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剧集《我的阿勒泰》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攀登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剧集《我的阿勒泰》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攀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22 10:16

  “无风无晴的日子里,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在重重雪堆中奋力挖开一条通道,从家门口通向村口……”剧集《我的阿勒泰》开篇,随着在乌鲁木齐餐馆打工的李文秀回到阿勒泰,作家李娟在散文中描述的阿勒泰,在影像中变得立体鲜活。

  剧集《我的阿勒泰》以生长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透过三代女性的生活视角,展现阿勒泰人民质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该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和爱奇艺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让这部剧未播先火。改编自散文集,8集迷你剧,讲述当代新疆的故事,是剧集主创的用心之处,也是影视创作在文学肩膀上的接续攀登。

  李娟的写作围绕个人生活展开,又不循惯例,“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出版于十余年前,在对文学“阿勒泰”的建构中,李娟尽述自己的生活、家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阅读李娟的散文,无疑也是在阅读阿勒泰,阅读李娟这个人。不同读者在阅读接受中,对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形成想象的默契。改编并不容易。剧集主创在读原著上下了功夫,将散文的笔力与作家的经历熔为一炉,呈现原作质朴灵动的精神气质。现实中,写作既是作家介入生活的方式,也是创造自我的方式。剧集中,主人公李文秀遵从文学导师刘老师的建议,在“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中找到写作入口,也实现了自我成长。李娟是感受式写作,剧集将李文秀的遭遇和体验作为贯穿主线,原作中的妈妈、姥姥、牧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原生态保留,《“小鸟”牌香烟》《我们这里的澡堂》《乡村舞会》等原作中闪光的篇章化作剧集的“名场面”。

  剧集也有为原作“补白”的部分。哈萨克族养马少年巴太是新增的人物,并由巴太延展出猎人父亲苏力坦、村委会主任阿依别克、要改嫁的嫂子托肯、蒙古族巡边员朝戈等人物,丰满了剧集的叙事线,也让叙事节奏在不疾不徐中有了波澜。剧集主创曾谈到,两次在新疆实地采风获取大量素材。李娟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二度创作的改编既要添又须融,每一处新添都体现改编者深入生活、阅读生活、提炼生活的功力。

  让人物说话,让细节说话,让情感说话,真实自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散文的这一气质在剧集中延续。剧中,不论汉族演员还是少数民族演员,在表演上追求生活化,天然去雕饰。率性洒脱的张凤侠、敏感又有点笨拙的李文秀、清澈又忧伤的巴太、话不多但总能一语道破的奶奶……一众有个性的人物跃然眼前。汉族文学青年李文秀就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中成长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道理不言自明。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对于许多读者和观众是一个陌生空间,却是一座文艺创作的富矿。展现怎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考验创作者的眼光。剧集力求以平视的眼光、娓娓道来地讲述,将观众引入阿勒泰,让观众自己去感悟。比如,剧中的一幕打动很多人。去往夏牧场的途中,连日辗转又加在仙女湾的一夜惊魂遭遇,张凤侠的样子有些狼狈。初次见面的蒙古族奶奶告诉她“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话语朴实却抚慰人心。

  这些年,温暖色调成为很多现实题材的创作追求。温暖,不等于回避矛盾,过度美化。用“加滤镜”的方式描绘生活,违背现实主义创作的内在要求。剧中穿插的对于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的辩证思考,为这部迷你剧增添了重量,只不过,这种思考是零散的、灵光闪现式的。作为年轻一代的牧民,巴太游走在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之间,他与猎人父亲之间的分歧与和解,隐喻着草原居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漫长告别,饱含对传统美的依依不舍,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接纳。创作者将对商品经济的反思,寓于反派人物高晓亮和去草原“掘金”的投机者等人物的遭遇上。巴太的哥哥木拉提死于一场酒后意外,留下了孤儿寡女,以及欠下2000多元的酒钱。作为债主的张凤侠,自觉对这场意外负有愧疚,直到木拉提的周年祭也没有讨要酒钱。莽撞的李文秀将欠债的事情公之于众,猎人父亲用远远超过酒钱的一匹骆驼偿还。李文秀在感触中写下“这深山里的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类似的点睛之笔,为剧集留有余味。

  这部剧的主创大多是电影制作班底,导演、编剧滕丛丛凭借首部执导的电影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8集剧本打磨了一年多,服化道摄录美发挥视听艺术的特长,细描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细腻的生活质感,体现自觉而统一的美学追求。在大远景、长镜头的捕捉下,山川色彩斑斓,戈壁坦阔无边,星空华丽璀璨,草甸绿意盎然。构图上大量的留白,在戈壁中行走的人是如此渺小,烘托出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大自然的缤纷色彩与清淡柔和的人物服装如此和谐,搭配出古典的韵味和美感。冬不拉等民族乐器的主题配乐,森林雨声、牛羊马叫声、水流声、洗衣声,哈萨克族歌谣的吟唱,渲染出浓郁的氛围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也不禁心向往之,忍不住要感叹一句:“大美新疆!”

  阿勒泰,是文学和剧集未署名的“主创”。大自然造就了阿勒泰,在一颗颗感悟自然感悟生活的心灵的指引下,地理意义上的阿勒泰经由文学的书写,又经由镜头的捕捉,具有了丰富多维的艺术面貌。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连日来,剧集热播让有关阿勒泰的话题“破圈”传播。站在剧集的肩膀上,文艺作品能否再次攀登,让荧屏前的人们从向往阿勒泰变为奔赴阿勒泰?观众将给出答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力抗旱保苗

  • 防汛中的“江河哨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