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梨园戏不忘本,也不吃老本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梨园戏不忘本,也不吃老本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14 08:46

  作者:曾 龙

  我是梨园戏的一名导演,我的母亲曾静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我是在梨园戏里“泡”大的。

  很长一段时间,梨园戏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跟它认识,但不来电。2014年,大学毕业的第三年,我去法国旅行,正好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到欧洲巡演。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剧场,开场前,看着黑压压、静悄悄的台下,我们心里直打鼓:“怎么这么安静,是不是没有观众啊?”

  就在这样的鸦雀无声中,《董生与李氏》演完了全剧。等演员们出来谢幕,全场顷刻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返场后,掌声又起,再返场!当全场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我终于看清楚了,台下竟然整齐坐着几百名法国小学生。

  我跑到观众席,意外发现时任法国驻华参赞正坐在入场口。原来,他迟到了,又怕影响观众,就搬了把椅子坐在门旁,一边听戏,一边连连鼓掌。那一刻,我心头一热。我问自己,这么好的梨园戏就在我身边,我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做决定是一瞬间的事。我跟经纪人说:“我不做影视剧演员了,我要回家,去做梨园戏。”

  2014年,我从北京回到泉州,再次“泡”进梨园戏的世界。

  2018年7月,我们带着小梨园戏流派传统剧目《吕蒙正·过桥入窑》走进上海第三届“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这个主办方挑选的地点,我们一到就爱上了。新天地,有着百年历史的艺术街区,经过改造后焕发新生,彰显出新旧碰撞的独特魅力。这不也正是我们对梨园戏的期待吗?

  在3天的演出里,我们换了3种演法。第一场是原汁原味的传统版;第二场演员不带妆表演,观众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打断,演员会对观众解释,表演再继续;第三场,我们撤掉所有座位,将戏的内容与表演现场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阶梯等元素相结合,乐队停在门口,演员走戏,观众就跟着演员一起走。

  梨园戏火了。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传统戏院勾栏的大门敞开,门外是人山人海的步行街,门内是800多年的梨园戏。互动的观众、排起的小长龙,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中山路、西街、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梨园戏的舞台中心。演到哪里,梨园戏都能收获一批戏迷。

  沉浸式演出之外,我们还尝试了与综艺、流行音乐的跨界。2019年,我成立了一支唱队,唱队成员有梨园戏传承人和泉州本土流行音乐制作人。琵琶、洞箫与吉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带着唱队,我们来到泉州著名景点清源山老君岩。在现场,唱队成员有的身着梨园行头,有的日常着装;有传统乐器,也有西洋乐器;有梨园唱腔,还有流行音乐……随着演出的推进,观众越聚越多,不少观众还不自觉跟着戏中情节哼唱起来,沉醉其中。

  “梨园戏变得不一样了!”“传统戏还可以这样时尚。”……新鲜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忍不住感叹。演出尾声,我们以闽南语歌曲结束,还引发了全场大合唱。

  同样的沉浸式演出,还被运用在《陈三五娘》这出戏中。《大闷》是其中最经典的一折。这场旦角独角戏典雅优美,包含了梨园戏独有的十八步科母及音乐,对演员的功夫很是挑剔。

  为了让《大闷》不“闷”,我们做了两个版本的创新。第一个版本,引入平行时空的概念。以《大闷》为代表,我们通过一折折经典的折子戏,概括整个故事情节。在折子戏中间,通过肢体表演,以默剧的形式,穿插演绎梨园戏年轻传承人的生活点滴、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个舞台上,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大闷》的表演,还可以看到《陈三五娘》中每一个折子戏的经典片段,同时又有传承人故事的展示。一个画面中,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故事在发展。第二个版本,舞台上,演员与人工智能角色并立,同时表演。最终谁会消失?又是谁留下?我们希望把思考留给观众。演出结束后,我看到社交平台上20多篇“小作文”,都在激烈地讨论戏曲表演能否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期待的效果达到了。

  一台梨园戏,唱了800多年。其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不忘本,也不吃老本。

  在《陈三五娘》中,我们所有创新,都是基于对古本的高度还原。《大闷》中的独角戏在舞台上完整呈现,没有做任何删减。而每一次的创新,每一个现代元素的加入,都是对原有故事情感的延续。返本开新,返本是前提,对传统的尊重,是我们每一次创新遵循的原则。

  由于这些创新与坚守,近年来,梨园戏的观众面也在不断拓宽。每周末的泉州,我们的传统戏如期而至。我们惊讶地发现,看传统戏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创新形式的表演也吸引了很多梨园戏的老戏迷。

  戏曲的发展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大家抱团一起往前冲。不久前,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落幕,16个剧种汇聚一堂,轮番上演、精彩纷呈。鼓声一起,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便是一出精彩绝伦的文化大戏!

  (记者王崟欣采访整理)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

  • 金秋额济纳美景引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2024-10-14 04: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10-14 04:50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2024-10-12 09:55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2024-10-11 10:36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2024-10-11 10:17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4-10-11 10:16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2024-10-11 10:16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2024-10-1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