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玫瑰的故事》:依赖刘亦菲,浪费刘亦菲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玫瑰的故事》:依赖刘亦菲,浪费刘亦菲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6-21 10:29

  ◎曾于里

  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由刘亦菲领衔主演的剧集《玫瑰的故事》播出后,迅速在舆论中引发广泛反响。虽然从今日的视角来看,亦舒小说在价值观上显得“落后”,但近些年的亦舒改编热还是让亦舒小说具备IP效应;何况,小说《玫瑰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女四男的爱情故事,而“一女多男”正是时下影视改编一种流行的人物关系模式。

  刘亦菲的加入,让亦舒笔下这个脱离当下语境的故事显得生动。在不缺美女的娱乐圈,刘亦菲的美是独一份的,她的“美”让那些违背常识和逻辑的剧情变得可接受。

  可惜的是,当主创者完全依赖于刘亦菲的“美”时,也就陷入创作上的“偷懒”——这个故事只能是黄亦玫的故事,无法成为普遍的女性故事。剧集固然放大刘亦菲的美,却也是对演员刘亦菲的一种辜负和浪费。

  女性视角的凸显

  从亦舒小说到剧版,《玫瑰的故事》在改编上的少有可取之处是,它从小说中“有意为之”的男性视角,转变为女性视角。

  小说中,玫瑰的故事是从四个与她有重要交集的男性的视角展开讲述的,分别是她的哥哥、她的恋人之一、她的女婿、她的继子,连缀起玫瑰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

  每个男性因为身份、性格、价值观的不同,对玫瑰的观察和评价各异,为读者提供不同的玫瑰形象。不过,不同的男性又呈现出共同的“男性凝视”。通过几个男性对黄玫瑰的“评头论足”,亦舒间接展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是如何被构建和限制的,激发读者对于性别视角差异、权力关系以及性别平等的思考。

  比如,小说中几个男性纷纷为玫瑰的美所震慑住,只是不约而同的,玫瑰的美在描述中都有“红颜祸水”的意味,甚至包括玫瑰的哥哥黄振华。在黄振华眼中,玫瑰虽然很美,但她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她的生活毫无挫折”;长大后的玫瑰因穿着清凉被母亲痛斥“怎么会生你这种女儿……一点教养都没有,净丢人”。当女友苏更生夸黄玫瑰很美时,黄振华的回答是:“那么你见过的漂亮女人真有限。她不过是长得略为娇俏而已,是个宠坏的烂苹果。”

  男性的凝视是如此的傲慢与刻薄。玫瑰被简化为被观赏、被评判的对象。她作为独立个体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包括她的思想、情感、能力及个人追求,均被忽略。

  在剧版的改编中,黄玫瑰变成黄亦玫,男性视角也被取消,它成为一个主要从黄亦玫视角展开的故事。剧集特意通过一些桥段表现出男性与女性不同视角下的“罗生门”。比如剧集展示黄亦玫的追求者之一周世辉对黄亦玫的浪漫化想象,与黄亦玫自我陈述之间的巨大差异,直接质疑和解构了单一的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力嘲讽了男性视角的自我、傲慢和自恋。由此,剧中的黄亦玫不再是男性凝视下的静止对象,而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逻辑的动态主体。

  剧中女性视角的凸显,还体现在:对苏更生、姜雪琼、关芝芝等女性角色刻画的精彩;女性之间的女性情谊也颇为动人,比黄亦玫的任何一段CP都好嗑。

  依赖刘亦菲的美

  小说《玫瑰的故事》出版于1981年,故事背景在香港;剧集将故事的舞台搬到千禧年初的北京,自然也需要对黄亦玫的成长环境进行调整。剧中,黄亦玫的父母是清华大学教授,她从小在清华的家属楼里长大;哥哥黄振华是高材生,在建筑院工作,她自己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

  虽然编剧给黄亦玫设置了这样一个极好的成长环境,但很可惜,观众很难看到这样的环境对黄亦玫的个性有怎样的形塑。当黄亦玫长着一张刘亦菲的脸,“美”成为黄亦玫任何成长经历最主要的归因。只要什么都推给黄亦玫的美,黄亦玫无论做什么、经历了什么,都显得合情合理了。

