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妨把作品解读权还给观众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不妨把作品解读权还给观众

来源:文汇报2024-05-27 10:40

  黄启哲

  高开平走,说的就是网剧《新生》。自播出以来,这部犯罪悬疑剧不管是在国内平台还是海外平台,都收获相当的热度。或许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大结局把最后的镜头收束在调查记者何珊在电脑上的敲击画面,暗示前面十集诈骗故事与心路剖白,都可视作何珊的小说。感到困惑的观众,又循着导演微博指引,付费观看了所谓“番外篇”,希望获得补充或是平行结局。结果打开一看,竟然是主创针对剧情各种细节的补充解读。这种情绪累积下,直接让“烂尾”一词与剧集挂钩,登上热搜。

  与其说是剧集本身“结尾烂”,倒不如说是导演画蛇添足的“阐释”,让这个项目“烂了尾”。

  平心而论,《新生》的剧集水准不错。从题材来看,近年聚焦诈骗的故事不少。不过,通过情节巧妙铺排,让连环诈骗案环环相扣,又呈现出人性不同弱点的作品,在国内着实比较稀缺。而具体到制作层面,不管是从情节紧凑度、视听语言,还是主题挖掘上,都能看出主创的用心与努力。而这也是为什么剧集在开播之初,通过观众“自来水”的口口相传,就获得不俗的关注度,同样也在海外市场打出一片天的突出优势。

  然而,剧集播至下半场,其短板也在所谓的“反转”中逐渐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头重脚轻的剧情结构,削弱了剧集的悬疑感。

  复盘整部剧集的叙事结构,先是以男主角、诈骗者费可的一场葬礼,将其诈骗过的受害者以追思会的名义聚集在一起。随后,经由每一位受害者讲述的经历,拼凑出主角诈骗的全过程。而该剧最核心的反转亮点在于“受害者”并非完全无辜,他们每个人都掩藏起了自己的罪孽,把责任一股脑推到费可身上。这一重亮点在剧集中部就已经揭晓。最后,则回到一个诈骗犯的人性异化全过程,突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悲剧性。只可惜这部分叙事不管是在悬念设置还是情节分量上,都不足以与前面的内容“分庭抗礼”。

  甚至在最后一集的关键之处,主创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与主线人物故事关联度极为微弱的次要角色前史。最后十分钟,仅仅依靠“其实都是小说”的叙述性诡计,进一步模糊真相与谎言的边界,试图给予观众最后一重反转。然而,这重反转不论从立意还是创意上,都力道不足。

  主创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观看体验落差,反而对这个结尾颇为看重。导演申奥本人特别发微博把这一处理上升到了“拍这部剧的重要动机”的高度。对此,一条高赞评论何其犀利——好的留白是由观众解读出来的,而不是由导演自己发微博说的。

  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作者已死。优秀的作者是播种人,只需要在创作阶段,把自己的创作深意悉心播撒在作品的土地上,留待其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让观众自行采撷。越是经典的作品,作者越是在播种阶段匠心深藏,进而令作品拥有无限的解读空间。

  但这并不是不给作者阐释自己作品的机会。对于不少“迷影向”作品,观众也会期待了解主创的解读。但这从来不是“标准答案”或是“终极奥义”,而是花园无数条分岔小径中的一条,是为解谜乐趣锦上添花的余兴节目。归根结底,创作者表达与公众期待双向奔赴、彼此激发的前提是,其作品本身结构精妙、叙事流畅、品质过硬。

  反过来,如若作者主动跳出来以导游身份,巨细靡遗地阐释自己的每一处细节与创作意图,自说自话、自我感动,那么这种表达不仅无益于作品的解读,反而暴露了对作品表达的不自信、对受众审美的不信任。

  眼下,《新生》的完播反馈中,已有不少观众基于原有的人物设定与故事框架,给出自己的创作构思,赢得不少认同。这便足以印证观众解读文本的主体性与审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主创不妨把作品的解读权还给观众,把锤炼创作能力、检视复盘缺失的本分留给自己。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