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马蹄寺石窟:千年古刹奏响石窟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交响曲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马蹄寺石窟:千年古刹奏响石窟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交响曲

来源:光明网2024-10-23 13:07

  光明网讯(记者 郝梦晗)在甘肃张掖,除了闻名遐迩的丹霞地貌,位于祁连雪山脚下的马蹄寺石窟群同样引人入胜。10月18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第四站探访了这座将栈道镶嵌在山体之内的石窟,在肃南感受裕固族的民俗风情。

  马蹄寺石窟,坐落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境内,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据马蹄寺旅游景区讲解员赵建蓉介绍,马蹄寺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一处栈道修筑于山体之内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艺术宝窟。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马蹄寺石窟:千年古刹奏响石窟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交响曲

马蹄寺石窟(光明网记者 郝梦晗 摄)

  肃南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贾伟明介绍,肃南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处在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地带。在肃南,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流瀑布、湿地湖泊、丹霞彩丘、大漠戈壁梯次分布,汇集了除海洋和热带雨林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宛若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马蹄寺石窟:千年古刹奏响石窟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交响曲

祁连风光(光明网记者 郝梦晗 摄)

  马蹄寺石窟群由千佛洞、马蹄南寺、马蹄北寺等多个单元组成,共有37个尚存文物遗迹的洞窟,窟内保存着从北凉到明代的珍贵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

  “马蹄寺石窟群所在地山岩多系红砂岩,石质结构粗糙,易风化,各窟造像主要为泥塑。”赵建蓉详细介绍了石窟的构成,“在马蹄寺石窟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十三天石窟’。这个从北朝开始开凿,历时几百年的石窟群,开凿在普光寺的红砂岩壁上,距地表43米,共7层21窟,这个历经几百年开凿的石窟群,将栈道修建在岩体内部,形状如同一座佛像塔镶嵌在百米多高的绝壁悬崖之上,游客需穿越仅能容一下一个成年人的陡峭狭窄栈道,方能领略到窟内精美绝伦的佛像。”

  值得一提的是,马蹄寺所在的肃南县是甘肃独有少数民族——裕固族的聚居地。裕固族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业活动,他们擅长养殖羊、牛、马等家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裕固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包括丰富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等文化遗产。裕固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具有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的鲜明特色,在保留了诸多民族民歌特点的同时与现代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更是蒙古族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对于挖掘和保护传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基础性作用。2006年裕固族民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裕固族的服饰文化也绚丽多姿,具有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服饰文化特征,其特色因各部落生产生活习俗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东部服饰和西部服饰两大类,且均有“衣领高、帽红缨”的特征。2008年,裕固族服饰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马蹄寺石窟:千年古刹奏响石窟艺术中的多元文化交响曲

裕固族人民吟唱民族歌曲 (光明网记者 郝梦晗 摄)

  马蹄寺景区管委会主任佘占林表示,马蹄寺景区的核心资源有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雄浑壮丽的祁连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独树一帜的民俗风情。他强调,马蹄寺石窟群作为景区的核心资源,需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石窟群的所有参观点,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专家进行论证,精确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

  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入口将设在马蹄寺石窟片区,让游客在石窟文化的引领下走进祁连山,也将通过建立模拟石窟、数字石窟AI展示等方式,向全社会展示文化艺术瑰宝。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 探洞研学欢乐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