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对话余华、黄建新:中国电影的水准越来越高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对话余华、黄建新:中国电影的水准越来越高

来源:北京日报2024-04-26 10:39

  记者 王金跃

  担任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出席《流浪者之歌》映后交流活动……70岁的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无疑是今年北影节上最忙碌的人之一。昨天下午,他出席在郎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行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大师班”活动,与导演黄建新、作家余华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国族史诗与心灵奇迹”的对谈活动,思想和艺术的碰撞交锋,将大师班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昨天下午,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与作家余华、导演黄建新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国族史诗与心灵奇迹”的对谈活动。 记者方非摄

  “天坛奖”入围影片非常惊艳

  活动尚未开始,剧场内就坐满了人,有些没票入场的观众,干脆在郎园Station路边的一个LED屏前观看直播。“我不知道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能不能聊得尽兴。”落座后,库斯图里卡这样开场。余华则笑着说,自己跟库斯图里卡已经是老朋友了,最近的一次见面是2018年。

  “这次‘天坛奖’入围影片非常惊艳,非常多元,故事和叙事角度也很精彩,评委们都特别满意。”库斯图里卡激动地说,自己不是到了北京才说客套话,“文学、电影都是跟时代、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的,北影节的这些影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他透露,在评选时评委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他们的态度都非常严肃认真,相信观众对最后的结果会满意的。”对于三部入围“天坛奖”的中国电影,他评价:“中国电影不管是制作,还是在故事的讲述上,水准越来越高。”

  黄建新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库斯图里卡执导的《地下》,是好朋友推荐的录像带,看完后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位置,“冲击力太大了”。尤其是看到片中一个15年都生活在“地下”的小男孩终于爬出地面,看到了初升的太阳时,黄建新当场就哭了出来,“这是人对生命的渴望!库斯图里卡用自由畅想和狂放不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关于国家、民族和兄弟的故事,我在其中看到了人、人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是历史选择了库斯图里卡

  “我经历过特殊的年代,经历过动荡,我很幸运,但是我的国家的人民却没有我幸运。”库斯图里卡说,是生活给自己提供了灵感,“直到上世纪末,我都没有减轻自己心灵上的伤痛。”他把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结合起来,通过电影的表达,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标注其中。

  “绝不向遗忘屈服”和“我们身在何处”成为了他电影中最常出现的主题。1985年公映的《爸爸去出差》就是一部他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影片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表现特定年代里的家庭悲欢。该片在1985年的第3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大奖,他也成为南斯拉夫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导演。今年北影节北京展映“特别放映”单元展映了《流浪者之歌》《黑猫白猫》《地下》等8部库斯图里卡电影,其中《地下》描绘了南斯拉夫从1941年纳粹占领期间至1995年内战的曲折历史。这部影片让他获得了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也成为了“双金棕榈俱乐部”的七位成员之一。

  余华说,库斯图里卡虽然现在住在贝尔格莱德,但小时候在萨拉热窝长大,自称是“库斯图里卡粉丝”的余华,还专门去了萨拉热窝,找到库斯图里卡从小长大的街区,只为“看看偶像小时候的经历。”“这哥们小时候干过的坏事,就跟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样多。”余华笑道,库斯图里卡小时候的玩伴后来几乎都进了监狱,“是艺术和电影拯救了他,让他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余华还记得,库斯图里卡有一次专门带他去看启发他创作《地下》的地方,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遗址样的地方,“那么多人每天都经过这里,但没有人想到拍电影,看来是历史选择了库斯图里卡。”

  库斯图里卡说,自己小时候的家庭不错,但身边有很多单亲家庭和犯过罪的人,他很小就养成了跟人打交道的习惯,喜欢通过挖掘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在其中寻找时代的影子。库斯图里卡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也见证了南斯拉夫的解体,他希望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能够透出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创伤,“这也是对塞尔维亚能存在下来的重新反思。”

  希望以后能拍一些中文电影

  对谈过程中,库斯图里卡还特意提到了他穿的鞋,原来鞋带是解开的,他的理由是只有在街上有人要打自己,才需要系紧鞋带,平时让鞋带松着,“这样心情就非常平和。”正如他觉得现在的中国人走遍全球,“他们没有带去枪林弹雨,没有带去一颗子弹,他们带去的是和平,给别的国家送去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中国人在塞尔维亚帮助当地人修建铁路公路,“现实特别震撼”,库斯图里卡说,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讲述此类故事的电影。

  主持人问库斯图里卡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他回答,自己在北影节上看了三四部中国电影后,发现这些影片就像当年他看张艺谋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一样,让他感受到普世价值,他被真真切切打动了。《一个都不能少》获得了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当时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库斯图里卡给张艺谋颁发了奖杯。今年的北影节开幕式上,库斯图里卡又给张艺谋颁发了组委会特别荣誉奖,他激动地说:“我们跨过了两个世纪,也创作了很多非常棒的电影,这些电影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非常开心能够来到这里,并且跟艺谋导演一起跑完这场马拉松。”

  “我希望以后能拍一些中文电影。”库斯图里卡透露,自己很想把一部筹备了多年的剧本《成吉思汗的白云》放到中国来拍,因为这里是成吉思汗的故乡。“这一次我希望拍出成吉思汗既强大又脆弱的一面,展现人的多面性。”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满将至农事忙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