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精品的呼唤始终是“进行时”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对精品的呼唤始终是“进行时”

来源:文汇报2024-11-11 08:59

  ■记者 王筱丽

  近一个月的时间,川流不息的淮海中路上多了一座京味儿十足的牌楼。走进牌楼后的上音歌剧院,便来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比天大”的戏剧世界。正值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茶馆》的经典、《哗变》的凝重、《日出》的青春、《杜甫》的深沉、《正红旗下》的鲜活,在城市中心如潮涌至,轮番撼动着到访观众的心灵,成就了本年度申城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驻演是京沪两地话剧交流与友谊的延续。1988年,在文汇报社牵头下,北京人艺带着多台戏南下演出。时年,5元的演出票被炒至60元,美琪大戏院、长江剧场人头攒动。36年过后,这股热潮不因时间退去,门票快速售罄的五部作品、社交网络上“北京观众吃这么好”的幽默反馈都印证着上海观众对佳作的呼唤、对品质的确认。为人民讲故事、讲人民的故事,是北京人艺的创作底色。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精品始终是人民心之所向。

  在剧场

  “适应良好”的人艺与观众

  层层叠叠的琉璃屋顶铺开,也铺陈出《正红旗下》里的老北京。今年的驻演,《茶馆》开头、《正红旗下》收官,代表的是北京人艺守住经典与不惧创新的齐头并进。“《正红旗下》是北京人艺70岁之后,如何开启新时代的思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

  此番来到上海,冯远征希望通过“镇院之宝”《茶馆》让观众看到剧院的经典面貌,也希望凭借《日出》《正红旗下》等展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风姿。理念、舞美、演员均有突破,《正红旗下》尝试着用现代人的角度去解释那一段历史。从20多岁的年轻演员到70有余的老戏骨,每个人从微小却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切入,剖开混沌的年代。

  对于表演,北京人艺的态度始终是紧张的、不放松的。每出戏亮相之前,演员们都会提前两天在上音歌剧院的排练厅再做打磨。冯远征为《日出》的年轻演员说戏说到最后一刻。“画到生时是熟时”,《正红旗下》彩排开始前,资深如濮存昕,他的心理并不如众人想象的笃定,“面对一个新的舞台,有一点紧张是好的”。

  “懂戏、热烈、包容。”在多个采访中,冯远征都用了这几个词语形容上海观众。无论是三场《茶馆》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欢呼,还是《哗变》中全场屏气凝神的安静,都让北京人艺在上海的剧场里“适应良好”。“上海的观众对于北京人艺的热情,让我一直处在一个兴奋、激动的状态。”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高负荷的演出和众多社会活动让冯远征肉眼可见地消瘦,但脸上满是欢喜。“北京人艺没有忘记上海观众,我们特别希望来上海不只是演出,更期待与观众和同行展开深度的艺术交流。”

  此次驻演的火热也引发了上海话剧界的关注。“北京人艺是业界的标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对记者表示,“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剧目IP,以及人艺演出在上海的稀缺性,共同引发了五部作品的轰动效应,驻演对上海观众来说是一场盛宴。”与此同时,喻荣军认为,北京人艺的成功模式对国内专业表演团体亦有启迪,“经典的作品、能扛起大旗的演员、可以接续的演出阵容,对于一家剧院来说至关重要”。

  在幕后

  浸入生活,用“真”打动人

  秋天的上海,有很多风雨交加的夜晚,也有明媚阳光洒下的清晨。对于这座城市,北京人艺的演员并不陌生。杨立新会轻车熟路地坐上地铁从虹桥赶到上音歌剧院,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也让演员们流连驻足。舞台上闪闪发光,走下台脱去戏服便是普通人——朴实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老艺术家以身作则留给后辈的教诲。

  北京人艺是全国唯一一个不戴麦克风表演的剧院,坐在上音歌剧院的任意一层,都能听到不经处理、直接发自演员身体的声音。这份“真”正是濮存昕最希望传递给观众的。“观众走进剧场看戏,看什么呢?便是要看真的东西。”他对记者表示,“‘真’得从舞台台口里出来,要抵达第一排观众,也要到最后一排。如何做到既生活自然、又具有舞台性,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在他看来:“用麦克风的话,生命的品质衰减了,没有玩命的、用生命赋予角色的那一股劲儿。”

  一代代演员的接力造就了一家剧院的常青,年轻人是否能接好棒是如今的顶梁柱们关切的问题。初代“常四爷”郑榕在排练厅的一句话至今让濮存昕印象深刻——“不怕演得不好,就怕糟蹋。”随着如《茶馆》《小井胡同》《狗儿爷涅槃》等一批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年代离当下逐渐远去,青年演员如何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对此,杨立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出回答: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对生活的深入理解与体验。他回忆:“过去,关于文艺团体跟生活的关系叫‘下生活’,之后转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今叫‘观察生活’。”上世纪90年代,杨立新为演好《天下第一楼》里的“卢孟实”,特地去烤鸭店亲身实践了两个月,跟着谭元寿去演出后台。这种走近角色的方法,并不是最具性价比却依然是最顶用的。杨立新特别寄语年轻演员——“要琢磨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人物。”

  在高校

  与未来的演员们面对面

  此番借驻演契机,北京人艺不光在剧场里用好戏与观众交流,也走进了高校,与年轻观众们分享艺术见解,寻找更深的链接。《茶馆》第二场演出当天,冯远征走进复旦大学,向学子们介绍了北京人艺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风格、坚持以“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及因此诞生的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人艺风格的话剧作品。“我们坚定地认为,演给中国人的戏要用中国人的方法。”他说道。

  前一晚才完成《哗变》的首演,“人艺五虎”冯远征、吴刚、丁志诚、王刚、高冬平第二天上午便齐刷刷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五位同班同学从学艺聊到职业,与年轻的面孔坦诚相对。对谈开始前20分钟,上戏的教室已几乎没有落脚处,不少同学站着听完了一个多小时的分享。

  声台形表,表演艺术中的最基本,也是对谈中被提起最多的。长期以来,上戏为北京人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表演人才。剧院挑选演员的标准是什么?冯远征直率地表示——基本功必须过硬。“想做中国一流的剧院,我们首先要有‘武器’,这些‘武器’就是演员。”还在北京人艺的学员班时,“五虎”天天出晨功,1小时发声训练、1小时形体训练雷打不动。吴刚透露,学员班的班主任林连昆常说,作为演员,一定要养成一个“猪肚子”,这个“猪肚子”便是演员的信息储备量以及对生活的观察。

  学员班课程丰富,戏曲毯子功、民间舞、击剑,甚至是全本京剧《柜中缘》都在课表中,为的就是将演员充分浸润在各种技巧中,以便在未来的表演中可以随时调取。然而,好的表演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五虎”皆是横跨话剧和影视表演的演员,如何让自身适配不同形式的演出是关注的话题。在丁志诚看来,影视表演是碎片式的,舞台表演则具有连贯性。将舞台表演生活化、镜头前的表演系列化,是一门学问。“大道至简,表演也要干净。学的时候一定要繁,什么都要学,但最后要做减法。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仍是真诚。不管是学生还是成熟演员,离不开的还是真。”

  与未来的演员们面对面,冯远征鼓励他们憧憬前程,也提示,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抵达目标。“我们几个追求梦想的时候都跌过跤,也被旁人说过不适合做演员,但是我们有个梦,要做北京人艺的演员,做像于是之老师那样的演员。”冯远征说,“出名前的那些年我们在干什么?在人艺跑龙套、演小角色,最后终于被导演发现。梦想不是做梦就能得来的,是需要下功夫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