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戏剧的方式滋养和传播文化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用戏剧的方式滋养和传播文化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23 10:18

  朱佩娴

  核心阅读

  用戏剧的方式滋养和传播文化,用旅游的理念吸引和服务观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021年对公众开放,文化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最持久的竞争力,高浓度的历史因素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关键。如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人气越来越旺,2023年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观剧人次突破1200万,其中85后观众占比达85%。

  占地622亩的区域内,建有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嵌套21个剧场,每天1000多名演员上演1000多分钟的戏剧……今年“五一”假期,超50万人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剧,省外游客占比超过70%,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

  用戏剧的方式滋养和传播文化,用旅游的理念吸引和服务观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021年对公众开放,文化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去之前,它在我心中是个问号;游览时,它是个感叹号;回家后,意犹未尽,它是长长的省略号。”一名北京的观众感慨。

  以景引人

  “这场景犹如排山倒海的浪潮,将我推向家的怀抱”

  走进幻城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百亩良田。芒种时节,这里是麦田,一片金黄。对河南人来说,麦子的意义非同寻常:全国1/4的麦子产自这片土地,不少河南人的儿时记忆都在麦田。“我们努力将麦田打造为一种意象,在麦田里,我们可以畅想未来,它是充盈的、饱满的、绵延不绝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说。

  春生、秋长、夏盛、冬藏,这里的四季颜色各异。冬天,这儿是白色的雪域;春天,这儿是嫩绿的麦田;夏天,这里一片金黄;秋天,这里又成了火热的高粱红。“这里总有不同的风景。第一次去,我触摸到了记忆中的麦田;第二次去,我看到了漫天的飘雪;第三次去,我想去感受盛夏的晚风……”本地游客赵怡原说。

  进入幻城,要走东墙。这里没有城门,取而代之的是两面夯土墙交错而行,形成一扇“虚掩的城门”。这是目前世界上单面最长的人工夯土墙之一,长328米,高15米,厚2米。夯土墙不只一面,它还是个巨幕,可以投射光影。夜间,游客们还可以借着投影灯光,拍出剪影照。

  百亩麦田景观广场,绿麦如茵,人流如织。

  “从未想过一场烟花能让人热泪盈眶。”一名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微信公众号上留言。元宵节、春节、跨年夜……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百亩麦田上用灿烂的烟花向万千观众致意。炮仗在328米长的夯土墙前一字排开,烟花在上空散开,点亮整片麦田。

  进入“虚掩的城门”,第一个戏剧空间是《河南的土》,它是用200多立方米的河南本地土建成的夯土墙,上面印刻着河南省全部的地市、县区和村镇的名字。17个地市、157个县(市、区)、近2500个乡镇(街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河南。“这场景犹如排山倒海的浪潮,将我推向家的怀抱。”赵怡原感叹,“我真想亲吻这座夯土墙。”细心的她发现,这里还记录了百家姓中起源于河南的52个姓氏……

  以剧留人

  “自己的一场表演能引起一个孩子对文化的兴趣,值了”

  毋庸置疑,幻城的重头戏是戏剧。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每个人选择的路线不同,得到的体验也是不同的。21个剧场可以同时容纳近万人,包含《李家村》《火车站》《幻城》三大主剧和18个小剧,今年1月底还上新了《苏轼的河南》《曹操的麦田》两个剧目。

  “演出的衣服咋又破了?”这是演员李豪最常被问到的。李豪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服装道具损耗最大的演员,也是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22分钟的表演中,他要全力以赴滑跪8次,而这种演出,他每天少则9场,多则12场。“这个动作要在狭窄、坚硬、不太平整的石头地面上完成,我们看着都心疼。”李豪的同事说。但李豪总说:“这没什么,我要对得起观众,把每一场演出都当成自己的第一次登台。”李豪负责的剧目舞台不大,全剧只有两名演员,近距离面对观众,演员必须时刻保持“情绪在线”。让李豪最难忘的,是一次演出谢幕时,他听见前排的一个小朋友对妈妈说:“看完演出,我想去博物馆看看!”“我当时差点没忍住眼泪,自己的一场表演能引起一个孩子对文化的兴趣,值了!”李豪说。

  “李家村剧场”演出剧照。

  在这里,关于文化的故事随时都在上演,观众或端坐,或站立,或随着剧情行进到另一个空间。移步换景,转眼千年。在主剧场“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剧场”中,以行进式演艺的方式讲述着艰苦奋斗的故事;在拥有3000多个座位的“幻城剧场”,数个升降台勾勒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缓缓升起。舞台依靠前沿的科技手段,让千年图景生动可感,瑰丽又素雅,沉静又活泼。

