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产品供给同样需要“适老化”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文化产品供给同样需要“适老化”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2 09:18

  马海明

  中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满足,尤其是随着日常生活和业余消遣的日渐网络化,网上精神生活“适老化”需要更多关注。

  今年以来,“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爆火”“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盯上爸妈钱包”等话题接连引起关注。微短剧在丰富中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的确出现了一些故意制造冲突、情节夸张离谱、价值观念违背时代潮流的创作现象,需要加以监管和引导。

  从数据来看,中老年观众已成为微短剧主流受众。《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40岁至59岁的用户占比37.3%,60岁以上用户占比12.1%。一些微短剧制作公司,将发力点对准中老年题材。某微短剧头部公司的编剧透露,中老年微短剧现在是公司一个独立的产品线,未来近半数作品将在此产品线布局。目前已有的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往往围绕中老年群体最为关注的子女、养老等话题展开剧情,以满足受众情感交流和同龄社交的需要,也注重发挥微短剧节奏紧凑、反转密集的特色,增强观众黏性。

  为什么是中老年?应该看到,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抓住了细分市场,瞄准了题材缺口。在当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选择中,网络文艺的分量与日俱增。因其互联网属性,网络文艺一直以来高度倚重年轻用户,在类型形式和题材内容上围绕青年人的审美偏好和文化需求下功夫做文章。微短剧也不例外,常常给人留下年轻态、青春化的形象。然而,在过了与年轻观众最初的蜜月期之后,由于制作上的同质化、模式化,再加上大量免费资源带来的冲击,年轻观众流失已成为微短剧行业不争的事实。

  与之相异,中老年群体的观剧需求却有增无减。一方面,“夕阳红”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网民中60岁及以上群体占到20.8%。另一方面,相较于年轻人,中老年观众在资源搜索上没有那么得心应手,缺乏即时的文艺消费方式,而微短剧不论是推荐方法、观看方式还是付费模式,都方便快捷,适时满足了中老年观众需要。

  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为吸引眼球而剑走偏锋,在婚恋观、家庭观、伦理观上庸俗化低俗化,甚至在付费模式上产生“歪风邪气”,这一现象理应予以抵制,加强管理监督。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中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满足,尤其是随着日常生活和业余消遣的日渐网络化,网上精神生活“适老化”需要更多关注。内容优质、打开方式快捷、能提供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的文艺产品,为中老年群体所期盼,更多的扶持机制和创作力量也朝这一领域倾斜。

  硬件上,随着网络应用的加速普及和数字技术适老化的不断完善,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弥合。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已有2700多家与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一些视频网站推出的银发剧场中,包括“大字模式”在内的界面操作更符合“银发族”的偏好和习惯,拉近了中老年观众与网络视听的距离。

  内容上,瞄准中老年观众的针对性题材创作不断加强。今年5月,电视剧《老家伙》登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收视率斐然,后续还有老年家庭剧《老去的家》、讲述老警察故事的《三叉戟2》等,为观众所期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开办的“重温经典”频道自今年2月开播以来,广受欢迎,累计收视规模已超6100万户。行业管理方也鼓励更多视听作品塑造善良慈爱、智慧豁达、勇敢自立、老当益壮的中老年人物形象,鼓励立足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社会和谐的主题,鼓励创作表现新时代中老年人老有所为,为家庭文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贡献“银发力量”的故事。

  截至2023年底,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6亿人,占总人口的15.4%。“老有所乐”,乐的不仅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更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养老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文艺工作者借力科技、善用媒介,在提升文艺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上,在实现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统一、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结合上,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