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柔美舞蹈展现“硬核”力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柔美舞蹈展现“硬核”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4-05-23 10:22

  仝 妍

  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用艺术形式表现好这种“硬核”力量?近日,由宁波演艺集团打造的原创舞剧《东方大港》做出了有益探索。

  桥吊高耸如林、集装箱层层堆砌、运输车辆川流不息……舞剧在港口繁忙的工作日常中徐徐展开。作为工业题材舞剧,该剧将“港、城、人”三者紧密结合,将时代进程与个人经历相融合,塑造了“海”“鸥”“港”“湾”四个主要人物。通过“海”与“鸥”代表的父辈一代和“港”与“湾”代表的子辈一代的视角,讲述了宁波舟山港两代奋斗者不懈努力、建设智能化港口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体现舟山港的建设发展与升级跨越。

  舞剧《东方大港》剧照。宁波演艺集团供图

  如何凸显舞蹈语汇的独特风格?营造丰富的场景、浪漫的意境,十分关键。该剧的叙事场景在两代人之间切换,观众随着舞台上年份数字的影像变化,感受着改革开放初期“海”与“鸥”建设码头的激情澎湃,体会着21世纪“港”与“湾”对现代技术的不懈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蹈语汇是创作者从港口建设者的工作状态中潜心开掘的。特别是舞剧对港口室内操作环境和工作形式的模拟,没有现成的舞蹈语汇可以借鉴,需要进行合乎工人动作特征和具有表现力的动作设计。《东方大港》生活化、机械感糅合的当代舞蹈语汇,不仅塑造了勇武飒爽的港口建设者的群像,也展现出现实题材舞剧的真实性、情感性与叙事性。

  舞蹈与光影的交织,是舞剧《东方大港》构建艺术形象和舞台意境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凸显了该剧的主题:无论是城是港还是家,生产、生活在其间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比如,舞剧第二幕中,“港”与“湾”的双人舞,巧妙地利用投影效果,让两人在海边月光中共舞,双臂与双手的舞动似鸟儿飞翔,翩跹诉衷情;光影的呈现去繁就简,利用舞台对角进深,放大舞者的舞姿造型,呈现出“白墙落影”的虚实相生、富有生命律动的诗意。此外,剧中利用高低空间区隔与灯光影像,展现出港口建设者的团结一心,诠释了家与港的紧密联结。

  传统码头的木桩、沙袋和手推车,现代码头的桥吊、控制塔……装置在舞台上营造出工业题材舞剧的审美空间。“28大杠”自行车、喇叭裤、双卡录音机等具有真实感的道具设置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东方大港》中,多媒体数字技术呈现的集装箱,时而是港口,时而是办公室,时而是一个个温暖的小家。比如,第一幕中“港”与“湾”的初次相逢,第四幕中“海”与“港”梦中的父子相见等场景,都运用集装箱这一海港的关键元素与形象语汇,充分发挥其视觉与空间功能,加强了舞剧叙事的戏剧化和空间的形式感。

  《东方大港》的尾声,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两代人坐在岸边,深情眺望一艘艘从舟山港出发的巨轮承载着他们的希冀与奋斗、汗水和荣耀,驶向远方。这一刻,音乐响起,观众沉浸在绵远悠长的思绪之中,抒情的意蕴喷薄而出。

  舞剧《东方大港》以独特的创作题材、新颖的艺术呈现,为工业题材的艺术表达拓展了思路。当然,如何更巧妙地将人物的情感逻辑和叙事逻辑统一起来,需要创作者持续精进。期待更多创作者在现实题材领域持续发力,在题材类型、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舞台技术等方面创新探索。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