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此生要去”的锡林郭勒,见证人类与自然的相遇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在“此生要去”的锡林郭勒,见证人类与自然的相遇

来源:人民政协网2024-08-12 17:11

  “最好的景色,都是隐藏在秘境里。”《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收官一期,小尼神神秘秘地声称要带几位嘉宾去一处“秘境”,一处“我从没见过”的景色。

1

  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当节目组进入这个“秘境”,映入眼帘的是宛如蓝宝石的湖泊,镶嵌在广袤的绿色草原,其间夹杂着古老金黄的沙丘。这种林、水、沙交相辉映的景色,是堪称自然奇观的“沙漠花园”,更记录着过去十几年里发生的生命的奇迹。

  这里是中国的十大沙漠沙地之一。如今,草原的绿与湖泊的蓝,却已经让这片地图上的土黄色变成多彩而生机盎然的“秘境”。而节目所解密的、“秘境”所凝聚的每一段传奇,会真正让观众认同“此生要去”的意义:在极致“秘境”中,邂逅人生的百种精彩,时代的百般风貌,文明的百朵繁花。

  《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这份完成度“6%”的旅行目的地清单,已经让许多观众悄然动笔添加“此生必去”。而当这份清单再添一个“锡林郭勒”之时,或可看到这背后的节目创新与观众新需求。

  “秘境”背后,见证人类与自然的伟大相遇

  “我突然觉得这里的小草很可怜。”嘉宾们静静坐在浑善达克的草地上时,王冰冰突然有感而发。

  她注意到,旅行第一站的新疆库尔德宁,那里的草叶片肥润、泛着深绿的光泽,一看就营养饱满;而浑善达克的小草,却带着几丝黄绿色、草叶狭小如针,似乎把沙地上求生的悲苦都写在了身上。

  但或许这样的生长并不只是悲苦的,“看到这些小草从沙地里长出来,我觉得已经是很大的奇迹。”正如杨帆所指出的,恰恰是在这片沙地上长出的小草,才足显珍贵;而无数株这样从沙地上挣扎向上的、窄叶片的小草,把曾经的“中国十大沙地之一”,染出了无数块绿色。

  这是生命的奇迹,更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

2

  过去几十年间,荒漠化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地带,直接影响着整个京津冀等华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正因如此,这里迎来了全国最好的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一直留在了这里;而他们给这片沙地带来的变化,更直接影响着整个北方的环境。

  如小尼所说,许多人都会感觉到,每年春天的沙尘天少了,空气指数更好了,“我们在北京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的空气,每一个艳阳天,都要感谢保卫北京周边的这些屏障。” 如画的风景背后,是更深层的思考与分享。

  《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不但是奔赴美景与美食,更是见证每一片土地凝聚的编年史,探索每一处秘境背后人类与自然的伟大相遇。

  在节目的镜头里,我们也看到了如这些小草一样,茁壮生长于这片土地的蒙古族和蒙古文化,他们传承数百年的那达慕大会上,有万马奔腾,有草原儿女的野性与荣耀,会场上空腾空而起的阵阵彩烟,仿佛这片古老沙地上盛放的花朵。听过浑善达克的故事,回看这场盛会,他们的生命力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这,并非节目给观众带来的第一次“秘境”震撼。

  围绕着世界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蜀南竹海”,四川正在推进“以竹代塑”,保护生态,并打造全球领先的天然竹林;在海南的海边和深山里,疍家渔民和黎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诸多非遗,延续着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正在让这些“秘境”变得鲜活而动人;而《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让这种鲜活成为一种能量,建立每个目的地与观众的情感与价值认同,所见即所得,所望皆大美,而这恰恰是观众“此生要去”的最深层需求,也是节目持续实现的多元价值。

  随心出发,高歌自由与友谊的奇迹之旅

  “身旁有朋友,手中有美酒,就不要总想以后;或去掉一个标准的答案,放自我给自我。”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傍晚,用牛粪点燃一团篝火,在气温下降时裹一条毛毯,在躺椅上听陆虎悄悄打开手机播放《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新鲜出炉的主题曲,见证最美的日落,歌颂久违的银河,这也是节目最难忘记的场景之一。

  如果说打开旅行目的地的多元价值,传递“秘境”背后的故事,是节目在内容上带来的震撼;那么《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在形式上的反综艺、反套路,可以说也表现出同样的用心和真诚。

  这是一档“忘记摄影机”的节目。从节目的第一幕,四位主嘉宾得知真的可以随意指定目的地,再到得知三小时后直接“说走就走”,几位资深主持人甚至都无法想象其制作难度。但也恰恰是这样的质感,让一切仿佛一次真正随心出发的旅途。

  这里有如期而至的美好,震撼心灵的夜游三星堆行程,让这个新项目成为网上讨论度极高的爆款;环绕上都湖的骑行,宛如伴着水鸟自由飞翔般畅意。

  这里也有兴之所至的浪漫,嘉宾们会抛开接下来的行程,呆呆坐在库尔德宁的山坡上听陆虎唱一首给奶奶的歌,经历此生“最高级别的赏日落”,也让音乐从此成为这趟旅行的必需品;哪怕是穿上蒙古袍子射箭,几个人也能来一段“随地大小演”,上演两家嫁女的闹剧。

  “我们要去中国最美好的地方,去遇见此生要一直在一起的那些朋友。”这是《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第一站时小尼提出的口号,也是六站过后深入人心的坚持与温暖。在大自然与文明构建的“秘境”里,与朋友分享震撼与欣喜,留下如月亮姐姐所说可能“终生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当代人能够理解和认同的幸福。

  而这样的幸福与治愈,成为一种旅行综艺视听体验的轻量级解法,让观众嘴角上扬的同时,也期待自己能打开日常生活之外的能量,获得情感与价值等多个维度的治愈。

3

  通过内容与形式等层面的全新表达,《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播出以来已经持续带动话题,并逐渐转化为各处“秘境”的搜索和出行热度。

  而这在全国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正进一步形成更丰富的社会价值。

  对于有出行需求的大众来说,在必选目的地之外打开更多选项,寻求更具情感、审美认同的深度游,正在成为一种刚需;而如何提升景区品牌的认知度和差异度,推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新的体验和价值,也是各个旅行目的地打造“新文旅”的必答题。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按照《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游玩方式奔赴天南海北,节目的价值就会延续下去。也期待后续的“94%”早点到来,让这段凝聚着友谊与治愈的旅程,能走得更远。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