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家戏”和“现代戏”都要遵循艺术规律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看家戏”和“现代戏”都要遵循艺术规律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09 10:32

  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在创新京剧表达中丰富美学追求,京剧艺术才能成功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

  作者:刘 侗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京剧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被淘洗、被创造,成就了众多经典。京剧的家底很厚,抓好剧目建设,既要及时整理、挖掘传统剧目,也要不断创作新剧目。理解并尊重京剧的艺术规律,对于京剧当下发展尤为重要。

  活态传承是京剧艺术发展的根本。传承要“克绍箕裘”,把京剧历史上的优秀剧目挖掘整理出来,加工打磨,以演出促传承,并且不能走样。

  当前传承京剧传统剧目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类剧目,经过历代艺术家长期舞台艺术实践和观众检验,成为京剧的经典剧目。这类剧目也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看家戏”,必须坚守演出的规制,老戏老演,才能够常演常新,让观众百看不厌,完成准确的活态传承。第二类剧目,也是前辈艺术家舞台实践的重要成果,只是因为时代变迁、审美要求等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补完善。比如北京京剧院的复排剧目《火焰驹》《柳迎春》等。这类剧目的复排整理依然要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风格和艺术表现形态样貌,不能因为局部整理而破坏原作的品相。第三类剧目久违于舞台,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剧情结构、唱词唱腔等,与今天的时代要求、审美需求有一定距离,但尚有文学的、流派的、行当的艺术含金量,故而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焕然一新。像北京京剧院挖掘整理的谭派传统剧目《鼎盛春秋》《玉麒麟》,张派传统剧目《春秋配》,等等,都是在挖掘整理中实现提高升华的剧目。经过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重新回到舞台,但品相依然是“传统京剧”。遵循京剧的艺术规律,整理挖掘剧目才不会失去原有的艺术价值。

  京剧发展与时代发展、与人民生活、与艺术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要向梅兰芳等艺术家学习,吸收一切有益的因素,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实践戏曲艺术的时代创新表达。京剧新编剧目中的“现代戏”,始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一百多年以来,历代艺术家躬身实践,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好品质、流传广泛、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这需要今天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准确把握艺术规律,明确现代戏创作的科学道路,形成较为完备的京剧现代戏创作美学原则。

  新编新创京剧剧目,是京剧现代化转型的探索成果,是京剧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实践,也是京剧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担当。但是,无论新编历史剧还是新编京剧现代戏,无论演员表演方法还是乐队伴奏模式,无论舞美参与表演的应用还是借鉴其它相关艺术的融合,都应该在新剧目的创作中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在创新京剧表达中丰富美学追求,使京剧艺术成功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京剧的创作是个广义的范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开辟京剧艺术的新领域。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艺术元素进行符合当代需要的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京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在赓续传承中,为建设现代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为北京京剧院原院长)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