  黄亦玫很美,所以她美而自信;黄亦玫很美,所以她有很多追求者——追求者为了她做多离谱的事情都显得可信;

  黄亦玫很美,所以她在求职过程中闪闪发光,一下子就吸引住面试官的注意;黄亦玫很美,所以她面对领导自信、坦率、侃侃而谈,丝毫没有新晋职员的生涩,之后甚至还敢私自拿领导的酒喝;黄亦玫很美,所以领导搞不定的事情,她略施小计就成功搞定;

  黄亦玫很美,所以海归精英庄国栋对她一见钟情,顺水推舟帮了黄亦玫的忙;黄亦玫很美,所以她对爱情全情投入反而凸显她“为爱痴狂”的纯粹、勇敢与决绝;黄亦玫很美,所以她因庄国栋瞒着她决定去法国追求事业而大闹一场,也只是显得她是性情中人;

  黄亦玫很美,所以方协文也对她一见钟情;黄亦玫很美,所以当她决定与方协文结婚,不办婚戒、不在北京或上海办婚礼,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大美女不在乎任何物质不恰恰是种“美德”吗……

  不可否认,“美”是逻辑的一部分,“美”可以成为重要的叙事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天生对美有着本能的偏好,人们倾向于认为美丽的人拥有更多的正面特质,这是一种“美即是好”的心理效应。因此,观众很容易就接受并相信黄亦玫的成功与顺遂,认为这是其内在优点的自然延伸。同时,观众也会因为喜欢黄亦玫的美而宽容其行为,甚至无意识地为其找理由。这种情感上的认同感使得故事中的不合理情节变得可接受。

  编剧和导演太懂得如何去凸显黄亦玫的美,以至于当黄亦玫的个人魅力和外在形象成为故事的最大亮点时,即便是稍显牵强或逻辑不足的剧情,都会因观众对角色美的沉醉而得到原谅,仿佛黄亦玫的光彩足以掩盖剧本的瑕疵,编剧因此自然可以“躺着偷懒”。

  这就让《玫瑰的故事》形成一种矛盾的观感:这是一个处处暴露出“不可信”的故事,可是当黄亦玫有着刘亦菲的脸,它又让人看得进去。

  不是普遍的女性故事

  《玫瑰的故事》的创作弊端显而易见:如果一个故事的说服力完全依赖于某位特定演员的出演,这个故事的普遍性和长远生命力显然会受到限制。

  我们可以具体审视剧中黄亦玫的职场线。亦舒小说虽然写了诸多精英女性,但亦舒的短板是,她缺乏职场经验,她笔下的职场女性姿态上很精英,具体到工作内容就总是轻飘飘几句话带过。剧版《玫瑰的故事》给黄亦玫增加了重要的职场线,试图弥补亦舒的不足,彰显女主角在经济独立上的进取。本意虽好,却自曝其短,剧中的职场线恰恰暴露国产剧编剧生活经验的严重匮乏。

  黄亦玫在极短的时间内,在职场站稳脚跟,并获得姜雪琼和苏更生的高度信赖——她与苏更生还建立了亲密无间的闺蜜友谊。那么,黄亦玫凭什么呢?她的工作能力具体体现在哪儿,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姜雪琼要培养黄亦玫?剧集几乎是付之阙如,更多时候只是在呈现黄亦玫很美、呈现黄亦玫在谈恋爱,然后她就得到领导器重了。

  黄亦玫在职场上的迅速晋升,虽然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励志与成功的景象,但这种职业生涯的飞跃仅适用于长着刘亦菲脸的黄亦玫。剧中的职场线忽视了现实世界中大多数普通女性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她们在职场上的每一步晋升,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努力以及对性别偏见的不懈抗争。

  黄亦玫的感情线也充斥这样的“不合理”。黄亦玫这么美,从小到大追求者无数,庄国栋何德何能就让黄亦玫患得患失、情绪崩溃且失控?

  与方协文的感情线更显离谱。编剧先是把方协文刻画成刻板印象中的“凤凰男”:贫穷、自卑、控制欲强;方协文的妈妈也被刻画为刻板印象中的“恶婆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浅薄,也不利于推动剧情向着更加真实、细腻的方向发展。

  那么,方协文到底是在哪里打动黄亦玫?因为黄亦玫从庄国栋那里受到伤害,所以就从方协文这里寻求补偿?全上海黄亦玫就方协文一个追求者?一向美得又张扬又自我的黄亦玫,何以要在这样的婚姻中被困多年?

