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守护传承好琼剧艺术贡献力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为守护传承好琼剧艺术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09 10:30

  曹文轩

  核心阅读

  在海南,民间流传“无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意思是海南岛上但凡是戏班必少不了定安人。定安县琼剧团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一晃近70年。一代代演员在下乡演出中,见证家乡的发展,为守护传承好琼剧艺术贡献力量。

  海南定安县后山村的村民观看琼剧。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暮春,晚风徐徐,舞台灯光照耀,广场椰影斑驳。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台下近200平方米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吃过晚饭,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福绵村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往村口戏台。“定安县琼剧团的戏看过还想看!”几位老戏迷讨论起经典剧目,如数家珍。

  说话间,鞭炮炸响,戏台上红色幕布缓缓拉开,锣鼓、板胡、唢呐、中阮齐齐奏响,原创古装琼剧《梅卉传》正式开演。乐队中,司鼓挥动鼓槌,虎虎生风。他叫黄茂安,是定安县琼剧团团长。

  每年下乡演出100多场,海南定安县琼剧团在服务基层中,守护传承琼剧这一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

  定安县琼剧团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一晃近70年,一代代演员在下乡演出中,见证家乡的发展

  “装车!出发!”下午两点,顶着高悬的太阳,定安县琼剧团音响师莫振强带队前往福绵村。晚上8点开场,由于要布置舞台、调整灯光音响,往往“演员未动,道具先行”。昨天还在定安县洁秀村演出,今天又赶往文昌福绵村。“每年三月三前后,团员们都是连轴转。”黄茂安说。

  琼剧和粤剧、潮剧、汉剧被称为“岭南四大剧种”,保持着宋元以来的戏曲遗音。2008年6月,琼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定安县被誉为琼剧之乡。明末,闽南籍、潮州籍艺人落户定安,开设教馆,培养了大批艺人和戏迷。在海南,民间流传“无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意思是海南岛上但凡是戏班必少不了定安人。1956年,属于定安人的琼剧团正式成立,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一晃近70年。

  黄茂安回忆:“小时候,剧团多是巡演,演员们一走大半年。那时跟着父亲、伯父进村,连演好几天,老乡们热情招待,感觉很了不起!”琼剧梦自此在黄茂安心里扎了根,可他不爱演戏,偏爱打鼓,伯父手把手教了他快10年。1990年,19岁的黄茂安进团,就再没离开过。他说:“老团员传帮带,每台剧目都要成百上千次的排练,剧团的规矩——‘出手必是精品’。”

  如今的定安县琼剧团,一半以上都是90后、00后,年轻人开始挑大梁、唱主角。31岁的“小生”陈科翰,爷爷是剧团的初代演员,父亲1986年进团。这位“戏三代”感慨:“父辈走黄土路,睡旧门板,空地当戏台,服装道具手提肩扛。如今,村村建起小洋楼,戏台大了,道路通畅,当天往返。”一代代演员在下乡演出中,见证家乡的发展。

  时代在变化,传统不能丢。到县外演出,团员们会各自带上小吃,在后台“聚餐”,化装时说说笑笑,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黄茂安说:“我们的传统是团结,氛围好,才有凝聚力。”在团里,00后演员邓瑞灼为了演出效果更出彩,利用空闲时间手工制作上百件头饰;剧团缺音响总控,演员莫振强二话不说退到幕后;饰演《梅卉传》女主角的林芳,毕业不久就演大戏、当主角……大家友爱互助,保持对琼剧纯粹的热爱。

  演出当天,海南气温接近30摄氏度。穿蟒袍的演员,为了把身体撑起来,里面穿上棉袄,两个多小时的大戏演下来,全身湿透。6月、7月演出,常有演员中暑、晕倒,为了不影响整台演出,演员们在后台短暂休息,再咬紧牙关把戏演完。剧团的药袋里,中暑药、感冒药、止血贴、速效救心丸一应俱全,“都是一次次积攒起来的。”黄茂安说。

  近年来,定安县琼剧团连续三次上榜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2022年获得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称号。面对荣誉,黄茂安说:“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要尽力演好戏,用真心去回馈。”

  凭着高质量、本土化的原创剧目,定安县琼剧团连续4年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受邀出国交流演出

  在剧团位于县文化馆的办公室里,一张张剧照和奖状记录着他们一路走来的点滴。最近,这面荣誉墙上又添了一张奖状,原创琼剧《第一面国旗》获得第五届南海文艺奖。

  剧团编剧徐芳丽介绍,剧团下定决心走原创剧本这条路,是在2009年。

  2008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因经营困难而解散数年的定安县琼剧团再次重组。转年春节,演出旺季将至,拿什么吸引观众?黄茂安的目光瞄准热闹的文武戏。演员不够,他跑到艺校争取到16个学生先补上空缺。徐芳丽加班加点,从网上寻找各地戏剧资源参考学习,改编琼剧《百花公主》,下乡首演反响很好,让“重生”的剧团撑过了最难的一年。