  剧场里关于麦子的描写也多极了,它是《李家村》里象征生命延续的种子,是《火车站》中舍小我取大义的精神意象,是剧中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18个小剧场,精彩各异。观众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听拟人化的库房讲城市历史,还可以感受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这里用棋盘格局分割出不同的场景和表演空间,游客置身其中,寻觅一处风景,遇见不期而遇的美好。也许,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魅力。很多游客感慨:“走出幻城,戏剧还在我的心里继续上演……”

  以文化人

  “河南的麦田里,不仅生长麦子,也滋养艺术、涵养文化”

  “中原文化厚重绵长,滋养着河南,也滋养着中国。”“河南人如同小麦一样,向阳而生,蓬勃生长,坚韧不拔。致敬!”“这里包含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能让老一辈人回忆过去,让年轻一代珍惜现在、创造未来。”来自各地的观众在网上纷纷留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不少游客从这里出发,又前往郑州的少林寺、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安阳的殷墟等,更深入地了解河南、了解中原文化。

  文化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最持久的竞争力,高浓度的历史因素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关键。剧场里,历史人物在河南成就事业,思想大家在河南留下文化典籍,英雄豪杰在河南留下佳话。剧场外,也是幻城的中心,有一个地坑院,它还原了豫西“地下四合院”的建筑风貌,其营造技艺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地坑院内有11个院子,河南非遗体验店、民艺市集、老字号餐饮等文化业态聚集于此。

  《非遗里的河南》店内的非遗文创产品。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非遗里的河南》。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挖掘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与民间手艺,让人爱不释手,连店内的座椅都是非遗文创产品——洛阳黄河鼓。“这是我国北派制鼓技艺的代表,有1000多年的历史。”洛阳白马寺镇陈氏制鼓技艺传承人陈义超说,“我国南方地区的鼓多为小鼓,鼓声较高。中原地区多为大鼓,敲击起来气势恢宏。”

  店内低悬的商丘鱼灯,色彩明艳,灵动生趣,放到如今,审美也不过时。“它以竹篾为骨,宣纸和丝绢绷糊,用矿石原料彩绘而成。节日夜晚,点一盏鱼灯出门,很拉风。”商丘鱼灯第四代传承人王改新说。她把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鱼灯制作工艺,又传承给从事美术工作的侄子王站,姑侄二人结合新的审美,创新丰富彩灯形貌。“一盏小小的鱼灯,寄寓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作鱼灯,是传承家族技艺,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站说。

  游客宋歌没想到,《纸上河南》把“纸和皮”玩出了这么多花样儿,汇集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信阳罗山皮影、特色风筝、剪纸、花灯等传统手工艺。“在《纸上河南》,我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这些非遗工艺品,与中原文化来一次深度交流。”宋歌说,“《布老虎与泥泥狗》中以布艺刺绣和泥塑彩绘为主的河南民间玩具,既保留了我儿时的记忆,又迭代升级,样式更潮,功能更多。”

  当游客们从充满戏剧性和文化味儿的一个个“方格”中离开,他们又会看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那夯土墙的背面写着:“请别忘了,河南的土。”从这里走出的游客们,难忘这里的戏、这里的美。如一篇观后感中写的那样,“河南的麦田里,不仅生长麦子,也滋养艺术、涵养文化。”

  以情动人

  “只要我们足够真诚,观众一定能感受到”

  如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人气越来越旺,2023年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观剧人次突破1200万,其中85后观众占比达85%。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如果想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所有演出、每个细节都看遍,一天是不够的,两天有些紧张,三天大概刚刚好。不少游客来了一次还想再来,“因为这里的作品很有意思,好东西太多了!”的确,这里考验的是创作者的积累和诚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说:“我很自豪,这样的作品出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出现在这样期盼的目光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个成效来自我们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感情,来自我们敬畏文明的姿态,来自我们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展现出来。”

  这里的真诚体现在细节上。今年春节8天假期,观剧人次超过100万,全天12万座次座无虚席。怎么能让观众排队等候的时间也充盈起来?工作人员们拿出看家本领,亮出才艺。春节期间,他们游走在各个剧场排队区,跳了近5000分钟的舞蹈,表演了超过8000分钟的魔术,趣味丛生的近景小魔术,受到了排队区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看着这么多排队的游客从急躁到安静再到欣赏起我们的表演,特别欣慰。只要我们足够真诚,观众一定能感受到!”园区工作人员李磊说。 以上图片均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提供

  版式设计:赵偲汝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