  《玫瑰的故事》的逻辑经不起任何细想。尽管它在制作层面投入大量资源,拥有精良的视觉效果和知名演员的加盟,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提升剧本的深度和广度。《玫瑰的故事》只能是黄亦玫的故事,当她有着一张刘亦菲的脸才能勉强“自圆其说”——为爱痴狂的大美女,也要吃尽爱情的苦头呐!

  这是一个特定的、个别的美女如何在爱情和生活中挣扎的故事,而非普通女性共有的成长和探索过程。

  对刘亦菲的浪费

  当然,如果是为了收视率和话题热度,《玫瑰的故事》确实达到目的了。

  观众本身就对爱情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涉及微妙关系设定和复杂情感纠葛的故事。一女四男的设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观众对于人物关系走向的好奇心。黄亦玫的男性伴侣一换,铺天盖地的新热搜就产生。

  刘亦菲、彭冠英、林更新、霍建华、林一等明星的加盟,无疑增加了剧集的吸引力。精致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成为视觉享受的一部分,满足了观众对美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剧方从剧本编排到播出后的宣发,突出渲染黄亦玫为爱痴狂、又饱受“渣男”伤害等富有争议性、猎奇色彩浓厚的元素,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上制造话题,吸引观众的眼球。所引发的讨论和分享,转化为剧集的曝光度和话题度,间接推动播放量和收视增长。

  播放量和热度都爆了,演员“实绩”到手,就可喜可贺了吗?

  不然。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立体饱满的经典角色、多层次的演技施展空间、赢得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才是主要追求。但《玫瑰的故事》无力为刘亦菲提供这样的空间。

  一方面,黄亦玫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情感经历本应为角色性格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度,观众期待能看到这种环境如何具体影响了黄亦玫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人生选择。

  而剧集却简单粗暴地将黄亦玫的多数际遇简化为其外表美的结果。这种处理手法削弱黄亦玫的复杂性,漠视多方面因素对个体行为的综合影响。美貌成为一种“万能解释”,使得黄亦玫的其他特质和成长过程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玫瑰的故事》涉及一女四男的情感纠葛,观众期望看到更多元、更真实的恋爱观念和人际关系展现;希望通过不同男性角色与黄亦玫的互动,探索爱情的不同面向;希望看到黄亦玫如何在复杂的感情世界中保持自我,如何从经历中学习并成长为更加坚强、智慧的个体。

  而剧集却陷入话题至上、为了话题无所不用其极的窠臼,过度依赖夸张的情感冲突和“渣男”情节来驱动故事发展,遗漏对黄亦玫等人深层次情感探索和成长轨迹的细致刻画。

  黄亦玫虽然置身于多段情感经历之中,但这些经历往往被偏激地写成一系列不幸遭遇。剧集未能充分利用男女关系深入探讨现代女性在爱情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独立与自强,而是渲染“渣男”可怖、激化男女矛盾,沉浸于对观众情绪的挑拨。

  此外,剧集对于不同男性角色的塑造趋于单一化,没有真正充分挖掘他们与黄亦玫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么都挺“渣”,要么虽不“渣”但黄亦玫还是“独美”吧,限制了观众从中获得关于爱情和人际关系的多维度理解。

  《玫瑰的故事》展现了刘亦菲惊人的美貌,将其置于镜头前作为视觉焦点,利用其独特的气质和外貌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然而,演员挥洒演技的空间,包括细腻的情感表达、复杂心理活动的演绎,以及对角色深度挖掘的能力,很难寄托在黄亦玫这一看起来立体实则扁平的角色身上。剧中虽然有不少黄亦玫被爱情所伤后大闹大哭大悲或心死的戏份,但一切只是“受害者”的单一情绪表达。

  当《玫瑰的故事》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纠葛,缺乏深度和层次,这无疑是对演员刘亦菲的一种辜负和浪费。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三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2024-06-24 02:45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2024-06-24 10:11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2024-06-24 02:45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2024-06-24 10:11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2024-06-24 10:11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2024-06-21 10:28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2024-06-21 10:27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2024-06-21 10:26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24-06-21 10:25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2024-06-21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