  此后10余年,剧团以近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创作了13部大戏。《奏考回琼》《定安娘》《母瑞红云》《祖宗海》《父爱如山》等作品屡获海南“文华奖”、海南“五个一工程”奖、南海文艺奖……秘诀是什么?“立足本土,讲好琼岛故事,让优秀的原创剧本成为立身之本。”徐芳丽说。

  在定安县琼剧团,创作剧本必先到基层采风。在和老乡们一次次聊天中,挖掘故事,汲取养分,戏中人物因此塑造得有血有肉。《第一面国旗》的创作,便源于一次偶然。

  2021年,黄茂安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观学习,讲解员讲述海南的第一面国旗如何诞生时,他深受感动。于是,剧团成员几次扎进五指山的黎村苗寨,寻访健在的老红军。一位老红军用沙哑颤抖的嗓音讲:“他们都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活着。”在场所有人默然流泪。徐芳丽将这句话写进剧本,每每演出到此,都获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关注历史,也着眼身边。定安县定城镇敬老院院长莫广珍,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无怨无悔。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徐芳丽带队去敬老院好几次,洗菜、锄草、浇花,一起劳动一起唠家常,把莫广珍和老人们生活里的涓滴感动融入剧本《定安娘》。

  凭着高质量、本土化的原创剧目,定安县琼剧团连续4年代表海南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受邀出国交流演出。黄茂安记得,2019年在北京演出《祖宗海》,谢幕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网络观看量高达744万人次。上万条留言里,有人说“理解了潭门渔民闯海捕鱼的精神”。

  “艺术的根基在于守正,活力在于创新。琼剧守的是琼剧之本,方言演唱、独特唱腔和表演风格,创的是故事之新、形态之新。”徐芳丽说,目前剧团正以定安母瑞山马鞍岭阻击战为原型创作新戏。下乡演出,创作采风,他们步履不停。

  “希望年轻演员下力气提升艺术素养,让琼剧艺术的‘火种’一直延续下去”

  每逢周末,定安老县衙遗址都更添热闹,“定安有戏”在这里准时上演,不少戏迷专程赶来,他们和游客化戏妆、穿戏服、上舞台、学唱腔,在定安县琼剧团演员们的指导下过一把“琼剧瘾”,欢声笑语不断。

  近年来,定安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剧团搭上快车,有了更多演出机会。2021年前后,定安县琼剧团开始探索在文笔峰等景区驻场实景演出。演出多为折子戏,增加景区游客量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沉浸式体验戏曲文化。

  在短视频平台,《琼剧唱党史》《琼剧话检察》《琼剧说美食》等原创短剧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每个视频都有几十万的播放量。黄茂安说:“只要对琼剧传承保护有帮助,我们都愿意尝试。”

  之所以如此急切,只因琼剧和许多传统曲艺面临同样的挑战。“演着演着,发现和年轻人拉开了距离。”徐芳丽说。2014年起,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定安县琼剧团在全县6所中小学开展“琼剧进课堂”。他们希望从娃娃抓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爱上琼剧。有的人一周在两个学校之间跑,教6个班,上13节课。下乡、上课,乐此不疲。

  文昌演出当天下午,徐芳丽和团里的3位年轻演员刚刚结束教学。尽管忙碌,他们都认为这是推广琼剧最好的方式之一,也能增进自身对曲艺的理解。

  传统的琼剧故事未必适合小孩子,他们绞尽脑汁,将诗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成唱段,还创编了《琼剧唱党史》《琼剧美体操》等音乐短剧。孩子们组建起社团,到了期末,每个孩子都能唱上两段。

  教学期间,剧团还发掘了一批好苗子。有的学生从对琼剧一无所知到决心入行,如今活跃在海南各个院团,还有的被选拔到中国戏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进修学习。“十年‘进校园’,一方面让孩子们了解家乡剧种,爱上琼剧文化;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本土的年轻观众。现在下乡演出,年轻面孔渐渐多了起来。”徐芳丽说。

  去年底,定安县琼剧团经过体制改革,正式成立公司。有了新身份,在培养年轻人层面,剧团也有了更多想法。他们和省艺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农历七月进入演出淡季后,将举办琼剧表演、舞美、创排的针对性培训。黄茂安说:“目前海南仅有2000多人从事琼剧相关工作,导演和编剧最为稀缺,我们希望年轻演员下力气提升艺术素养,让琼剧艺术的‘火种’一直延续下去。”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