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达荷美》:不仅是被盗文物归还的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达荷美》:不仅是被盗文物归还的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2024-04-23 11:11

  冯新平

  《达荷美》剧照

  4月18日至26日的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单元汇聚了维姆·文德斯、滨口龙介、努里·比格·杰兰等著名导演的新作,更有一部纪录片备受瞩目,那就是不久前荣获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达荷美》([法]玛缇·迪欧普导演)。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竞相殖民非洲大陆,位于西非贝宁南部的沿海小国达荷美,成为法国的重点掠夺对象。1894年,法国仅用85名士兵就征服了达荷美,这个国家近三百年的文化和历史就此消亡,而其数千件珍贵的宝物也随即被运往巴黎。

  《达荷美》以波光粼粼的月光映照在塞纳河上的美景开场,但叙事很快偏离了巴黎的浮华与魅力,带我们进入一个黑暗与沉默的世界。在那里,一个低沉的声音为一位国王雕像所遭受的囚禁和忽视而喊冤叫屈。不仅如此,他对被贴上“26”的标签表示困惑和愤慨,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名字来进行识别。影片让文物“发声”,使它们不再是静止、沉默的展品,而是成为具有生命力和情感的存在,它们的回归之旅也因此变得更为动人和深刻。昔日国王盖佐的声音经过处理,听起来像是从一座跨越世纪的巨大坟墓中传来。

  《达荷美》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将事实与虚构融合,从而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座困惑的雕像,作为这场奇幻之旅的向导,体现了一个失落于历史的灵魂对重归昔日辉煌的渴望。导演还把注意力转向协助和接收转移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看到研究人员和工人是如何小心翼翼、毫无仪式感地处理这些古老的雕像。当装载着艺术品的车队抵达贝宁的阿波美时,迪欧普灵活地在第26号文物和贝宁人的各种反应之间切换:街道上不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且充满了崇敬之情,仿佛一位久违的英雄胜利归来。然而,迪欧普挑战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被简单划分为恶棍和英雄的传统模式。电影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由当地大学生主导的公开辩论,这一设计极具深意。辩论并非表面的学术讨论,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归还艺术品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多重意义。

  一方面,艺术品的回归确实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对被殖民历史的某种程度的纠正;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品的回归,并没有自动赋予它们在当代贝宁社会中明确的地位。学生们的交流为这一棘手话题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辩证讨论,从建议将重新获取历史文物的精力用于改善贫困贝宁人的生活上,到质疑此举背后的政治动机,再到询问为什么只归还了约7000件文物中的26件,以及将这些物品视为艺术品是否违背了它们的原始意义,重新安置这些文物是否真的会增强国家认同感。有位学生要求知道,全国的儿童是否会有钱前往这神圣的大厅观看这些文物。一位年轻女子甚至认为,这些雕像在世俗意义上是有价值的文化作品,但自己完全不相信它们真的具有神秘的力量。讨论还揭示了除简单盗窃之外更深层次的文化殖民问题。正如一位参与者所指出的,身为贝宁人却只能用法语表达对法国掠夺其国家的看法,讽刺意味显而易见。

  关于雕像回归的争议,迪欧普在电影中并非旨在描绘一个混乱无序或社会功能失调的脆弱画面。相反,她通过镜头捕捉到的能量和对每个观点的慷慨关注,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民主精神与集体建构的过程。她邀请观众与电影中的角色一同思考、辩论和感受,共同探索被盗艺术品与当代贝宁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观点都被尊重和呈现。通过这种方式,迪欧普成功地引发了对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等议题的深入讨论,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对话空间。

  在展示文物的总统府熄灯后,迪欧普将激昂的结束语赋予了盖佐。国王誓言将再次踏上大西洋“伤口的海岸”,他深沉地说道:“我是蜕变的象征,‘26’不复存在,在我心中回荡着的是无穷无尽。”这表达了国王对历史创伤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文化复兴和身份重塑的坚定信念。他代表着一种从过去殖民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蜕变的决心和勇气。

  迪欧普巧妙地将殖民剥削、文化抹杀和归还斗争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被盗文物归还的故事,更是一次对身份、记忆和殖民主义持久影响的深刻探索。尽管时长仅67分钟,但这部电影却给人留下了远超其紧凑篇幅的深刻印象。迪欧普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让文物本身也发出声音。摄像机被放置在运输它们的箱子内部,以便观众能够听到和感受到它们回家的旅程。而在一定的间隔中,我们会听到第26号文物以深沉而古老的语调,回忆它所见证的几个世纪的经历。作曲家沃利·巴达鲁和迪恩·布伦特创作的充满情感的配乐,就像那座雕像的呼唤,让这部电影的思想丰富程度堪比王国宝藏。《达荷美》是一部罕见的混合作品,既有知识上的乐趣,也有审美上的享受,在富有幻想色彩的时刻,它还顽皮、动人且迷人。(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