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15 08:36

  作者:任姗姗

  核心阅读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就在前不久,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近千名师生同台共舞,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国标舞、音乐剧、创意情景表演竞相展示。演出“一票难求”,学院舞蹈告别传统印象中的“高冷范”,成为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又一缩影。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超过600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名电影全国上映,舞蹈《唐宫夜宴》《朱鹮》《咏春》《锦鲤》一夜火爆出圈……这些年,舞蹈艺术真的离观众更近了,更能舞到观众的心里。

  舞蹈走出了舞台,走向广场,走上更广阔多元的时代舞台和公共空间。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2016年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演出《两大文明的对话》,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舞蹈承担了大量的主题性表现,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上述大型文艺活动总导演的陈维亚,见证了舞蹈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

  11月1日下午,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正在放映的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将观众带回2021年6月28日晚近乎沸腾的国家体育场。赞叹、感动、振奋,时隔3年重温这一历史时刻,现场观众仍沉浸其中。

  放映结束,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电影《伟大征程》总导演侯克明以及参与创作的6位青年师生走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再忆创排演出的点点滴滴,每一位参与者都十分动容。侯克明感慨:“现场上万人用心去抒发去表演,镜头所到之处,每一位参演者都全情投入。”

  气势恢宏的合唱、激情澎湃的交响、绚烂绽放的烟火、热血沸腾的瞬间……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激荡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大型文艺活动不断绽放艺术魅力,锤炼新的审美品格,也锻造了不同领域的人才队伍。据陈维亚介绍,《伟大征程》约8000名演员,约5000人为舞蹈演员,其中1000余人为北京舞蹈学院师生,对他们来说,这种记忆与影响刻骨铭心。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老师朱晗饰演一位战士,他回忆:“成千上万名演员夜以继日地排练,我们的表演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共振,与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共情,不知不觉深化了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和内心的情感。”2021年春节过后,主创人员和部分学生演员入驻位于北京昌平沙河镇的“阅兵村”。还原真实的情境,才能读懂内在的历史逻辑。主创们聆听多位党史专家的授课,去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之畔感悟信仰的力量。生活与排练,是一堂堂生动入心的党史课。“从哭到不哭再到哭,是这群孩子们的情感转变。”陈维亚清楚记得,“阅兵村”里,很多孩子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把钻进鞋子里的毒蝎子捉出来。一开始,他们因为吃了没有吃过的苦而落泪;排练中,因为未曾亲历过的艰苦而流泪;演出结束,又因为舍不得告别而泣不成声。

  10月24日,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后台,在校生王江瑶带着珍藏的T恤衫,找到陈维亚签名。3年前,她穿着这件衣服参加《伟大征程》排练,如今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母校演出。一个是“饱含激情”、一个是“饱蘸深情”,两个时间点、同样的深爱,成为青春年华里最特别的记忆坐标。

  “高度浓缩时代信息的舞台,锻造创作者的品质与品性。”陈维亚认为,年轻人参与大型文艺活动,熔铸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内心的自豪、自信与激情来自对时代变化的感同身受。

  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排练现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冰一直关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追踪观众对“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专场演出的评价。她惊喜地发现,“观众是罕见的‘零差评’,有的观众说看完下午场,连着看晚场演出,有的观众从国家大剧院又追到了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出圈传播的现象,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前不久,陈维亚赴南京观看舞剧《红楼梦》。下午四五点钟,距离演出开场还有两三个小时,剧场周边就聚拢了一大群从外地赶来、拎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他们在等待开场,像是追明星演唱会一样。”陈维亚说。

  这不禁让陈维亚联想到前些年的经历。一次业内评奖活动邀请陈维亚担任评委,当天参赛的15个节目,有14个节目“以黑场开始,经过压抑沉闷的表演后,以黑场结束”。点评环节,陈维亚不吐不快:“表现阴暗、压抑、痛苦、忧愁,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全部,我希望看到一些阳光、明亮、漂亮、令人振奋的作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掌声。

  “这些年,昂扬、唯美的舞蹈作品越来越多了。”陈维亚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民性、大众性的特点,是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喜爱的艺术门类。”在他看来,“艺术创作百花齐放,但终归要将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传递给观众。舞者若仅仅沉醉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远离。”

  科技发展到今天,全息影像、实时捕捉、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创作、表演、传播提出了新要求。陈维亚认为,舞蹈需要连接新的空间、新的媒介、新的技术与材料。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200多人凌空造型上演“筑梦之塔”,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下,所有雪花聚合成一朵大雪花,唯美震撼的场景深入人心;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立体飞旋于空中的男女演员“追梦”共舞,与地屏中的浩瀚宇宙即时互动,新潮之力奔流涌动。

  “舞出观众的心声、舞出他们的欢乐、舞出蓬勃生命力的作品,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产生共鸣。”陈维亚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好口碑是硬道理。”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专场演出剧照。

  艺术要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

  “《风华》融合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以万物归一起始,继而一袭白衣展万物群像,在黑白阴阳的混沌中道出中国哲学思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汪子涵写道。

  “踏入《焦点》的空间,演员与光共舞,不仅要关注舞蹈动作的质量,更强调与灯光互动产生的感受,让身体的律动更加生动而立体。”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现代舞系学生伍涵茜写道。

  这次为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创作演出,作为总导演的陈维亚力求以创意取胜。每个篇章的表演,由“亮点”“观点”“焦点”“支点”4个情景片段贯通。“亮点”利用威亚,让舞者的身体驰骋在广阔空间。“观点”聚焦人声,将舞蹈文本的丰富内涵诉诸肢体。“焦点”运用灯光效果,舞者与光共舞,强化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支点”致敬舞蹈幕后工作者,充满现代与时尚的气息。人们通常认为舞蹈长于抒情,但这场演出让观众看到,舞蹈不仅可以讲好故事,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

  “艺术创新,胆识和方法缺一不可。”陈维亚说。受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邀请,陈维亚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编创舞蹈作品,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风格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舞蹈界对西方现代舞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春之祭》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为编舞带来巨大挑战。“你敢站到大师们的肩膀上去吗?要不要填补《春之祭》中国版的改编空白?”短暂的自问后,陈维亚下定决心。他一遍遍听音乐,一遍遍用笔画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终形成了一幅“心电图”。

  今天的舞台越来越丰富多样,个人和编舞团队越来越有鲜明的叙事创新和美学追求。以这些年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为例,古典舞更多地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通过虚实相生的古典舞语汇,传递一脉相承的传统人文精神。很多挖掘文化遗产元素、让文物“活起来”的作品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现代舞从个体的心灵感知出发,体悟生命的自在与自洽,思索与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有各自的艺术表达和极致的审美追求,并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舞出新时代的共同心声,舞出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众多舞蹈工作者一次次打破陈规俗套,一次次突围,一次次舞向新的高峰。

  版式设计:蔡华伟 以上图片均为林毅摄影工作室提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