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青绿影像”里找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在“青绿影像”里找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来源:文汇报2024-10-08 10:30

  ■记者 柳青

  长假第一天,电影《只此青绿》上映时,导演周莉亚是低调的,她甚至有些惴惴不安地形容这是“勇闯国庆档”。没有大场面和流量明星,没有强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台词,这部反类型的小众电影在国庆节当天排片并不高,然而从10月2日起,电影《只此青绿》接连数日票房和排片占比逆跌上涨,并且在长假将尽时,成为整个国庆档网络评分最高、口碑第一的影片。这部电影没有在第一时间成为爆款,却在七天的放映中展现出长线放映的潜力,也许就像影片片尾曲词作者唐恬感慨的,这幅画、这部电影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关:“我们中国人是从这样的山水里来的,从这样的审美里来,这份美跟你我有关。”

  电影《只此青绿》海报。 (片方供图)

  以传奇画作《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的舞剧《只此青绿》首演于2021年8月,2022年除夕夜,舞剧选段登上央视春晚,“青绿山水”的中式美学从此破圈。通过央视春晚的平台,《只此青绿》的华彩舞段和意象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舞台影像也通过网络和流媒体广为流传,为什么还要搬上大银幕呢?答案在这组数字里:截至电影上映时,舞剧《只此青绿》巡演了70多个城市,演出场次突破600场,而电影《只此青绿》首映当天,有超过1.5万家电影院的8.6万块银幕放映。亲民的票价,相对低廉的放映成本,以及影院远胜于剧院的辐射能力,让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的“青绿IP”二度破圈,抵达更大的受众群。

  假日里的一场观影活动中,一位观众表达了自己对舞剧《只此青绿》炙热的爱,她曾追随舞团巡演,先后观看了177场演出,从电影《只此青绿》点映到正式公映后,又已经观影十次。尽管这样的粉丝观众不在少数,但电影《只此青绿》并不是一部定向供给舞剧观众的“粉丝电影”。从舞台到大银幕,从“舞绘”到“影绘”,电影不是翻拍表演现场的Live影像,不是舞蹈表演的平价复制品。▼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站在舞剧成功的基础上,电影以视听独有的方式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风美学”的表达,两部《只此青绿》是从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的土壤里开出的并蒂花。

  舞剧《只此青绿》因舞者的“青绿腰”“山峰髻”而深入人心,其最显著特色是以舞者的身韵再现《千里江山图》的画韵,用舞台上的“活人画”展开画卷上的群山与江河,并且,突破常规舞剧的舞台结构和运动方式,艺术化地再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登峰造极的重峦叠嶂山水之美。舞剧以当代文博人研究《千里江山图》、追索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痕迹为主线,全景式再现这幅传奇长卷诞生所涉及的传统技艺与匠人。电影保留了舞剧的框架,仍然分成“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数个段落,但是镜头改变了“看”的距离。在剧场里,哪怕坐在距离舞台最近的位置,观众和舞台上的“展卷人”、王希孟乃至《千里江山图》之间,始终隔着一定距离。电影则试图让观众进入当代研究者的视角,继而进入王希孟的视角,进入《千里江山图》的画作内部,看清这极致的美是何以从古中国的江山、从生活在这片山河之间的千万人中产生。

  在舞剧创作之初,故宫策展人王中旭曾给编导周莉亚和韩真讲述《千里江山图》的画里存在过具体的时空、具体的生活,在一个有血有肉的画家身后,还有芸芸众生的群像。周莉亚和韩真在舞剧的编排中,写意地再现了“画家与群像”,现在,作为电影导演的她们,利用特写镜头拉近了观众欣赏《千里江山图》的距离,在“大于生活”的画面上看清千古名画上的山的轮廓、水的波纹、树的形态,看清画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设色山水中前所未有的那抹青绿,也通过这样逼近的“看”,把观众拽入具体的时空,或沉浸于织女们的《蚕织图》,或迎面相遇簪花的宫廷画师,随年轻的王希孟徜徉于江山之间、众生之中。

  周莉亚回顾创作过程,强调“从舞台到银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是不同的”。她谈到,舞剧侧重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而电影的特点是再现具象的世界,她有意识地引入大量主观视角,通过剪辑手段,影像自由切换于王希孟的感受与他身在的实际环境,在写意和写实之间追求新的平衡。面对影片低开高走的排片和逆风上扬的票房数字,以及诸多对舞剧毫无概念的观众在影院里获取对舞蹈的认知,甚至许多家长把这部影片当作给孩子的“中国传统美育课”,周莉亚欣慰地表示,电影《只此青绿》所追求的正是“浅入深出”的体验:“如果观众能因为一幅画、一支舞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再好不过了。”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