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场破天荒的对话中,中西文化热烈碰撞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一场破天荒的对话中,中西文化热烈碰撞

来源:文汇报2024-04-28 10:54

  记者王筱丽

  为了京昆新歌剧《凯撒》的上海演出,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著名演员吴兴国提前一周抵沪,与“昆曲王子”张军一起排练。今年2月,这部用京剧和昆曲演绎的莎士比亚名剧《凯撒大帝》在第52届香港艺术节完成世界首演。作为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凯撒》连日来在FANCL艺术中心热演。这部由香港委约,沪台两地创作者精诚合作的作品,凭借东西方文化、戏曲与音乐的热烈碰撞、大胆探索、凌厉呈现引发申城观众瞩目。

  京昆新歌剧《凯撒》是根据经典莎剧《凯撒大帝》进行的当代创作,沪台艺术家吴兴国、张军首度合作。图为剧照。(演出方供图)

  因为灵魂的共通,多地艺术家与观众一齐聆听420年前莎士比亚的诉说,寻找戏曲走向未来的生命力。而《凯撒》此番内地首演,也是与申城戏剧迷“久别重逢”。早在2019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吴兴国就与张军带来了“片段式”惊鸿一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部创新之作的背后,是志同道合的两岸艺术家的相互扶持、相互激发,致力于推动同宗同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不断向前。

  踩厚底的凯撒,期待舞台更加多彩

  演员踩厚底、穿水袖,身着衣服的样式则是古罗马风格,这样的《凯撒大帝》对于观众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剧中,吴兴国与张军皆一人分饰三角——扮演凯撒、贾修司、安东尼的吴兴国与担纲卜拓思、诗人、预言者的张军在舞台上开启了一场破天荒的京昆对话。收到吴兴国的出演邀请,同样热爱创新的张军几乎没有犹豫地接下。“两岸戏曲人心意相通,艺术的交流总是令人兴奋。”

  “我们要用戏曲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故事。”《凯撒》创排之初,吴兴国就与张军确认了演剧思路,作品里的每一个角色都通过老生、花脸、武生、小生、丑角等传统戏曲行当来诠释。“多少年以后,我们这一场壮烈的戏剧将要在还没有产生的国家、用还没有发明的语言去重新演绎,凯撒到底要流多少次血?”张军对于莎士比亚原著中的这段文字印象深刻。“我想,当昆曲《牡丹亭》在1598年被创作出来以后,或许汤显祖也是这么想的。”他表示,“戏剧的力量在于每一代戏剧人的重复与再创作,从而成为永恒。”

  与当代传奇剧场此前的创作一样,吴兴国希望《凯撒》是一部可以通向国际的作品。为此,他为《凯撒》选定了歌剧这一形式,并找到合作多年的上海老友、著名作曲家许舒亚谱曲。“京剧和昆剧,就像歌剧里的不同声部,为舞台增添了不同的色彩。”吴兴国表示。然而,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让两位演员吃足了苦头。面对十几种乐器构成的歌剧谱曲,演员几乎抓不到主旋律的唱腔。间奏要空几拍?第几拍要开口?演员最基本的张嘴都成了难题。经过数不清次数的练习,二人逐渐找准了感觉,效果也给人带来惊喜。“当我们拼命把曲谱背得很熟,这份力量真的很大,演员跟角色完全融在一起了。”吴兴国对记者表示。

  叛逆的“拼命三郎”,从没忘记传统

  “拼命”二字似乎也是吴兴国对舞台的如实写照。吴兴国的妻子、《凯撒》制作人林秀伟将记者领到侧台,那里搭起了小小的吴兴国个人化妆间。演出前,三叠颜料以及湿巾纸已经放置妥当。《凯撒》全剧共九场戏,吴兴国上台七场,其中五场需要进行服装和妆容的调整。金色是凯撒、灰色是贾修司、肉色是安东尼,为了不同角色的切换,吴兴国需要卸妆六次,为脸部涂上新的颜色,每次空档仅给他留出不到五分钟的时间。

  台上还是台下,吴兴国的状态都好得惊人,无论是与记者对话中锐利的眼神,还是演出中极具爆发力的表现,都让人难以察觉到他正在经历膝盖的伤痛。吴兴国曾表示,《凯撒》有让他重返壮年的感受,他将其归结于“责任感的魔力”。“我自己要有精气神,这样才能给年轻人一些激励,让他们更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次《凯撒》到上海演出,吴兴国共带了六名当代传奇剧场的年轻演员,其中也有刚刚参加完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的朱伯澄,他经常鼓励团里的青年演员多来内地与高手切磋,因为“京剧属于这片土地”。

  从当代传奇剧场的创团之作《欲望城国》开始,吴兴国的“跨文化”探索始终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被问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否抵达了他设定的目标,71岁的吴兴国朝记者笑着说:“世界那么大,要学要听的事情还有许多,我的‘进度条’一直在加载中。”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吴兴国是京剧大胆、叛逆的代表,却常常忽略了他相当传统的一面。他与妻子开设“传奇学堂”,为了不让坐科的孩子在假期废功,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招收一批学生,和他们同吃同住,早上五点起床练功,晚上九点休息,比在学校的作息更加严格。10多年下来,学堂走出的学生已成为各地剧团的中坚力量。如今,当代传奇剧场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演出班底,12名演员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吴兴国的“传奇之旅”也在继续。今年8月,他将带着一人分饰十角的《李尔在此》前往意大利。按计划,2026年《凯撒》将会走进罗马竞技场演出,实现中西文化的热烈对话。吴兴国告诉自己,也勉励当代的戏曲人——一定要敢于碰撞,一定要挖掘传统,不要在这个时代空走一趟。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