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影像呈现“日新又新”非遗全景图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影像呈现“日新又新”非遗全景图

来源:人民日报2024-10-24 09:51

  沈 策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更加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播出后社会反响积极,融合传播数据与受众口碑俱佳,让“我与非遗”产生深度连接。

  非遗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珍宝,更蕴含着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向往。第二季中,无论是广西的“万物皆可酸”、浙江的“西泠印社120年团建方式”,还是江西的“南昌宣纸刺绣”、贵州的“在村BA现场蹦苗迪”,都能看到非遗所承载的美好生活愿望。江西篇中,从喝瓦罐汤、听赣剧、登古戏台,到踏访千年瓷都景德镇、看白鹿洞书院,观众跟随嘉宾,仿佛重返古人的精神花园,仅仅看那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的靖安黑陶,钦佩之心和陶醉之情早已充盈胸中。广西篇里,武鸣府城的红糖制作技艺,需要经过精心的选材、榨汁、打泡、赶水、摇飘等18道古法纯手工制作技艺。根据烧火点将热度传到连环锅加以层层提纯以提高制糖质量的原理,竟与注射级蔗糖“疫苗糖”紧密关联。浙江篇中,早在唐代就有的图书装帧艺术“龙鳞装技艺”,因装订工艺太复杂且难度大而失传,直到浙江非遗传承人将其复现于世,使得“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观众才能切实感受到图书的知识之美、装订之美和艺术之美。

  不同于以往非遗类文化综艺偏爱传统手工艺类和美食制作技艺等单门类非遗题材,《非遗里的中国》分篇章全门类介绍中国多个省份不同地域的非遗项目,从而拼合成一幅“中国非遗的全景图”。它告诉我们,作为活态遗产的非遗,是如何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一路生花,成为今天的样貌。节目秉承“眼光向下,朝向当代”才是非遗保护“正确打开方式”的宗旨,让其“见人、见物、见生活”。在重庆篇,观众通过大足石雕、大足冬菜酿制、川江号子、双桥杂技、万古鲤鱼灯舞、川东茶艺、重庆小面、邮亭鲤鱼、梁平竹帘、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等涵盖人们衣食住行的众多非遗项目,看到了非遗融入当下日常生活的多种样貌,也听到了利用传统文化关切社会、抚慰人心的动人佳话。

  “非遗是古老的,所以是易消逝的,是需要保护的”,这是人们心目中普遍的“刻板印象”。然而,《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用心用力对此加以突破和扭转,在遵循“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基本规律的同时,选取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的非遗项目连接传统和现代,发挥非遗的当代社会功能。广西篇中的“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以“非遗+科技”的视角,拆解了养殖的核心技术——“插核技术”,即利用异物进入珍珠母贝后,分泌珍珠质层层包裹而形成珍珠的这种砌墙式“砖—泥”层状结构原理,不仅用于今天的陶瓷制作,甚至还能用于高铁涂层、航天器的关键部件制造。重庆篇中介绍了以竹为原材料,采用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工艺制成的“竹钢”。这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具备高强度、高耐耗性、高环保性、尺寸稳定性好的新型材料,就是向传统非遗技艺“将慈竹进行纤维分离工艺”巧借智慧。

  非遗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推广效果。节目特别吸收近年媒体融合发展新经验,创新思路,注重与年轻人欢迎的各种新型文化业态有机结合,通过运用旅行博主“探店”“VLOG”等短视频制作方式,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专为节目配套建设的《非遗里的中国》线下陈列馆,以线上节目与线下非遗长街、非遗工坊相结合的方式,将“非遗+影视+陈列馆”巧妙结合,满足了年轻群体打卡小型专题陈列馆的文化心理。节目还通过精心创作主题歌、编排舞剧、创意秀演等青年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的关注。国家级非遗项目“湖笔制作技艺”中的创新非遗秀演部分,运用AI+CG技术打造书画环境,舞者用意象化舞蹈演绎赵孟頫创作的《吴兴赋》,切合了当下年轻群体对于“新中式”的审美追求。

  今天,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增投、数字化智能化保护扶持以及公众意识提升,非遗保护迎来新的发展空间,非遗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适应时代和传承创新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如果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题材挖掘上不断出新,《非遗里的中国》必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