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影像呈现“日新又新”非遗全景图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影像呈现“日新又新”非遗全景图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24 09:51

  沈 策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更加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播出后社会反响积极,融合传播数据与受众口碑俱佳,让“我与非遗”产生深度连接。

  非遗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珍宝,更蕴含着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向往。第二季中,无论是广西的“万物皆可酸”、浙江的“西泠印社120年团建方式”,还是江西的“南昌宣纸刺绣”、贵州的“在村BA现场蹦苗迪”,都能看到非遗所承载的美好生活愿望。江西篇中,从喝瓦罐汤、听赣剧、登古戏台,到踏访千年瓷都景德镇、看白鹿洞书院,观众跟随嘉宾,仿佛重返古人的精神花园,仅仅看那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的靖安黑陶,钦佩之心和陶醉之情早已充盈胸中。广西篇里,武鸣府城的红糖制作技艺,需要经过精心的选材、榨汁、打泡、赶水、摇飘等18道古法纯手工制作技艺。根据烧火点将热度传到连环锅加以层层提纯以提高制糖质量的原理,竟与注射级蔗糖“疫苗糖”紧密关联。浙江篇中,早在唐代就有的图书装帧艺术“龙鳞装技艺”,因装订工艺太复杂且难度大而失传,直到浙江非遗传承人将其复现于世,使得“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观众才能切实感受到图书的知识之美、装订之美和艺术之美。

  不同于以往非遗类文化综艺偏爱传统手工艺类和美食制作技艺等单门类非遗题材,《非遗里的中国》分篇章全门类介绍中国多个省份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从而拼合成一幅“中国非遗的全景图”。它告诉我们,作为活态遗产的非遗,是如何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一路生花,成为今天的样貌。节目秉承“眼光向下,朝向当代”才是非遗保护“正确打开方式”的宗旨,让其“见人、见物、见生活”。在重庆篇,观众通过大足石雕、大足冬菜酿制、川江号子、双桥杂技、万古鲤鱼灯舞、川东茶艺、重庆小面、邮亭鲤鱼、梁平竹帘、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等涵盖人们衣食住行的众多非遗项目,看到了非遗融入当下日常生活的多种样貌,也听到了利用传统文化关切社会、抚慰人心的动人佳话。

  “非遗是古老的,所以是易消逝的,是需要保护的”,这是人们心目中普遍的“刻板印象”。然而,《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用心用力对此加以突破和扭转,在遵循“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基本规律的同时,选取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连接传统和现代,发挥非遗的当代社会功能。广西篇中的“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以“非遗+科技”的视角,拆解了养殖的核心技术——“插核技术”,即利用异物进入珍珠母贝后,分泌珍珠质层层包裹而形成珍珠的这种砌墙式“砖—泥”层状结构原理,不仅用于今天的陶瓷制作,甚至还能用于高铁涂层、航天器的关键部件制造。重庆篇中介绍了以竹为原材料,采用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工艺制成的“竹钢”。这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具备高强度、高耐耗性、高环保性、尺寸稳定性好的新型材料,就是向传统非遗技艺“将慈竹进行纤维分离工艺”巧借智慧。

  非遗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推广效果。节目特别吸收近年媒体融合发展新经验,创新思路,注重与年轻人欢迎的各种新型文化业态有机结合,通过运用旅行博主“探店”“VLOG”等短视频制作方式,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专为节目配套建设的《非遗里的中国》线下陈列馆,以线上节目与线下非遗长街、非遗工坊相结合的方式,将“非遗+影视+陈列馆”巧妙结合,满足了年轻群体打卡小型专题陈列馆的文化心理。节目还通过精心创作主题歌、编排舞剧、创意秀演等青年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的关注。国家级非遗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中的创新非遗秀演部分,运用AI+CG技术打造书画环境,舞者用意象化舞蹈演绎赵孟頫创作的《吴兴赋》,切合了当下年轻群体对于“新中式”的审美追求。

  今天,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增投、数字化智能化保护扶持以及公众意识提升,非遗保护迎来新的发展空间,非遗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适应时代和传承创新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如果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题材挖掘上不断出新,《非遗里的中国》必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