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质创作力助推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可见度”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新质创作力助推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可见度”

来源:文汇报2024-11-14 08:00

  ■记者 宣晶

  当下,数字音乐摘掉“小众文化”的标签,成为音乐产业的“新势力”。昨晚,第三届“音创杯”全球游戏音乐作曲大赛揭晓,16首获奖作品齐齐亮相上音歌剧院,由指挥家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演绎。大赛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的300余位参赛者,其中海外选手人数占比约30%。风格多元的新曲奏响了2024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的高潮乐章。

  今年,国际数字音乐周加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专业展演板块,致力于打造亚洲数字音乐领域的知名品牌。这一“升级换代”举措紧贴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数字音乐产业蓬勃兴起,改变人们的音乐消费习惯,促使音乐创作、制作和传播发生革命性的蝶变。”国际数字音乐周艺术总监、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教授认为,在年轻人热情拥抱数字音乐的同时,院校更应坚持专业标准。“当人人皆可创作的新时代,我们要引领数字音乐领域的新高度。”

  搭建顶尖创作人才新舞台

  “幽谷涟涟泉响圜,灵龛先出东北岸,幽峦岸峻藏西南……”由人声吟唱的《幽谷舟咏·其二》是游戏《原神》中极具国风特色的歌曲。围绕这一主题,上音大四学生黄芷若创作了新曲《悠谷舟咏》,以轻快乐声描摹寄情山水之间的轻松写意。“乐曲里有笙与箫的吹奏,还融入了民乐小打的音效,体现游戏场景中‘长流涡不转,美玉藏其间’的意境。”黄芷若感叹,听到自己的曲子数字Demo(试样)变为乐团合奏,有一种梦想化为现实的新鲜感。

  “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前身为“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数字音乐节”及数字音频大赛,自2010年起已有15年历史。音乐周的持续举办,见证了中国数字音乐领域的飞速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行业前沿的音乐人。作为2024上海国际数字音乐周的核心亮点之一,“音创杯”全球游戏音乐作曲大赛注重专业深度和国际视野。作曲家、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教授、上音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教授,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影视配乐系主任肖恩·麦克马洪,日本作曲家高梨康治等业界大咖受邀担当大赛评委。“国际数字音乐周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契机,彰显中国游戏IP的全球影响力。”安栋告诉记者,“从上海出发,大赛在北美和亚洲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今年我们邀约海外评委时,都不再需要做项目推介了。”

  今年的数字音乐周期间,学术板块将以“数智声产力·共话音未来”为主题,举办20余场讲座、工作坊和论坛。在安栋看来,“数字音乐周就好比是‘理工生’与‘钢琴家’的邂逅。不同学术背景的爱乐者聚在一处,了解数字技术的动态,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好,碰撞协作共创的火花。不同学科领域的灵感激发的新质创作力,也在全球视野提升我们的数字产业的‘可见度’”。

  拓展数字音乐产业新势力

  从梅林茂、汉斯·季默、久石让相继参与游戏音乐的制作,到游戏大厂纷纷搭建原创音乐工作室,再到“音创杯”报名选手近60岁的“最大年龄差”,证明游戏音乐的专业化、标准化探索被社会各界所看见与认可。“游戏音乐作为数字音乐的典型代表,正经历着从被‘听见’到被‘看见’的产业变革。它从单一音效转变为蕴含价值符号的文化载体,并延伸出广阔的发展图景。”音乐周活动承办方之一、米哈游党委副书记夏文婷说。

  本届“音创杯”大赛设立职业组与院校组两大赛道。院校组选手遍布全球80余所高等学府,展现新生代力量的蓬勃朝气;职业组汇聚超过百位业内精英,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昨晚,上音歌剧院化身为音乐与游戏的梦幻交汇点,应孝毅的《美梦小镇》、陈耀显的《枫丹》、安东尼奥·易卜拉欣·戈麦斯(巴西)的《幻胧》、大卫·里维罗(西班牙)的《观星》等让观众耳目一新。“中国青年作曲家的职业成熟度、技法熟练度足以与全球顶尖人才比肩。他们用世界音乐语言呈现中国音乐思维,创作出特色鲜明的全新作品。”安栋说。

  舞台上,一曲灵动的《兰舟》描摹江南风情,琵琶和钢琴的演奏让乐曲更加饱满。“在我的想象中,船家撑着竹筏,误入世外桃源,与渔家男女共唱江南小调《船歌》。”青年作曲家彭家兴告诉记者,《兰舟》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尝试融入高叠和弦,并以多次转调增加变化度和节奏感。“尽管数字音乐能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听感体验,但音乐的最大魅力仍在于真正的现场。‘音创杯’搭建了拥有交响乐团的大型实验场,让我勇敢探索实现音乐创想。”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