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文化生命体: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何以互构相生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新文化生命体: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何以互构相生

来源:文汇报2024-07-18 10:37

  朱怡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历史深处走来,有绵延深厚的文艺根脉和典雅厚重的美学气韵;青年文化则乘势于时代潮流,钟情于轻盈灵动的表达。二者似乎有着“旧”与“新”的时空阻隔、“厚重”与“轻盈”的气质对冲,但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平台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交汇相融、互构相生,接合形成意趣横生的“赛博国风”,造就了“新文化生命体”,正是“两个结合”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互构:融合再造与有机统一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结合互构是时代孕育的必然结果,也是二者发展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古今中西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唤醒了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个体意识与自我价值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文化使单一的价值标准和话语霸权被解构,过去大众传播媒介时代成人社会宰制性、统领性的话语逐渐式微。

  而搭载于技术,起始于某种趣味文化的新型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具有本质默契,特别是原本局限于一定传播范围内的青年亚文化,因其显著的个性风格、趣缘性、潮流感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接纳,使其极易在新媒介文化形态中获得注目,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社群转为面向大众的普泛化传播。

  中国青年亚文化有其鲜明的本土特色与风格表征。具体说来,西方青年亚文化采用颠覆的符号化手段彰显风格,目的在于“抵抗”主流文化,而中国青年亚文化从未间断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交融互动,甚至天然地将传统文化视为自我风格建构的重要形式以及与外来文化区隔的塑造方法,以此来寻求情感共鸣,实现自我价值与身份认同。

  因此,与西方青年亚文化张扬个人主义反叛不同,中国青年亚文化表现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情绪释放,并带有家国情怀的意涵与想象。

  从“古风圈”“汉服圈”到国风国潮,作为最早破壁出圈、进入大众视野的青年亚文化代表,其背后的国族意识与文化自觉是融入“新部落”的情感密码,使个人叙事转化为集体记忆,这是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交融后的典型样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于其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与不断迭代更新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获得现代性意义,也必须赢得青年一代的认同,激发青年人主动参与构建的热情。

  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结合互构是一种融合再造,形成“新文化生命体”。“新文化生命体”具有成长进化的生命需求,如同生物的同化作用能将摄取的物质在体内转化为自身能量,“新文化生命体”也在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相互激发与涵养中进行能量交换与自我更新。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涵化青年文化,为青年文化提供资源宝库、奠定价值基石。脱胎于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国漫、动画受到广泛欢迎,传扬民族风尚、承袭东方美学的虚拟偶像也将助推传统文化创新,实现跨文化交流作为创作团队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担当。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文化的灵感来源与表达载体时,便挣脱了旧有的传播语境与框架束缚,搭载数字技术与潮流文化更新为全新形态,拓宽了青年文化的视域边界,深化了青年文化的哲思底蕴。

  另一方面,“新文化生命体”正是Z世代青年“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探索与创新,以青年人喜爱的文化形式和媒介表达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即多模态、小叙事、具身化、智能型,并在Z世代脑洞大开的跨界混搭、时空穿越的虚实相生中激发出“新文化生命体”蓬勃的生命力:以手办还原《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将中国水墨风与美式涂鸦结合,电音唢呐吹奏中外经典名曲,传统服饰与赛博朋克链接、让汉服妆造“玩”出科技感……B站、抖音、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Z世代博主用全新逻辑拼贴组合、挪用重构传统文化元素,用“六经注我”的“情”与“趣”来创造性地展演传统文化。

  借由网络的协同创作与分享,后亚文化的风格再造与符号化提取使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不再曲高寡合,“父辈的”“传统的”文化符号成为具有差异化消费吸引力的流行元素。在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变装视频等青年人喜爱的文化形式与技术展演中,传统文化的流通性与消费价值得以开发,促成新消费需求的演变与革新。

  融合再造后的“新文化生命体”承袭了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文化观,内核稳定、气韵悠长,但外在呈现却气象万千、风格多变:古与今,新与旧,复古感与未来感,智能化、数字化与“反技术依赖”“倡导传统手作”……充满矛盾对立却又能统一自洽,形态与风格杂糅,具有复合型、多层次、流动性和动态协商的交互特征,展现出不拘一格、跳脱跃动的“赛博灵韵”。

  相生:新陈代谢与气质转化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融合再造使“新文化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生命体系,通过自我调节完成新陈代谢。青年作为最具潜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主体,富有变革性力量。不迷信和盲从权威,在批判中继承,在反思中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扬弃,是青年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态度表达。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新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弃除糟粕、“排泄废物”,才能释放能量。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平等、公平的价值观念,对于封建等级观、落后性别观等表现出敏感与排斥。近年来不少文艺作品通过不依附情感关系的“大女主”姿态或是男女并肩同行的和解式路径来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她时代”力量,具有批判性表达的创作往往会赢得年轻世代的共鸣与支持。

  “新文化生命体”具有吐故纳新的生命特征,以适应环境而更新进化。被誉为国粹的戏曲在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剧场环境和观演关系都发生变化的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的课题。从白先勇发起青春版《牡丹亭》带动昆曲复兴到4K、VR技术打造演播版《龙凤呈祥》、从越剧《新龙门客栈》“君宵CP”精准拿捏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到“上戏416女团”以戏腔短视频火爆全网,从《将令》将华阴老腔和摇滚激烈碰撞到现代戏《祝家庄里的年轻人》将越剧与街舞结合,古老戏曲掀起“青春革命”,从情感、形式、媒介上将青年文化、时代审美融入戏曲古典样态,这是“新文化生命体”适应新媒介环境,以青年力量激活传统文化能量进行自我更新的典型示例。

  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相互形塑,二者激发的“化学反应”使其在改造中深度交合,气质相融。彰显独特、追求风格的青年文化若没有扎实稳健的文化根基,就会显现出轻奇浅薄、多变易逝的不稳定性,难以持久发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吸纳其文化底蕴,能够为青年文化指引方向、立定根脉,展现出在创新中守正的价值面貌。数字时代青年力量的加入,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于文化传承,青年创意以活跃思维、开阔想象、技术敏锐度与践行力把握住文化发展建设的主动权,将投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转化为创新的智慧与行动,成为文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棋手”。“新文化生命体”在青年文化的推动下不断向上突破、向前发展,呈现出在守正中创新,充满活力的成长态势。

  结合二者优势的“新文化生命体”在新陈代谢中健全骨骼架构与血肉填充,既有沿袭中华传统文明向下扎根、坚韧生长的能力,同时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创新突破能力不足的问题,衍生出有别于古代及现代的“新时代”精神气质。“新文化生命体”的不断发展离不开Z世代青年作为文化生产者的文化自觉与创生动力,更仰赖于经济、科技环境与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发展大势。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视,对青年文化的鼓励、培育与引导,是推动“新文化生命体”不断进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行业平台,更是以大视听“连接一切”的全产业链条为青年创意赋能传统文化提供可能。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在“古今中西”文化结构的氤氲化醇中深度结合,展现出“少年中国”的新生力量与勃勃生机。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亭青年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