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归乡中获取力量与超越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在归乡中获取力量与超越

来源:北京日报2024-08-27 08:40

  作者:张冲

  《最后的心事》是青年女导演龚洵编剧与导演的电影,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SHOW TIME“永不落幕”推荐影片,并将于9月14日在国内院线上映。电影讲述的是久居江南城市的父亲陈德勋在70岁生日,距离他儿子生二胎还有一个月时,决定回陕南故乡打一具棺材。此时小女儿恰逢剧本写作工作遭遇瓶颈,于是决定陪父亲回老家。此去归乡之途,是父女二人各自的告别与超越之旅:一方面是父亲同手足们一一惜别,另一方面是女儿向在城市的挫败、无力感告别。当他们再次返城时,父女二人都发生了变化:父亲因棺材做成而心安,女儿从土地中获取宽恕与成长的力量,挥别了对城市的无力感。《最后的心事》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从南到北,呈现了城市化现代性进程与乡村土地安心栖居的全景景观,以简朴的方式再现了当今社会普通人在不断现代化、物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存在及精神状态。

  从沉沦于世到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呼吸于其中的以太。倘若没有以太,他就会沦为一头牲畜,他的所有行动也都蜕化成饲养牲畜。”此“以太”是一种超越人存在的实体抑或可称之为意义的东西。在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女二人在归途中都从现实的物质生活中经过,但超越了此种生活的物质性,“以太”引领他们超越现实的郁郁寡欢及困惑。父亲要为儿子家的日常生活劳动,女儿要为她所服务的公司劳动,不管怎样,“劳动”成为人的天职,而“此在”也以沉沦的“劳动动物”状态出现。在父女二人这次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归乡中,他们进入了对本真存在的沉思。

  龚洵导演在谈及《最后的心事》创作时说,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对亲情和人性的关怀,让观众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亲因儿子工作在城市而移居到城里,是较为传统的家庭模式。女儿因父亲家族中的亲戚诸事而产生不满:二叔家之前借钱未还,导致哥哥家错过城里买房的好时机;三叔是病患的状态;姑姑受其儿子牵连,将大哥陈德勋拉到传销的骗局中,女儿因此不能原谅姑姑对父亲的伤害。但不管其弟弟妹妹如何,也不管女儿如何抗拒,父亲陈德勋还是固执地要带上礼物去看望自己的手足,这在小女儿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事。父亲陈德勋不解释,只是去行动。这是这个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导演只是将手足之情或者人和人最宝贵的东西显示出来,让女儿在旁静观——通过观看父亲这一系列的看望,她竟原谅了之前不肯原谅的诸位亲戚,尤其是她怨恨较深的姑姑。她超越了自己,渐渐获得了来自父亲与土地的力量,即人和人之间情感的力量,或者说得浪漫一些,就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让父亲重新焕发活力,让女儿超越,并能以坚强面对“人生在世十之八九的不如意”——这就是“最后的心事”,亦即此次返乡最重要的核心主旨。

  现代性与科技下的“无家可归”

  中国古语讲“落叶归根”,就是一种人对自己出生地的眷恋与不舍,故乡成为灵魂的皈依之处。在现代都市中,虽然生活便利、卫生条件较好,但是植根于大地的人却被连根拔起,“无家可归”。

  影片《最后的心事》一开始是父亲陈德勋郁郁寡欢,他住在城市儿子家中,帮助儿子家打扫房间、购物、照顾孩子及做饭等,还有一个月,儿子家的老二就要出生了,父亲陈德勋却心事重重,二胎孙子一旦出生,意味着他们老两口将有很长的时间要以儿子的家庭为劳动核心,而失去自我的生活与世界。此时的他犹如一片漂浮在水面的落叶,没有归属感,在虚无、游荡与思乡中,他决定先回故乡。父女归乡使用了从现代到较传统的交通方式:高铁、绿皮火车、船、摩托车与行走,他们从最快的高科技火车到最传统的与大地接触的行走,逐渐回归故乡,触摸大地与安息之木。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认为:“今天人的心已无法为永久提供一处栖身之地。如果心是记忆和回忆的器官,那么在数字时代,我们完全没有了心。我们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却不再记忆。我们背离了任何形式的永远,发誓断绝那些耗费时间的行动,比如忠诚、责任、许诺、信任和义务,而让暂时、短期与无常主导生命。”(《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虽然人类试图延长赤裸生命以弥补意义的缺失,却忽略了人存在最本质的东西。电影《最后的心事》中,父亲陈德勋不顾小女儿的坚决反对,一路上不停地手提礼物看望他非穷即贫的弟弟妹妹们,他爱护他们,原谅他们带来的精神伤害或者经济物质损失。他看重的最本质的东西是无法言说的,却以行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静观中,女儿、观众被感动,体会到最本真的存在——那是需要保持沉默的东西,姑且称之为意义、真实、爱、美、善……

  家与终极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拍摄的《东京物语》是一部走出去看现代性的电影,而龚洵的《最后的心事》是一部归来看“存在栖居”的电影——在与父亲及亲戚的一路相处中,女儿渐渐理解了父亲及人存在的最大意义,不再拘泥于现代性或者都市生活。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第四代导演陆小雅在她的电影《热恋》(1989年)中就问:“人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年轻人于连要离开故乡到城市里去实现他更大的野心和抱负;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乡下人、小镇青年要离开故乡,参与到喧嚣与沸腾的城市现代性建设中。如今,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已进入倦怠的中老年阶段,他们“返乡”的诉求和年轻人要在城里奋斗的勇敢、野心与抱负形成一种对比与呼应。因此《最后的心事》的返乡对《热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遥远的呼应:“离乡”与“返乡”遥相呼应,当年是出走故乡的生命冲动、抱负与理想,如今是最后的心事及最终归处的确定性,后者即人要面对的“出生入死”或“向死而生”的终极问题。《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意即返回到事物的原点是所有道体运动的规律——陈德勋与女儿的返乡亦是强调了这一点。

  电影《最后的心事》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去观察时代的大趋势及面对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老人的选择与需要是什么,因此这也是一部关注人存在状态的艺术电影。电影使用了陕西地方特色的方言,众多陕西学者在观后谈及此片时反应良好。学者杨争光认为:“影片最好的是在表达不易的时候不卖惨,每一个段落都把握准确,电影看起来很朴素,但是有诗意的东西在里面。”张艳茜对片中的台词“日子好混得很呐”很有感触,在描述“回不去的乡村”和“融不进的城市”时写得深刻。学者裴亚莉说:“影片对于生活日常呈现的美学自觉,不是没有训练没有想法的人偶然拍成,这是一部兼具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和历史感的电影。”电影《最后的心事》围绕“故乡”“亲情”核心意象建立返乡的叙事模式,描绘了一幅流动的中国社会景观。(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敦煌文博会彰显丝路文化魅力

  • 中波建交75周年音乐会顺利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