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归乡中获取力量与超越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在归乡中获取力量与超越

来源:北京日报2024-08-27 08:40

  作者:张冲

  《最后的心事》是青年女导演龚洵编剧与导演的电影,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SHOW TIME“永不落幕”推荐影片,并将于9月14日在国内院线上映。电影讲述的是久居江南城市的父亲陈德勋在70岁生日,距离他儿子生二胎还有一个月时,决定回陕南故乡打一具棺材。此时小女儿恰逢剧本写作工作遭遇瓶颈,于是决定陪父亲回老家。此去归乡之途,是父女二人各自的告别与超越之旅:一方面是父亲同手足们一一惜别,另一方面是女儿向在城市的挫败、无力感告别。当他们再次返城时,父女二人都发生了变化:父亲因棺材做成而心安,女儿从土地中获取宽恕与成长的力量,挥别了对城市的无力感。《最后的心事》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从南到北,呈现了城市化现代性进程与乡村土地安心栖居的全景景观,以简朴的方式再现了当今社会普通人在不断现代化、物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存在及精神状态。

  从沉沦于世到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呼吸于其中的以太。倘若没有以太,他就会沦为一头牲畜,他的所有行动也都蜕化成饲养牲畜。”此“以太”是一种超越人存在的实体抑或可称之为意义的东西。在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女二人在归途中都从现实的物质生活中经过,但超越了此种生活的物质性,“以太”引领他们超越现实的郁郁寡欢及困惑。父亲要为儿子家的日常生活劳动,女儿要为她所服务的公司劳动,不管怎样,“劳动”成为人的天职,而“此在”也以沉沦的“劳动动物”状态出现。在父女二人这次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归乡中,他们进入了对本真存在的沉思。

  龚洵导演在谈及《最后的心事》创作时说,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对亲情和人性的关怀,让观众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亲因儿子工作在城市而移居到城里,是较为传统的家庭模式。女儿因父亲家族中的亲戚诸事而产生不满:二叔家之前借钱未还,导致哥哥家错过城里买房的好时机;三叔是病患的状态;姑姑受其儿子牵连,将大哥陈德勋拉到传销的骗局中,女儿因此不能原谅姑姑对父亲的伤害。但不管其弟弟妹妹如何,也不管女儿如何抗拒,父亲陈德勋还是固执地要带上礼物去看望自己的手足,这在小女儿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事。父亲陈德勋不解释,只是去行动。这是这个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导演只是将手足之情或者人和人最宝贵的东西显示出来,让女儿在旁静观——通过观看父亲这一系列的看望,她竟原谅了之前不肯原谅的诸位亲戚,尤其是她怨恨较深的姑姑。她超越了自己,渐渐获得了来自父亲与土地的力量,即人和人之间情感的力量,或者说得浪漫一些,就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父亲重新焕发活力,让女儿超越,并能以坚强面对“人生在世十之八九的不如意”——这就是“最后的心事”,亦即此次返乡最重要的核心主旨。

  现代性与科技下的“无家可归”

  中国古语讲“落叶归根”,就是一种人对自己出生地的眷恋与不舍,故乡成为灵魂的皈依之处。在现代都市中,虽然生活便利、卫生条件较好,但是植根于大地的人却被连根拔起,“无家可归”。

  影片《最后的心事》一开始是父亲陈德勋郁郁寡欢,他住在城市儿子家中,帮助儿子家打扫房间、购物、照顾孩子及做饭等,还有一个月,儿子家的老二就要出生了,父亲陈德勋却心事重重,二胎孙子一旦出生,意味着他们老两口将有很长的时间要以儿子的家庭为劳动核心,而失去自我的生活与世界。此时的他犹如一片漂浮在水面的落叶,没有归属感,在虚无、游荡与思乡中,他决定先回故乡。父女归乡使用了从现代到较传统的交通方式:高铁、绿皮火车、船、摩托车与行走,他们从最快的高科技火车到最传统的与大地接触的行走,逐渐回归故乡,触摸大地与安息之木。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认为:“今天人的心已无法为永久提供一处栖身之地。如果心是记忆和回忆的器官,那么在数字时代,我们完全没有了心。我们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却不再记忆。我们背离了任何形式的永远,发誓断绝那些耗费时间的行动,比如忠诚、责任、许诺、信任和义务,而让暂时、短期与无常主导生命。”(《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虽然人类试图延长赤裸生命以弥补意义的缺失,却忽略了人存在最本质的东西。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亲陈德勋不顾小女儿的坚决反对,一路上不停地手提礼物看望他非穷即贫的弟弟妹妹们,他爱护他们,原谅他们带来的精神伤害或者经济物质损失。他看重的最本质的东西是无法言说的,却以行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静观中,女儿、观众被感动,体会到最本真的存在——那是需要保持沉默的东西,姑且称之为意义、真实、爱、美、善……

  家与终极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拍摄的《东京物语》是一部走出去看现代性的电影,而龚洵的《最后的心事》是一部归来看“存在栖居”的电影——在与父亲及亲戚的一路相处中,女儿渐渐理解了父亲及人存在的最大意义,不再拘泥于现代性或者都市生活。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第四代导演陆小雅在她的电影《热恋》(1989年)中就问:“人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年轻人于连要离开故乡到城市里去实现他更大的野心和抱负;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乡下人、小镇青年要离开故乡,参与到喧嚣与沸腾的城市现代性建设中。如今,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已进入倦怠的中老年阶段,他们“返乡”的诉求和年轻人要在城里奋斗的勇敢、野心与抱负形成一种对比与呼应。因此《最后的心事》的返乡对《热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遥远的呼应:“离乡”与“返乡”遥相呼应,当年是出走故乡的生命冲动、抱负与理想,如今是最后的心事及最终归处的确定性,后者即人要面对的“出生入死”或“向死而生”的终极问题。《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意即返回到事物的原点是所有道体运动的规律——陈德勋与女儿的返乡亦是强调了这一点。

  电影《最后的心事》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观察时代的大趋势及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老人的选择与需要是什么,因此这也是一部关注人存在状态的艺术电影。电影使用了陕西地方特色的方言,众多陕西学者在观后谈及此片时反应良好。学者杨争光认为:“影片最好的是在表达不易的时候不卖惨,每一个段落都把握准确,电影看起来很朴素,但是有诗意的东西在里面。”张艳茜对片中的台词“日子好混得很呐”很有感触,在描述“回不去的乡村”和“融不进的城市”时写得深刻。学者裴亚莉说:“影片对于生活日常呈现的美学自觉,不是没有训练没有想法的人偶然拍成,这是一部兼具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和历史感的电影。”电影《最后的心事》围绕“故乡”“亲情”核心意象建立返乡的叙事模式,描绘了一幅流动的中国社会景观。(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