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影视齐发展 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非遗、影视齐发展 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来源:光明网2024-09-02 17:15

  厦门集美区城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的发达发展,也是城市文化的兴盛繁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城市经济发展人文价值,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厦门集美区坚持守正创新,对照“七个着力”重要要求,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以嘉庚精神为内核,以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征)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得益彰,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有力促进了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

  集美区聚焦现代化城市建设,围绕“一精神三文化”工程,深化“人文集美”建设,人文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集美区打造了一大批高水平文艺作品,多维度呈现了集美区传承嘉庚精神,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特色文艺作品方面:2023年,围绕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集美区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一精神三文化”题材文艺精品,专题纪录片《学村星火》、戏曲《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纪实文学《集美诗词大观》、歌曲《永远的陈嘉庚》、歌剧《伟大的抉择》、纪实文学《在延安——陈嘉庚先生的1940》、诗剧《嘉庚荣光》、朗诵会《嘉庚回响》,以富有“一精神三文化”特质的优秀的文艺精品项目展现新时代集美区文化建设成就,弘扬嘉庚精神。

  非遗方面:集美区现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其中区级非遗14项、市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民俗等类别。影视作品方面:得益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集美集影视文创园“一园多区”的产业布局,《西虹市首富》《我不上头条》等多个高品质影视剧在影视文创园区开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发展的精神底蕴和特色,集美区高度重视地方文艺创作、传承、发展工作,不断提升文艺基地建设,强化文艺人才培养,支持文化精品创造,开展品牌活动,多方面打造富有“一精神三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助力厦门特区“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

  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办好富有传统特色的海峡两岸(集美)龙舟赛和龙舟文化节、集美(端午)诗歌节,开展文艺浓厚的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集美学村文化艺术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青春影展、青年潮玩节、IAI国际设计节、集美学村青年设计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发挥侨乡、闽南文化特色,深化对外和对台文化交流。举办东盟文化艺术创作季、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厦门-中菲音乐之声、海峡影视季、两岸研学体验营,讲好集美故事。

  集美区积极利用辖区内厦门影视拍摄基地、集美集影视文创园、东盟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等文化空间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地建设强劲。集美区充分利用浓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才资源,深入打造全国智能视听基地、东南设计之都核心区、闽南城市演艺中心产业聚集地。积极培育影视和音乐新增长极,推动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海葵音乐产业基地、两岸音乐产业融合基地、普普街舞基地、IOI数字艺术产业园区、国家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等项目落地,促进集美新城音乐、演艺消费和文艺跨岛发展建设,提升“音乐之岛”核心区建设。

  产业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期间,集美区举办“集美之夜”活动,与8家代表企业签订投资额14亿元项目,与中广联合会6个专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在集美建立影视创作基地。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第二十三届投洽会期间,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集中签约一批项目。在2023金鸡电影市场开幕式上,签约16个项目,总金额62.3亿元。2023年,集美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共计52个,项目拟投资额达95亿元。

  产业项目不断投产。2023年,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复兴影业、奥映火炬影视、云梦城影业等一批头部企业相继落地集美;铂爵集团愿望屋、“大明千星港”等重点项目不断推进。2023年,增加2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影视产业发展迅速。集美区是厦门影视产业重要集群地,影视总部园区、影视资源聚集地。从2015年成立到2023年8月,集美区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累积服务接待影视剧组达到355个以上,带动落地消费约16.0914亿元,集美区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厦门市影视产业链,厦门影视产业集群重要资源基地,吸引了联瑞影业、北文时代等多家知名影视企业落地。

  作为厦门文化产业重镇,影视、音乐和文旅、文艺产业重要聚集地,多年来,集美区充分挖掘“一精神三文化”丰富资源,准确把握“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内涵的嘉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立足嘉庚精神的价值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光彩这一重要基础,深化产、城、学、人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互促发展,推动建设高颜值、现代化、高素质的对外交流中心、文化和经济强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集美区持续涌现,集美声音、集美智慧不断走向海内外,集美人民文化担当与文化情怀益愈增强。

  集美区深耕拓展“人文集美”工作,对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进行具体部署,立足集美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系统协调部署文化强区建设。系统部署 “人文集美”建设工程。2022年3月,集美区召开“人文集美”建设推进会,发布《集美区“人文集美”建设提升工作方案》,《方案》系统梳理了提升“人文集美”建设的五大体系、29项具体工作,对文化强区建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再提升,明确集美区努力打造成著名的华侨文化交流中心、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心和乡村文化的实践中心。

