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袖拂新风,古意映未来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舞袖拂新风,古意映未来

来源:文汇报2024-06-11 10:16

  张素琴

  近年来,舞蹈的“出圈”以及引发的国风蔚为大观,上海歌舞团的民族舞剧《李清照》以诗词为引,凸显其才情与爱国之情。主创团队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在物象叙事和舞蹈语言的探索方面为舞剧创作的国风潮流添了不少新意。

  不舞之处的留白

  舞剧由序幕+四幕+尾声构成,但在线性叙述的框架下,以物的陈列虚实结合,呈现出一种不舞的“叙事悬置”,提供开放、多义的召唤。这种手法几乎在每一幕均有显现,尤其是第三幕中,三个场次分别对应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行香子》《声声慢》,展现赵明诚托金石于清照后抑郁而终,清照于岁月蹉跎中孤独寂寥。舞台以物的陈列现出“象”的无穷之意,如几案、砚台、笔墨、汝瓷、香炉、梅花、茶具、窗格等,但并未将其作为可操持或依托的道具供舞者舞动其间,而是在物的叠加中形成符号性的强烈指向。投影将物象构建为三重空间,前后纵深蜿蜒,横向的平移如多幅卷轴缓缓展开,清照与明诚立于画间,远去的大雁,飘落的雪花,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方寸之间见万里,情感于物象的建构中徐徐而出。这也和舞剧追求的“新国风”——融角色、绘画、器物、色彩、景致于一体中达成了契合,物象叙事与中国山水画叙事之象征和留白达成了内在的呼应。

  关于叙事搁置,甚至是“不舞”的探讨一直深受当代艺术家关注,这对于明确以当代手法建构新国风美学的舞剧《李清照》而言,舞与不舞之间,“零叙事”也构成了如戏剧家彼得·布鲁克所言“空的空间”——戏剧的核心更在于画面与观众之间直接而纯粹的交流,以及在交流中产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共鸣。

  舞蹈语言的新风

  长期以来,以戏曲表演为基础建构的当代“中国古典舞”为民族舞剧提供了身体语言的语料,但是,其戏曲化底色和程式性表达造成了语意交流和审美错位,著名编导家舒巧在20世纪70年代末舞剧《奔月》的创作中曾进行过反思。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舞剧《李清照》的总编导张蒂莎和刘小荷对于舞蹈语言的冷静探索以及“舞态天然”身体语言建构。如两段主人公的双人舞——相遇时的无接触双人舞,新婚时归来堂里夫妻琴瑟和鸣、研读金石古籍的双人舞,借传统的“云手”“小舞花”等元素,但并未陷入“欲左先右”“划圆”“反胴”的程式化动律中,而是从人物情感出发,动机清晰,发展流畅,顺着情感的递进,身体盘、绕、旋、握构思巧妙,自然真挚,又充满生活意趣。朱洁静和王佳俊的表演生动、细腻、真实,颇富感染力。再如第二幕为了表现李清照对赵明诚临危而遁的痛心,对山河破碎的悲愤,编导以身体的失重和一度空间的地面翻滚拟象乌江浊浪翻腾,再现李清照立于乌江之畔咏叹《夏日绝句》的场景。舞、诗、文交织,营造出准确深刻的意象。又如第三幕中,中年李清照倚门而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孤独踟蹰由女子群舞呈现,“提沉”的动律被向下的顿挫之力解构,如落寞的心情,如滴漏中时光的流逝,以弧线旋转为主要调度的画面,似卷起满地黄花。发于本真之性、天然之心,准确而富有深意的动作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晚来风急”的诗词意象进行了高度的视觉化,并以身体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实现了对文字语言的超越。

  对于舞剧《李清照》的创作而言,其“新国风”还有诸多可被细说之处。如主题上对李清照之超越性别和爱情的“文人精神”的彰显;在妆造、舞美上对于宋代画、诗、文等元素的挖掘;“列华灯,千门万户”的节日场面中孩童与货郎齐舞的烟火俗趣等等。而以天青色为主调的色彩铺陈和文化象征、精神旨归的营造,都展示着舞剧在以宋代审美为核心的基础上着力开拓的新国风和新美学的有益探索。

  当然,任何创新都有面临的挑战,舞剧还需在叙事线索的集中、情感表达的凝练、抽象和具象的有机整合、极简美学之要素的删减和视觉完成度的精致化中进一步打磨。

  上海歌舞团历来因锐意创新、海纳百川而成为全国舞剧发展的一面旗帜,舞剧《李清照》也秉持了这一艺术追求。进一步而言,舞剧《李清照》不仅在继承古意和未来展望中探索着民族舞剧的新国风,也是一次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舞剧之后对“海派舞剧还可以何为”的大胆开拓。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授、《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主编)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