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再现历史真相和人性之光——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再现历史真相和人性之光——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来源:南方日报2024-10-07 15:28

  任田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侵占香港,驻港英军遭到囚禁。次年9月27日,1816名英军战俘被押上日本的“里斯本丸”号货轮,从香港出发前往日本。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10月1日,“里斯本丸”号行至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时,因为船上未悬挂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被美军鱼雷击中。危急关头,战俘们奋起反抗,纷纷冲破舱门,跳海求生,日军立即对他们展开疯狂扫射。而闻讯赶来的中国渔民,则冒死展开营救,并成功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不幸的是,仍有800多名战俘永沉海底。70多年后,一群已经七八十岁的战争孤儿,才第一次来到“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地方,与至亲道一声“再见”。沉船至今仍在水下30米处长眠。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离别、生死和大爱的故事。

  70多年来杳无音讯的“里斯本丸”号,被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中国人方励发现了。他凭借古道热肠和理科生的思维,做了几件干脆利落的事:一,运用专业仪器对40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扫描,为打捞沉船出水打下基础;二,用无人机进行超低空磁探,证明水面下确有一艘几千吨重的轮船;三,用尖端声呐技术绘制出准确的三维影像,和原船图纸完全吻合。

  可见,善良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能力。所谓“善亦有道”,便是如此。

  以上工作还只是构建了纪录电影的物质基础,步入古稀之年的方励散尽家财,开始追寻发生在沉船上的人文故事——还原历史真相,究竟有多难?从谢幕时漫长的工作人员以及致谢名单,便可见一斑。方励找出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当事人,汇集成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四方对话”:

  电影拍摄时唯一还健在的中方亲历者和目击证人,当年曾经参与救人的浙江舟山东极岛渔民——时年已经94岁的林阿根;“里斯本丸”号船长的后代以及日本研究学者;两位英军战俘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与威廉·班尼菲尔德;方励甚至还找到了当年发射那枚鱼雷的美国士兵。

  海水的幽深与冰冷,并没有掩盖住历史的真相和熄灭掉人性的温暖。影片上映前,林阿根和两位战俘老兵都去世了,口述史的意义便凸显出来——这要得益于身兼导演和制片人的方励和剧组竭尽全力,拼命抢救人证和物证,因为“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们永不会知道如下细节——一名事发时年仅22岁的英军士兵,曾经给不到5岁的小弟写过一封遗书交代后事,因为怕弟弟看不懂,信中内容全部用大写字母书写。小弟把这封信放在钱包里珍藏了40年。

  灾难发生时,那些待在阴暗恶臭、宛如地狱的底舱中的战俘们冲上甲板,在绝境求生的紧急时刻,仍未忘记为一个已逝的战友举行海葬。

  还有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以及他们后人的回忆——最初听到有人落水,渔民们甚至还来不及弄清楚落水者的身份,就毫不犹豫地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展开营救,还向获救的英国士兵提供衣物和饮食。但事实上,这些渔民的生活本身也很困苦,经常半饥半饱,却依然倾尽所有,安顿照顾这些素未谋面的外国士兵。

  面对镜头,莫利的女儿丹尼斯·维尼难掩激动之情:“我父亲总是对我说,舟山的渔民们是英雄。如果不是他们赶来救援,我父亲就不会活下来,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谁不想光芒万丈地活着,一生平安、幸福?想起那些远涉重洋而来,只为和父亲说一句再见的老人,很多人在父辈离世时尚在襁褓之中,但那片海域已悄然刻入他们的骨血。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 中国导演毕赣获特别奖

  • 文博会:“美丽工坊”人气旺 手工艺品带动残疾妇女增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