  专项扶持文艺发展工作。2014年制定、落实《集美区民间文艺团体扶持办法》;2015年,推出《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暂行办法(2015)39号》和《集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方案》,推动富有闽南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传承民间文艺;2018年,制定实施《集美区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和出台《集美区戏剧曲艺团队扶持办法》,从文艺项目资助、文艺团体扶持、文艺创作奖励、文艺队伍传承等方面,推动文艺建设和传播。2019年,出台《集美区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出台《厦门市集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暂行)》,从产业发展角度鼓励影视创作,助力文化旅游业。

  发挥侨台优势。集美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所在地,华侨文化既是“人文集美”重要特色,华侨力量更是集美高质量发展重要资源。依托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资源,集美区开展汉语培训、海外华裔子女新侨交流等活动,推动“以侨引商”,嫁接省、市华商交流活动平台和辖区高校校友资源平台,吸引集美校友、海外华商来集考察,举办“云招商”“闽侨精英海丝情”等活动;建立侨资企业综合服务机制,为华商回乡投资兴业创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入围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导师,推动两岸青年经济、人文交流发展。集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连续3年位列厦门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离不开教育担当有为。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医学院……集美辖区有16所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的高校,丰厚的智库资源打造了集美独特的学村文化,更成为集美推动现代化发展重要力量。集美区实行教育强区战略,弘扬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爱国爱乡遵循,陈嘉庚的教育梦想薪火相传。文化活力对城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集美区发挥文教重镇优势,统筹工作生活、产业建设和文旅等城市功能,构筑特区消费集聚新地标、时尚新天地。在集美,最好的地块留给教育;在集美,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秀的人才是老师,集美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人才资源成为集美现代化发展重要抓手,通过提升“集美讲堂”“嘉庚讲堂”理论宣讲品牌,办好大学生嘉庚论坛等,打造品牌理论传播平台,扩大嘉庚精神海内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公关”的产学研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依托高校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化校地协作、资源共享,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和精品创作,加强艺术和文化人才培养,推动产、城、学、人融合。通过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高素质能吃苦、肯担当、讲奉献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群体,培育了一批品牌项目、优秀团队和先进人物,吸引了人才留厦,实现了人才爱集美双赢结果。

  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挖掘、用好集美“一精神三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为集美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打造“人文集美”品牌特色。推动产、城、学、人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经济强区,集美大有可为。

  做好城市工作,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城市人文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集美区党委、政府对“人文集美”建设的领导,从组织、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人文集美建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统筹集美学村等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强集美区与厦门、泉州、漳州其他各区县在闽南文化、侨乡文化传承发展上的互动互鉴。打造、开发新兴文化项目工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强区建设。作为文教重镇、人文强区,集美区拥有众多高校资源,人才资源,在校生达16万余人,要加强吸引广大青年工作者参与文艺创造,鼓励更多青年多创新、出精品,鼓励高校青年学子、专家教师参与文化强区建设。要在文化传承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富裕。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要把“一文化三精神”融入集美城乡发展,立足集美乡村特色,引育青年人才到乡村建设工作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亮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富裕。

  “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城市建设发展既是保护传承、也是可持续发展过程,集美区推动“人文集美”建设,必须深入打造特色的人文经济发展模式。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好“摆摊经济”“夜间经济”,深入挖掘和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用好杏林老工业区资源,打造特色影视文化基地。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用好青年文艺资源,打造特色青年创意文化产业。要发挥文化的赋能功能。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用好用活“嘉庚精神”的商业文化精神,持续打造“先行而后言”的优质营商环境,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发挥侨乡文化纽带作用,吸引港澳台、东南亚等侨商资源,用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争相涌入,提高创新动能。

  文化发达的地方,经济往往发展迅速。集美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了好的营商氛围,塑造了产品品牌,激发了创造力。深挖“一精神三文化”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活力、魅力的集美,应持续推动“人文集美”建设纵深发展,提升集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深耕特色文化创造。深入挖掘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精神三文化”资源,在影视、展览、革命文化挖掘、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创作和丰富文化产品。做好品牌宣传,展示文化新形象。把集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融入到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入城乡发展工作中,让丰厚的集美文化作品进社区、入学校、进企业。用好用活各类媒体资源,全面展示特色集美,积极主动对接和扩大“人文集美”在海外侨胞中的知名度、影响力。(作者:陈跃培,厦门医学院药学系)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