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草根”剧团深耕乡土二十载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草根”剧团深耕乡土二十载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5 09:00

  记者 郑海鸥

  11月10日,浙江杭州临安区峡谷源村,不到下午1点,4岁的儿子拉着王秋冉就往村文化礼堂走。今天,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来村里惠民演出。许多孩子围拢过来,看搭台、看彩排,还想摸摸道具。等到2点半演出开始时,现场已是人山人海。

  “我们等候的时间比演出的时间还长呢!”王秋冉说,“经常是这样,盼着他们常来。”

  20年来,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始终扎根乡间沃土、惠民服务,从一个“草台班子”成长为全国首家新三板挂牌的民营文艺院团、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找到了一条民营院团发展的新路子。

  图①:新青年歌舞团在萧山区三头村文化礼堂演出。朱凌海摄

  图②:专业舞蹈老师给村民排练舞蹈。记者 郑海鸥摄

  送文化——

  每年送戏200多场,扎根乡间创排作品,抓住老百姓的心

  萧山区衙前镇,一场大雨突然降下,台下的村民却迟迟不走,演员们转头一看,喊一嗓子:“都去长廊!”于是,演员们在长廊里继续演,观众蹲在一旁看,站不下的,就打着伞围着看。

  “我们始终被大家喜爱和需要,十分感动。同时也如履薄冰,一定要把服务搞得更好!”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说。

  2004年,舞蹈专业出身的张钎来到杭州组建新青年歌舞团。七八位演员聚在一起,在城乡接合部租下一间民房,地面坑坑洼洼,夏天是闷罐子,冬天到处漏风,演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演员们将舞台搭在老百姓“家门口”,最多时一天在各个村辗转演出两三场。舞蹈演员、现任新青年歌舞团团长的曾凡思一年最多演出200多场。

  可是,新青年歌舞团的发展模式与其他民营院团并无多大差别——被动等演出、主动要演出。由于缺乏自主性和竞争力,濒临解散。

  2007年冬天,为应对发展危机,队员们讨论后认为:制约院团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没有“金字招牌”“拳头产品”,“有戏才能‘有戏’!要主动创作优质作品,抓住观众的心,积攒人气,稳固地位。”

  戏从哪里来?一年在村里演出200多场,新青年歌舞团对老百姓的喜好太了解了——现实题材作品和传统文化节目最受欢迎。大家意识到,“我们过往3年的奋斗经历,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不正是很好的素材吗?”

  集中精力搞创作。2008年,情景舞剧《在路上》被创排出来,讲的是一群外来务工者在生存的挑战中挣扎、拼搏的故事,几乎每个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生活。

  曾凡思坦言:“每次跳完都会哭,这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岁月的苦累、心中的梦想啊!”

  戏到哪里去?排练完成,《在路上》首先走到工地。“这不就是我们的故事嘛!”不少观众边看边抹眼泪。台上台下的共鸣,无缝契合。

  演员们知道,“我们抓住老百姓的心了!”

  《在路上》先后在各个工地演出几十场,场场爆满。

  各界好评如潮,《在路上》获得包括浙江省戏剧节剧目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从扎根人民中得到艺术的馈赠,多部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词风·水调歌头》展现中华传统诗词文化,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寻找雷锋》讲述青年进城务工者助人为乐的故事,人物鲜活生动,弘扬了正能量;反映田间地头劳作场景的群众文艺作品舞蹈《作裙》,深受老百姓喜爱……

  金杯银杯和老百姓的口碑都赢来了,新青年歌舞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路上》盈利30余万元,《词风·水调歌头》盈利400多万元……”张钎说,2013年起,新青年歌舞团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演出稳定增长,团队扩大到百余人,还参与了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等国家级演出。

  走得再远,新青年歌舞团的坚守始终没变——时刻不能脱离基层。于是在机制上特别强调:所有编导和演员晋升的首要标准是送戏下乡必须超过500场,否则一票否决。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们始终的坚守。政府支持,群众欢迎,还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有戏演、有钱赚,院团就有前景、有希望。”张钎说。

  新青年歌舞团在萧山区尖山下村表演川剧变脸。图为受访者提供

  种文化——

  调动资源专业服务,留下带不走的队伍,服务群众1200多万人次

  “一条运河村中穿,我家是那新新的岸……”晚上8点,萧山区临浦镇通一村的文化礼堂灯火通明,婉转的村歌传得很远。“发音要更准一些,气息要稳,注意连贯性……”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硕士研究生朱昶宇,逐字逐句地给村民合唱队队员辅导。“老师很专业,也很耐心,我们都在努力学,争取唱出咱村的精气神!”拄着拐还认真学唱的村民涂晓琳说。

