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随“追光者”的镜头,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跟随“追光者”的镜头,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来源:文汇报2024-07-02 08:56

  ■记者 范昕

  《白求恩大夫》《艰苦创业》《宝塔山》《拓垦》《兄妹开荒》等历史影像都是他的经典之作,《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红旗谱》《骆驼祥子》等影片都由他来掌镜……摄影艺术名家吴印咸的作品,记录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宏伟图景,更成为标程时代的典范之作和珍贵视觉文献。

  近日,“追光者——吴印咸影像艺术之路回顾展”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精选他在影像领域70余年间的近150幅作品进行集中呈现,带人们回溯往昔峥嵘岁月,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拍摄《风云儿女》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关键转变

  出生于1900年的吴印咸,与世纪同行的他,是中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中国现代摄影史见证者之一。他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美术系,开始涉足摄影。从一位单纯追求摄影技术的摄影人,成长为一名追求进步思想、对国家和民族抱有深切责任感的爱国者,吴印咸历经电影《风云儿女》拍摄之后,思想发生了关键转变。

  1935年问世的电影《风云儿女》家喻户晓,该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展览中,一组《风云儿女》黑白剧照牵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在这部影片中,吴印咸首次独立担任摄影师这一重要角色。影片开拍前一段时间,他恰与该片导演许幸之携手在上海举办绘画摄影联展,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关注。随后,夏衍找到吴印咸,提议他转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田汉创作的剧本《风云儿女》。尽管当时吴印咸并非左翼成员,但他深知拍摄这样一部抗日题材影片是爱国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便与许幸之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一邀请。本次展出的一张剧照,为陆露明与王人美的合影,是对电影情节的一种再创造呈现,更是对剧中女性情谊的刻画。吴印咸运用精湛的摄影技巧,将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特征、皮肤质感、发丝纹理以及服饰材质一一呈现。

  以摄影艺术,表达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此后,吴印咸从上海走向延安、北京,拍摄了大量作品,聚焦重要历史时刻、抗战时期边区军民生活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等主题。其中,不少在此次展览中亮相。一张竖构图的《白求恩大夫》颇为经典,定格了白求恩大夫挽起袖子、裸露双臂、腰间系着一条白围裙,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的手术台上认真为伤员做手术的场景。这是吴印咸于1939年10月拍摄的。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随战队采访来到保定市西北部山区涞源县王安镇孙家庄村一座小庙,正赶上白求恩做手术。在照片中可以看到,这台手术的空间非常狭窄,光线从左上方照射下来,使白求恩的形象从其他人物中突显出来,那沉着冷静的神情,赋予照片强烈的生命力。从最早发表在《晋察冀画报》上,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广泛使用,这张照片以独特的纪实性,赢得持久不衰的生命力,作为插图出现在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中,也为后来诸多白求恩大夫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权威影像资料。

  如剪影般的《晓行》,则是吴印咸在战火纷飞的1941年,以纪实手法与浪漫主义色彩相结合而创作的作品。画面简洁却具力量感,捕捉了八路军骑兵坚定行进在战场的道路上,背影如磐石般坚毅。吴印咸巧妙通过暗房合成技术,为骑兵剪影加入一片云彩作为背景。这一创意不仅为画面增添了色彩和层次感,也使整个场景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透露出一种梦幻般的浪漫气息。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达,既体现了他对摄影艺术的独到理解,也充满对战士英雄形象的歌颂之情。

  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吴印咸的艺术历程和不息的探索精神,更通过精选其代表作品并深入解读其艺术思想,向观众呈现一位“追光者”终其一生追求光明的不懈努力,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在策展人徐明松看来,这不仅仅是吴印咸个人的摄影编年史,更值得人们从中国现代摄影史、革命史的角度去看待他的文化情怀。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2场

  •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