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族音乐瑰宝:深度挖掘与保护地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民族音乐瑰宝:深度挖掘与保护地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来源:光明网2024-09-04 16:51

  在历史的长河浩瀚无垠的征途中,民族音乐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不仅璀璨夺目地照亮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苍穹,更以其独有的艺术韵味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构筑起一座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过去辉煌与未来憧憬的桥梁。在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如何深入挖掘并妥善保护这些散落于华夏大地各处的音乐文化瑰宝,使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深入探索这一文化宝藏的传承脉络与发展路径,唤醒更多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珍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中国,这片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璀璨夺目的地方音乐文化。它们如同五彩斑斓的织锦,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文化画卷。在江南水乡,丝竹之音轻柔婉转,如同细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诉说着江南的温婉与柔情;而在黄土高原之上,信天游的高亢嘹亮,则如同黄土高原的粗犷与豪迈,唱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从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热烈歌舞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原始而纯粹的快乐与自由;在东北黑土地上,二人转的诙谐风趣,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欢笑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音乐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中华民族广袤的文化版图上,地方音乐资源犹如繁星点点,浩如烟海,每一颗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底蕴。因此,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更是对未来文化多样性的有力保障。这一挖掘过程,首先需要我们系统地收集整理传统曲目与精湛的演奏技法,它们是民族音乐之树的根基,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但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应深入挖掘这些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民的情感与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田野调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走进乡村、山川,与老一辈的艺术家、民间乐手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口述历史,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被世人所知。同时,学术研究也需紧跟步伐,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维度、深层次地剖析民族音乐的本质与价值。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深度挖掘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化记录技术能够精确捕捉音乐的每一个细节,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音频资料;虚拟现实体验则能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音乐表演的氛围与魅力。这些创新方式不仅让民族音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与传承的边界。

  深度挖掘地方音乐资源,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份文化遗产,以科学之法探寻其内在价值,以现代技术为翼助力其焕发新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沉睡的文化密码重新焕发光彩,让民族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世界的桥梁。在保护地方音乐文化的征途上,传承是核心,是确保文化之树常青不息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一项文化使命,更是对先辈智慧与创造力的尊重与延续。只有共筑文化之林,才能让音乐之树常青。

  扶持传统音乐人筑梦舞台,守护文化薪火。在守护民族音乐文化的火种征途中,传统音乐人无疑是活态传承的灵魂人物,他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用音符编织着文化的脉络。因此,加大对传统音乐人的扶持力度,是我们首要且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需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设立专项基金,为传统音乐人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音乐创作与传承之中。这些基金不仅应覆盖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更应鼓励他们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推动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传统音乐人的才华得以闪耀。通过举办音乐会、音乐节、展览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让社会各界都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音乐人的一种肯定与尊重,更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推广与传承。

  将民族音乐融入教育体系,才能播种希望,培育新生力量。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而学校则是这一基础上最重要的阵地。为了培养更多热爱民族音乐、愿意投身文化传承事业的年轻一代,我们必须将地方音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开设多样化的音乐课程。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到复杂的演奏技巧,从民族音乐的欣赏到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与价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比赛、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民族音乐,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扶持传统音乐人与融入教育体系是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两大关键。只有当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传统音乐人搭建展示平台、为年轻一代播下文化的种子时,才能让民族音乐的薪火代代相传,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应鼓励跨界融合,让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时代审美的新作品。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还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从而拓宽民族音乐的受众基础。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保护传承地方音乐文化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扶持传统音乐人、加强音乐教育、鼓励跨界融合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共同筑起一片繁茂的文化之林,让民族音乐之树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常青。

  地方音乐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保护,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构筑文化自信、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坚实基石。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民族音乐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跨越国界,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东方的声音。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当我们深入挖掘并自豪地展示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时,实际上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种文化自信,不仅增强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民族音乐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纽带。通过举办音乐节、音乐会、文化展览等活动,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与融合。

  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还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成为了文化市场上的热门产品。通过创新音乐形式、开发文化衍生品、推动音乐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利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深度挖掘与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地方音乐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孟凡娟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