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以舞蹈呈现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0-21 10:10

  作者:杨 宁 颜欣彤

  沈伟是一名美籍华人编舞家,他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找到共性,创编一支支灵动的现代舞作品,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生命的力量。

  从零开始

  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当地湘剧团的导演,他从小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伏在案边创作的身影,他在写剧本、练书法或者画画。我还看到他给演员排练。这无形之中激发了我对艺术的兴趣。”沈伟回忆道。

  9岁时,沈伟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经历了6年严格的科班教育,唱念做打,样样不落。沈伟介绍道:“那时我一年才回家两次,见父母很少,身体和意志都经历了很大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戏曲式微,沈伟放弃了湘剧演员的工作,赴考中央美术学院,但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合格未能被录取。这扇门关了以后,沈伟又尝试推开另一扇门。他在19岁时考入广东舞蹈学校,并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专业性现代舞《太阳依旧升起》。

  1991年,沈伟与同一批毕业的同学一起成立了大陆首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在这里,他既编又舞,作品多带有孤独敏感的气质,比如在独舞段落《不眠夜》中,失眠青年与枕头共舞,以表现无声的情绪。1994年,沈伟凭借这部作品,荣获中国首届现代舞大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的双料一等奖。

  在沈伟看来,每次学习新的东西都是从零开始,不断突破,而此前学习戏曲和绘画的经历为他打好了作为艺术家的基础。

  远赴纽约

  1995年,沈伟独自前往纽约。他想出门看看世界。

  “我是学校里唯一的华人学生。初来乍到,经济条件不好,我借宿在朋友家里。”沈伟回忆道。

  来到纽约的前几年,沈伟几乎每天都在音乐会、博物馆和剧院里度过,学习文学、音乐和电影,靠着教课、卖画和在剧场演出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难,沈伟依然对美非常执着,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可以表现人的情感,精神和智慧。他说:“我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想知道怎么呈现美,怎么掌握美的表现形式,以及怎么创造我要的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沈伟创作的作品《声希》在欧洲上演,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引起很大轰动。“声希”一名取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舞台上以八大山人的巨幅画作为背景,舞者们宛如“鱼”一样融入其中,引领观众共同感知对时空、生命的探索。

  2000年,沈伟的作品《天梯》在美国舞蹈节首演,创作灵感源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的绘画作品,巨大的白色楼梯横贯舞台,舞者身着长裙,挺拔静立,或缓慢游走,引发灵魂深处的哲思。

  这部作品入选当年《纽约时报》十大最重要的舞蹈作品之一。沈伟开始进入西方主流视野,他说:“有时候就差那么一步,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就能看到未来了。”

  世界巡演

  2001年,沈伟成立了沈伟舞蹈艺术团。后来他陆续创作了《春之祭》《地图》等作品,并在全球100多个城市、40多个国家演出。

  沈伟的创作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注重将人体的动作与书法的线条相结合,并融合国画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沈伟受邀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画卷》的编导。舞者行云流水地飞转,留下云纹、山河、日出的图案,渲染出一派山水画的意境。

  演出之外,沈伟平时会在舞团上课、排练。他也很关心和照顾大家的生活,比如外出巡演可能会不习惯当地饮食,会生病,会受伤等等。

  在正式登上舞台之前,所有人都要训练。沈伟说:“演《声希》和《天梯》这两部作品之前,我们会养神、打坐。我们还会围成一个圆圈鼓励对方,一起呼吸,一起感受。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和状态都不一样,但在舞台上,我们是一个群体。”

  沈伟相信,只有当所有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同步时,才能真正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在今年8月,他将携作品《天梯》和《声希》在国内5个城市再度巡演,这寄托了25年回顾的意义。

  对于沈伟来说,艺术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撑。在创作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都不见了。时至今日,他依然努力打磨新的舞蹈作品,将美呈现给观众。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