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访话剧《茶馆》主演梁冠华:“演到年轻人接棒的那一天”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专访话剧《茶馆》主演梁冠华:“演到年轻人接棒的那一天”

来源:文汇报2024-10-15 09:19

  ■记者 王筱丽

  今年上半年,北京人艺第二代《茶馆》的演出场次达到374场,追平由老艺术家主演的第一代《茶馆》的佳绩。作为“北京人艺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中国话剧的宝”,《茶馆》的神话仍在延续。昨晚,《茶馆》正式拉开北京人艺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驻演大幕。数年未在上海齐聚的强大演出阵容,开票后迅速售罄的三场演出,堪称沪上年度舞台盛事之一。演出前一天,记者见到《茶馆》主演梁冠华,听他讲述作为掌柜“王利发”、作为一名演员的感悟。

  每个时代都能在《茶馆》里看到现实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挑梁的《茶馆》造就了中国话剧舞台上无法替代的璀璨奇观。“我演过黄胖子,排过刘麻子的C制。”与第二代里的许多演员一样,梁冠华也曾在初代《茶馆》里配演。二十出头的年纪,和前辈们在台上演出,梁冠华的心情非常纯粹——“就是紧张,没别的”。在他的记忆里,生活里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先生们,一上台,一张嘴,就仿佛变了一个人。“能够和他们在舞台上有这样一种交集,是幸运。”

  1992年,北京观众在首都剧场隆重送别了第一代《茶馆》。随之而来的,是《茶馆》沉寂的七年时光。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在1999年接棒主演,第二代《茶馆》自此出世。前辈缔造的舞台成就在前,观众“继承下来了”的评价足够让后辈满足。“我们是站在高峰上再攀登的一代人。只有一代代能传承下去的作品,才称得上‘镇院之宝’。”梁冠华对记者表示,“25年来,我们的配合越来越成熟,可以安慰自己,我们把班接下来了。”

  一本本写满字的“账簿”称得上是梁冠华这些年饰演“王利发”的缩影。2005年后,梁冠华养成了“记账”习惯。《茶馆》第一幕,“王利发”有着一段时间较长的空闲。看着桌上的笔墨本子,在舞台后方等戏的梁冠华兴之所至地记录起来。前一晚演出自己的表现哪里不够好,谁在舞台上吃了螺蛳,观众的反应如何……《茶馆》的台前幕后得以在“账簿”里瞥见一隅。

  无论是初版还是第二版,每一轮《茶馆》演出总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老舍文本隽永的魅力、演员们稳定的演技发挥都让作品在时间的流转中层层镀金。即使如今已将自己甚至其他演员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梁冠华每每演出,都还是能咂摸出新滋味。“每一个时代看《茶馆》,都能从中找到与现实的照应。这就是经典,这就是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

  表演不是“直奔结果”的艺术

  不久前举行的“飞天奖”颁奖典礼上,一段AI短片让《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梁冠华饰演的“张大民”又闯入观众的记忆中。如今回想起这部代表作,梁冠华认为导演沈好放对人物节制的处理方式给了他深刻的启发。在他看来,表演不是“直奔结果”的艺术。“喜剧一定要挖它背后忧伤的东西,悲剧则是要尽量找到体现欢乐的元素,这样的表演才够深刻,才能引出观众自己的思考。”

  耕耘舞台表演之外,梁冠华在影视剧领域同样是一名“劳模”。虽然高产,梁冠华对剧本的要求始终坚持一条——必须要有人物。他笑称,这是在北京人艺“落下的毛病”,“人物混沌不清,没有‘挖头’,我就没有创作的欲望。”深挖角色、揣摩剧本,这也是梁冠华对于青年演员的建议,“剧本如果写着‘青春洋溢’,应该去想‘青春洋溢’的背后是什么,人物不应该是概念化的。”

  短视频流行的年代,观众的审美正经历着重塑。电影、电视剧都在呼吁年轻态的更新。作为话剧经典,《茶馆》需不需要变?“《茶馆》的精髓不能变,艰苦的排练才让作品达到了和前人一样的水平,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梁冠华直言不讳,“演员肯定要变,要有新鲜的血液加入进来,我会演到年轻人接棒的那一天。”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