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15 08:36

  作者:任姗姗

  核心阅读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就在前不久,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近千名师生同台共舞,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国标舞、音乐剧、创意情景表演竞相展示。演出“一票难求”,学院舞蹈告别传统印象中的“高冷范”,成为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又一缩影。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超过600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名电影全国上映,舞蹈《唐宫夜宴》《朱鹮》《咏春》《锦鲤》一夜火爆出圈……这些年,舞蹈艺术真的离观众更近了,更能舞到观众的心里。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2016年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演出《两大文明的对话》,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上述大型文艺活动总导演的陈维亚,见证了舞蹈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

  11月1日下午,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正在放映的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将观众带回2021年6月28日晚近乎沸腾的国家体育场。赞叹、感动、振奋,时隔3年重温这一历史时刻,现场观众仍沉浸其中。

  放映结束,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电影《伟大征程》总导演侯克明以及参与创作的6位青年师生走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再忆创排演出的点点滴滴,每一位参与者都十分动容。侯克明感慨:“现场上万人用心去抒发去表演,镜头所到之处,每一位参演者都全情投入。”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也锻造了不同领域的人才队伍。据陈维亚介绍,《伟大征程》约8000名演员,约5000人为舞蹈演员,其中1000余人为北京舞蹈学院师生,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与影响刻骨铭心。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老师朱晗饰演一位战士,他回忆:“成千上万名演员夜以继日地排练,我们的表演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共振,与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共情,不知不觉深化了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2021年春节过后,主创人员和部分学生演员入驻位于北京昌平沙河镇的“阅兵村”。还原真实的情境,才能读懂内在的历史逻辑。主创们聆听多位党史专家的授课,去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之畔感悟信仰的力量。生活与排练,是一堂堂生动入心的党史课。“从哭到不哭再到哭,是这群孩子们的情感转变。”陈维亚清楚记得,“阅兵村”里,很多孩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把钻进鞋子里的毒蝎子捉出来。一开始,他们因为吃了没有吃过的苦而落泪;排练中,因为未曾亲历过的艰苦而流泪;演出结束,又因为舍不得告别而泣不成声。

  10月24日,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后台,在校生王江瑶带着珍藏的T恤衫,找到陈维亚签名。3年前,她穿着这件衣服参加《伟大征程》排练,如今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母校演出。一个是“饱含激情”、一个是“饱蘸深情”,两个时间点、同样的深爱,成为青春年华里最特别的记忆坐标。

  “高度浓缩时代信息的舞台,锻造创作者的品质与品性。”陈维亚认为,年轻人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熔铸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内心的自豪、自信与激情来自对时代变化的感同身受。

  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排练现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冰一直关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追踪观众对“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的评价。她惊喜地发现,“观众是罕见的‘零差评’,有的观众说看完下午场,连着看晚场演出,有的观众从国家大剧院又追到了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出圈传播的现象,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前不久,陈维亚赴南京观看舞剧《红楼梦》。下午四五点钟,距离演出开场还有两三个小时,剧场周边就聚拢了一大群从外地赶来、拎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他们在等待开场,像是追明星演唱会一样。”陈维亚说。

  这不禁让陈维亚联想到前些年的经历。一次业内评奖活动邀请陈维亚担任评委,当天参赛的15个节目,有14个节目“以黑场开始,经过压抑沉闷的表演后,以黑场结束”。点评环节,陈维亚不吐不快:“表现阴暗、压抑、痛苦、忧愁,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全部,我希望看到一些阳光、明亮、漂亮、令人振奋的作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掌声。

  “这些年,昂扬、唯美的舞蹈作品越来越多了。”陈维亚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民性、大众性的特点,是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喜爱的艺术门类。”在他看来,“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

  科技发展到今天,全息影像、实时捕捉、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创作、表演、传播提出了新要求。陈维亚认为,舞蹈需要连接新的空间、新的媒介、新的技术与材料。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200多人凌空造型上演“筑梦之塔”,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下,所有雪花聚合成一朵大雪花,唯美震撼的场景深入人心;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立体飞旋于空中的男女演员“追梦”共舞,与地屏中的浩瀚宇宙即时互动,新潮之力奔流涌动。

  “舞出观众的心声、舞出他们的欢乐、舞出蓬勃生命力的作品,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产生共鸣。”陈维亚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专场演出剧照。

  艺术要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

  “《风华》融合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以万物归一起始,继而一袭白衣展万物群像,在黑白阴阳的混沌中道出中国哲学思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汪子涵写道。

  “踏入《焦点》的空间,演员与光共舞,不仅要关注舞蹈动作的质量,更强调与灯光互动产生的感受,让身体的律动更加生动而立体。”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现代舞系学生伍涵茜写道。

  这次为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创作演出,作为总导演的陈维亚力求以创意取胜。每个篇章的表演,由“亮点”“观点”“焦点”“支点”4个情景片段贯通。“亮点”利用威亚,让舞者的身体驰骋在广阔空间。“观点”聚焦人声,将舞蹈文本的丰富内涵诉诸肢体。“焦点”运用灯光效果,舞者与光共舞,强化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支点”致敬舞蹈幕后工作者,充满现代与时尚的气息。人们通常认为舞蹈长于抒情,但这场演出让观众看到,舞蹈不仅可以讲好故事,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

  “艺术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陈维亚说。受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邀请,陈维亚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编创舞蹈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风格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舞蹈界对西方现代舞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春之祭》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为编舞带来巨大挑战。“你敢站到大师们的肩膀上去吗?要不要填补《春之祭》中国版的改编空白?”短暂的自问后,陈维亚下定决心。他一遍遍听音乐,一遍遍用笔画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终形成了一幅“心电图”。

  今天的舞台越来越丰富多样,个人和编舞团队越来越有鲜明的叙事创新和美学追求。以这些年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为例,古典舞更多地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通过虚实相生的古典舞语汇,传递一脉相承的传统人文精神。很多挖掘文化遗产元素、让文物“活起来”的作品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现代舞从个体的心灵感知出发,体悟生命的自在与自洽,思索与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有各自的艺术表达和极致的审美追求,并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舞出新时代的共同心声,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众多舞蹈工作者一次次打破陈规俗套,一次次突围,一次次舞向新的高峰。

  版式设计:蔡华伟 以上图片均为林毅摄影工作室提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