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吴巍:千年“笙”音讲述当代精神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吴巍:千年“笙”音讲述当代精神

来源:北京日报2024-05-22 10:38

  记者 高倩

  从开篇时辽阔回响的遥远之声,到结尾时频繁变化的脉动节拍,当代作曲家贝恩德·理查德·多伊奇为笙与乐队而作的《现象》一气呵成,繁复精彩。5月17日和18日,著名笙演奏家吴巍与指挥家钱骏平执棒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一同带来了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感谢过观众的掌声,吴巍回到后台休息室,满身的汗已经湿透了衣服。

  吴巍在演奏中。 王小京摄

  他是作曲家的灵感来源

  “《现象》这首作品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你会与乐队产生竞争和撞击,碰撞出很高的能量。”吴巍说。多伊奇在《现象》中不惜笔力,笙与吴巍都是他的灵感。“多伊奇觉得,我的演奏为他打开了一些新的维度。”吴巍说。许多演奏民族乐器的人沉湎于传统小调,但吴巍在传统之中纳入了国际化的语言。前几年,韩国作曲家陈银淑为吴巍创作的笙协奏曲《神祇之气》大获成功。那同样是一首演下来会让人大汗淋漓的作品,陈银淑把笙当作管风琴来用,让笙与交响乐团一起呼吸,色彩相融,创造了堪称“神奇”的音响效果。

  《神祇之气》巡演多国,吴巍猜想,多伊奇正是被它触动,才欣然接下为笙这件素不相识的乐器作曲的邀约。笙的指法非常复杂,多伊奇拿着吴巍送给他的笙学习了一整年,反复摸索技巧上的可能性,让挑战与可行在《现象》中并存绽放。“观众听到的大量和声里,最少的也超过了12个音,但人的手指只有10根。”吴巍说。要奏出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和声,除了指法上的钻研,乐器本身也要提供助力。吴巍所用的37簧改良笙由翁镇发、牟善平、徐超铭3位笙界泰斗在上世纪80年代共同研发,大大扩展了传统笙的音域,也由此打通了笙与西方乐器合作的桥梁。

  “不想当一个读谱机器”

  吴巍很早就觉察到自己的“冲动”,他不想安于现状。1992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吴巍进入专业院团,每年演出多达300多场,曲目却始终是那么两三套。“我一直觉得不满足,不想当一个读谱机器。”后来,吴巍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起高山流水乐队,尝试以笙、马头琴、手鼓等民族乐器表演爵士乐。爵士乐潇洒无拘,“即兴”是它的灵魂,“第一次接触即兴演奏,我发现原来不靠乐谱,也能做音乐。”1995年,吴巍获德国政府DAAD最高文化交流奖学金,赴柏林汉斯·艾斯乐音乐学院留学深造,学习爵士乐。在这座各国音乐人聚散来去的城市,吴巍想“主动地”为自己找到一个答案。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笙,在那时的国际舞台上实在新鲜。要打开出路,只有爵士乐也不够,于是吴巍带着笙,一有机会就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合作,爵士、古典、民族、现代,他什么都“玩儿”,什么都学。比如,吴巍惊奇地发现,印度音乐竟与数学有着潜在的奇妙关联,“他们没有谱子,一边演,一边算,眼睛像扫描一样,很刺激,也很有创造性”。笙的音乐世界随着他的学习被不断拓展,迄今,吴巍已带来了400多首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笙协奏曲有20余部:许舒亚以“冬雪”为题,用笙写他对北国风雪的记忆;旅居美国多年的黄若以笙为引,在《玄黄》中怀念故土回忆的倒影;方满的《火凤凰的笙音》技巧高明,拓展着和声的可能……在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彼此成就下,笙正在用今天的语言讲述当下的精神。再识传统文化的“庐山真面目”

  笙是和声乐器,“和”的哲思境界藏在它的乐音里。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个性极强,一支唢呐可以独秀,两支唢呐却很难谐鸣,能在此时救场的只有泛音丰富的笙。“昆曲当中,笙和笛子永远在一起,江南丝竹里,也是笙一直托着笛子和其他乐器。当其他地方有缺口的时候,你要出来;当其他地方已经够的时候,你要隐退。”仿若无形,却无处不在,其间的和谐与平衡,是笙讲给世界的中国智慧。

  走遍世界,再反观自己来时的地方、立足的传统,吴巍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看见了从前不曾意识到的“庐山真面目”。用十几个小时静下心来看完全本《牡丹亭》,吴巍感慨,昆曲“美得不行了”,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翻译往往译不出百分之一的精髓。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吴巍想消弭那份损耗。“这既需要懂得其中的精华,也要有融汇提炼的能力。”吴巍自认,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学习消化,对这一代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音乐家来说,这是艰巨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