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大自然中聆听有力量的中国歌剧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在大自然中聆听有力量的中国歌剧

来源:文汇报2024-05-23 10:53

  ■记者 姜方

  2024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将于本周末举行,两场户外音乐会总计近一万张门票目前已几乎售罄。5月25日晚,中国知名指挥家许忠将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携手多位优秀歌唱家呈现普契尼歌剧中的经典唱段;5月26日晚,指挥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夫将携手钢琴家孔祥东,与拥有140余年历史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上演传世浪漫篇章。

  昨天下午,指挥家许忠在上海歌剧院为即将到来的2024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首场演出排练。 曹家苗摄

  中国歌剧力量的展示

  这两场音乐会大受欢迎,让十年前第一次与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结缘的许忠十分感慨。2014年5月,贝里尼歌剧院在许忠的带领下亮相当年的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更多上海的古典乐迷由此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剧院的艺术魅力和许忠作为指挥的全面能力。“十年后,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经过发展成为一个深受乐迷喜爱的音乐节,也有越来越多听众愿意为欣赏歌剧埋单。此次上海歌剧院亮相音乐节,不仅集结了精英阵容,更是一次中国歌剧力量的展示,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许忠说。

  首场音乐会也是纪念普契尼逝世100周年的主题演出,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5部经典歌剧中的11首唱段将让乐迷们大饱耳福。从《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今夜星光灿烂》,到《贾尼·斯基基》中的《我亲爱的爸爸》,再到《波西米亚人》中的《你那冰凉的小手》等曲目,将由歌唱家石倚洁、王冲、于浩磊、周晓琳、宋倩、徐晓英、熊郁菲唱响。其中上海籍男高音石倚洁更是以漂亮的嗓音和纯熟的演唱技艺,征服了世界歌剧院里挑剔和专业的观众。

  “作为上海文化品牌之一,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举行多年以来,扩音设备与舞美设施已经相当成熟,希望此次上海歌剧院能在这个户外舞台演绎更真实、更有力量和更优美的音符,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歌剧艺术的魅力。”许忠介绍,此次音乐会上不仅有多首歌剧唱段,还有一首鲜少在中国上演的弦乐合奏作品《菊花》。而能够把更多作曲家的优质冷门曲目推荐给大家,也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包容与自信。本场音乐会的现场实况录音,还将第一时间上传至欧洲广播联盟平台,在全球纪念普契尼的音乐热潮中,让世界听见来自中国的歌剧之声。

  在国际交流中提升水平

  此次在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上演歌剧选段,是许忠致力于推动歌剧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担任上海歌剧院院长期间,他运用在国外收获的优秀剧院的管理经验,引进国际前沿歌剧制作理念,推动剧院与国际一流制作团队及艺术家们的紧密合作。他全新打造《阿依达》《图兰朵》《纳布科》《军中女郎》《法尔斯塔夫》《漂泊的荷兰人》《微笑王国》等一系列经典歌剧,赢得观众和业界的赞誉。同时,他还致力于《晨钟》《田汉》《天地神农》等中国原创歌剧的创排,以及《江姐》《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中国经典作品的传承,向世界展现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我们目前约有15部至20部中外保留剧目,演好西方经典,是为了更好地创演中国歌剧。”许忠介绍,上海歌剧院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红色歌剧作品。其中,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用富于“海派”气质的舞台呈现红色记忆,激发当代年轻观众的共情与共鸣,成为上海热门的红色文化IP。

  国际交流,对于提升中国歌剧水平颇为重要。许忠两度出访戏剧之都英国伦敦,并通过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节、爱沙尼亚萨雷马歌剧节、迪拜歌剧院2019—2020年演出季开幕式系列演出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让世界通过上海歌剧院看到了上海文化、中国歌剧的实力。上月,他应邀到英国皇家歌剧院和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访问,并受邀在今年12月指挥“歌剧精粹之夜”,携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共同登台,庆祝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建院75周年。“期待未来能继续推动东西方歌剧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为更多中国艺术家创造展示才华的平台。”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 西藏:拉萨举办第二届锅庄舞大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