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短剧爆火,“迷你”叙事何以风靡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微短剧爆火,“迷你”叙事何以风靡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1 08:59

  作者:范志忠

  短剧出圈,长剧变短。2024年以来,微短剧的风靡引发社会关注。与此同时,8集《我的阿勒泰》等短剧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破除了短剧在电视上没有收视的刻板认知。以长篇连续剧为主的叙事美学似乎正在发生转变,这一转变蕴含着怎样的创作特征和传播规律?将为传统剧集生产带来什么影响?本版邀请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2024年影视创作的“迷你”叙事美学,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及时分析“迷你”叙事的特征,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预判这一现象对今后影视创作将带来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影视高质量创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G时代,万物互联,曾经扎根在PC端的视听作品,可以毫无阻碍地在移动端自由传输,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影视创作的生产力。海量的微短剧以一种“迷你”叙事,在移动端开疆拓土,一跃成为当前视听作品传播的弄潮儿。

  微短剧的“迷你”叙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长之短。在电视端或者PC端播出的长视频,一般时长为45分钟左右,微短剧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1分钟左右。决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播出时长,也因此从“黄金5分钟”变成了“黄金5秒钟”。换言之,原来观众可能观看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决定是否弃剧而去;而微短剧的“迷你”叙事,意味着这个时间只剩下5秒左右。在这样的“紧箍咒”下,微短剧的叙事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长视频中习惯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渲染与铺垫,在微短剧中被极大地压缩了;长视频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常见的过场戏,在微短剧中被尽可能地剔除了。绝大多数微短剧“迷你”叙事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密集、悬疑丛生,强调稍纵即逝的瞬间体验,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

  微短剧“迷你”叙事这一审美特征,深刻契合了5G时代互联网移动端受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海量的视频扑面而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微短剧5秒制胜的叙事技巧,显然有利于吸引在无目的状态下漫游于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变得碎片化,微短剧恰好满足了人们在候车、购物等间隙时间的观剧欲望,因而迅速火爆出圈。

  毋庸讳言,微短剧火爆的背后,确实存在野蛮生长的乱象。各种追求感官刺激的爽文,纷纷从网文迁徙到微短剧平台。微短剧大多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变现快,所谓“一周拍完、一月上线、一部财富自由”,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不胫而走,更是让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为了更好地规范引导微短剧的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规定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备案的作品不得上网传播。此外,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激励政策,着力提升微短剧的审美品质,引导微短剧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

  微短剧在移动端的火爆出圈,影响了长视频的收视市场,诸多长视频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叙事策略。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25—32集剧集占比提升8.7%,33集及以上剧集整体占比减少14.2%。十几集甚至几集的迷你剧,开始赢得流媒体平台和受众的青睐。与此同时,长视频开始注意汲取微短剧的叙事技巧,如2024年热播的40集连续剧《墨雨云间》,渗透了微短剧“迷你”叙事的创作思维,矛盾集中,反转不断,引发收视热潮。

  当然,微短剧的“迷你”叙事,并不会主宰互联网时代的所有视听创作。近年来,《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剧作风靡,恰恰就在于其另辟蹊径,以一种静水流深的叙事美学,聆听大自然的呼吸,抚慰躁动不安的心灵,赢得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无论是长视频还是微短剧,其创作一方面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审美内容的艺术创新。唯有如此,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作品才可能化“流量”为“留量”,从“爆红”到“长红”,推动中国影视创作繁荣发展。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