  涂晓琳坦言:“搁在以前,村民是很难找到专业老师培训的。”

  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新青年歌舞团也看到了基层文化的短板——设施利用率不高,活动不成体系,文化队伍不多……

  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也被看在眼里。张钎说,早些年,老百姓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演员围起来。为什么?看稀罕,连演员化装都好奇。往后,老百姓就问我们:“能不能不要演完就走,再教我们几个节目?”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表示,近年来,我国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都建了起来,但普遍面临有阵地、缺服务的问题,尤其缺乏长期、专业服务,其症结在于缺乏人才。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新青年歌舞团马上开始探索——在基层留下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2016年,新青年歌舞团创新推出文化管家服务模式——由政府购买,新青年歌舞团按照服务清单和百姓需求,派出专人长期驻扎基层一线,向老百姓提供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管家”也成为老百姓对派驻人员的亲切称呼。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光是在村子里看见一个个90后、00后文化管家青春的活力,便想跟着唱唱跳跳。”

  在衙前镇,企业多、年轻人聚集,文化管家李丹迪便有针对性地请来书法、八段锦、瑜伽等专业老师,让上班族有一个充实的午间。

  “文化管家做培训、建队伍、搞活动,我们有求必应,请来的老师水平高!”村民何飞娜说。

  “诸生妙制、名噪洛阳”,说的是萧山区戴村镇顾家溪村的省级非遗项目顾家溪手工造纸技艺,可年轻人却很少了解。文化管家走村入户时了解到传承人宣传推广的期待,便迅速联系新青年歌舞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李建平。李建平来到一线,创作了舞蹈《纸曰》,乡村舞蹈团凭此在全省获得群众艺术金奖,许多年轻人也对这项非遗产生了兴趣。

  有了文化管家的助力,更多村民从“灶台”走向“舞台”,更多传统文化被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文化礼堂也更热闹,空间效能稳步提升。截至今年10月底,文化管家打造一镇一品项目近200个、一村一品项目近1000个,培育近1万支群众文艺团队,服务群众1200多万人次。

  李国新表示,作为专业的社会力量,新青年歌舞团创新服务机制,有效拓展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文化管家一方面对接老百姓的需求,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一方面调动自身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资源,让民营院团的专业人才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这一举措实现了文艺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戴村镇村民艺术团的演员表演越剧《盘夫索夫》。图为受访者提供

  优服务——

  “红色文艺轻骑兵”走村入户,推动乡风文明更上层楼

  孔璐瑶出生于1999年,喜欢跳舞、主持,大学时就是文艺骨干。毕业后,她应聘成为文化管家。“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很开心。”孔璐瑶发现,通过文化活动,村民和村子有了可喜改变,“比如,为排好一个节目、为村里争取一项荣誉,大家眼里都是带光的。一段时间下来,乡亲们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密切沟通,个人面貌和集体面貌都焕然一新。”

  像孔璐瑶一样,更多年轻的文化管家在乡土间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和人生的价值,也慢慢改变着农村的精神面貌。

  柴燕丹曾在乡镇文化站工作15年,2019年加入新青年歌舞团成为文化管家。柴燕丹说:“背靠新青年歌舞团团队,平台大、资源多,有能力和渠道找到更多高水准的老师为村民服务。”

  文以化人、润物无声,新青年歌舞团送戏下乡、文化管家驻扎基层,无疑是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清清楚楚……”在萧山区党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青年歌舞团用一场快板书开展理论宣讲,赢得阵阵掌声。村民马玉说:“接地气、有感情,老百姓都听得懂!”

  “新青年歌舞团开展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内容丰富、群众欢迎,推动乡风文明更上层楼!”党湾镇党建办副主任孙春芳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走得更实更深。”

  对一个个文化管家、文艺工作者,老百姓总是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喜爱——递过来的热水和板凳,亲切的招呼和拥抱,亲手晒的萝卜干、自家种的瓜果……

  “我们的舞台在乡间。农村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说这话时,孔璐瑶嘴角上扬,自信而坚定。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让桥梁自愈、装备隐身,带你了解“物质世界设计师”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