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师生传承版《舞台姐妹》:经典复刻的艺术坚守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师生传承版《舞台姐妹》:经典复刻的艺术坚守

来源:文汇报2024-11-18 09:36

  张婷婷

  越剧《舞台姐妹》改编自谢晋导演同名电影,自1998年首次登台以来,钱惠丽饰演的邢月红与单仰萍饰演的竺春花瞬即镌于众心,两人因此同膺第九届文华表演奖及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越剧现代戏之表表者,代有传承,弗绝如缕。近期,师生传承版《舞台姐妹》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亮相,非独致礼往古经典,更为越剧艺术辟新径、探幽微,传雅韵于无穷,冀望光前裕后,使越剧之花长盛于梨园。

  表演:

  历史的多重诠释与情感的深度投入

  相较于去年掀起观演热潮的青春版,传承版于剧情架构无多改易,力守故事本真之味与经典之核,如护家珍,未敢有失。如果说,昔日的钱惠丽与单仰萍成功塑造了邢月红与竺春花,功成经典,那么由俞果、陆志艳等青年演员复排的《舞台姐妹》,实乃对经典之虔敬“临摹”,志在传承。而由钱惠丽、俞果师徒携手,同登舞台,恰似兰薪续焰,慧炬传灯,更象征越剧艺术赓续不绝,继往开来。

  《舞台姐妹》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初期,讲述早期越剧艺人竺春花与邢月红的崎岖人生之路。邢月红与竺春花个人的生命历程,与越剧的发展历史,构成一种“文本间性”,赋予舞台多重性的诠释意义。当越剧人以自身的艺术感悟与生命体验去演绎越剧人的传奇故事时,实则是在回溯与重述越剧的整部发展史。

  舞台仿若一座时空交错的桥梁,这边是角色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命运,那边是演员在当下现实里的个体生命感悟。二者相互映照、彼此交融,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越剧在历史进程中曲折的演进轨迹。从早期嵊州剡溪农村简陋“万年台”上的咿呀传唱,到上海“大码头”中越剧的革新与繁荣,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在角色的经历中得以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一代又一代越剧演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荣耀与失落,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心灵世界的微妙变迁与精神境界的逐步升华。这其中,饱含着演员对越剧先辈们的深切敬意与缅怀追思,使得这部作品被赋予了“剧史剧”的独特厚重质感。

  钱惠丽与俞果在表演过程中,皆凭借着对越剧艺术的深厚热爱与深刻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之中。她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每一个表演细节,无论是俞果对邢月红少女时期的纯真无邪、懵懂青涩的细腻刻画,还是钱惠丽对邢月红历经沧桑后复杂心境的精准把握,都传递出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同身受。

  在俞果的演绎中,她抓住简单、率性、单纯的邢月红少女形象,通过灵动的眼神和丰富的表情来展现角色的不谙世事。例如在初到上海,看到繁华都市、新式舞台和各种新鲜事物时,她的眼神流露出惊讶、好奇和兴奋,表情上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将一个从未见过大世面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俞果的唱腔较为清脆、明亮,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角色内心的单纯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唱腔的变化,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和心境的转变,使不谙世事的少女形象更加立体。

  钱惠丽从《思归蒙冤》上场,此段也是邢月红情感转变的分水岭。钱惠丽在此处的表演,堪称“以情驭腔,以腔传情”。其唱腔遵循徐派特色,音色高亢明亮且不失醇厚质感,声声震人心魄,无论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慢板唱腔,还是表现激烈冲突的快板唱腔,钱惠丽都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而相较于唱腔技巧,更为触动观众心灵深处的,则是钱惠丽全身心投入的真挚“情感”。钱惠丽曾言:“越剧有中国传统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但重中之重是人物内心的刻画。”正因她能将自身的生命感悟融入对角色的诠释,方能以幽咽低吟传达出角色对过往行为的暗自反省与隐隐忧虑;于情感喷薄之际,则以高亢激昂之声,呈现角色对命运不公的悲愤申诉以及灵魂深处的自我觉醒,令观众如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与情感的汹涌澎湃。

  从整体的剧作来看,其人物塑造无疑是极为成功且立体丰满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竺春花坚韧不拔、自尊自强,邢月红则天真浪漫、敢爱敢恨。唐经理的世故圆滑、精于算计与倪涛的正直善良、思想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互补。这些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相互交织、碰撞,共同为整部剧作增添丰富多元的情感层次。

  戏中戏的结构:

  双重情感的叠加与深化

  《舞台姐妹》巧妙运用“戏中戏”结构,借由剧中人物演绎越剧经典《梁祝》,达成戏中人情绪与舞台角色情感的相互映照与彰显,极大地提升了整部剧作的情感浓度。

  不过,“戏中戏”设置也让演员面临诸多挑战。演员需从“真我”深度融入角色,且在旗袍扮相的现代女性与《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灵活转换。这对越剧小生演员的角色转换能力考验极大,她们既要演绎女性角色,又要诠释女小生形象,需在角色与性别间不断切换。为了精准演绎邢月红这一社会经验匮乏的“弱者”形象,钱惠丽师徒精心雕琢,突破行当限制,以小生、花旦双行当展现,既彰显越剧女小生的阳刚之美,又流露女性的柔美特质。并且,她们深入人物内心,化身角色本体,为角色行为逻辑筑牢充分依据,使表演达至圆融成熟之境。

  《梁祝》的旋律与唱词,每次现身皆具符号意义,且唱法与表演各有千秋。如开场于嵊州剡溪农村“万年台”,春花与月红所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曲调饱含浓郁的越剧早期【四工调】风格,一旦唱腔响起,仿若瞬间将观众带回女子文戏初创的岁月。再如,邢月红受唐经理蛊惑萌生退意时,竺春花借《送兄别妹》映射出与邢月红间复杂微妙的姐妹情感困境。此时舞台姐妹已在上海立足成名,对应越剧发展历程,越剧流派已初步形成,钱惠丽与俞果师徒采用徐派跌宕起伏的唱法,不仅展现出《梁祝》唱腔的层次感与变化性,更富有历史韵味。而在人物情绪层面,《梁祝》唱段的旋律情绪与舞台姐妹的处境呈现出“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同语境”的特性,借助戏中人物的唱腔与唱词,将全剧矛盾推至爆发顶点,也让最后一场两姐妹重回家乡的舞台“合体”表演,倍加动人。

  五次《梁祝》的演绎皆以“戏中戏”手法开启多维度情感表达空间,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单一与局限。它使剧目在现实、舞台与《梁祝》的交错时空自如穿梭,让观众于虚实之间真切体悟邢月红与竺春花情感的起伏跌宕。喜时,欢乐愈发纯粹浓烈;哀时,悲痛愈加深沉揪心,将越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到极致。

  师生传承版《舞台姐妹》是一部集经典再现、艺术创新于一体的越剧作品。剧中所呈现者,不单是邢月红与竺春花姐妹间的深厚情谊,更有在社会动荡之岁月里,艺人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是矢志坚守艺术初心,还是随波逐流趋于世俗?不同的路径选择,必将导向迥异的人生境遇,此类深刻的问题丝丝入扣,发人深省,极易触动观众的思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演出中,青年观众竟占据了颇为可观的比例,他们带着新奇而欣赏的目光沉浸于这部作品之中,无疑是本次演出取得成功的有力佐证。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