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8 09:28

  朱 磊

  核心阅读

  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如一条丝线,将全市近500座古戏台、仿古戏台串珠成链。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在年轻团员们心里,赣剧是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和守护。

  乐平市赣剧团在老北街戏台上的惠民演出现场。汪和云摄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仍有锣鼓响。”一首民谣,在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传唱至今,道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但当你走进乐平,仍然会大吃一惊。70多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古戏台和仿古戏台竟然有近500座,如珍珠般点缀在山水之间。

  想不到,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保持着如此高的演出频率与演艺水准,如一条丝线,将古戏台串珠成链。

  走下去,走进去,真切体会到群众对于戏曲的热爱。这份热爱,成为滋养赣剧艺术、培育赣剧人才的沃土。

  “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车在路上跑着。“慢点。”乐平市文化馆研究员蒋良善叮嘱司机,手指往远处指点,“你看,那栋老建筑就是老戏台子!”

  自13岁开始接触赣剧,蒋良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让他从爱看戏到研究戏再到写戏,最终让他放弃了30多万元的年薪,回到乐平专心做戏。

  乐平自古便是戏窝子,爱戏,便有戏台。多年来,蒋良善如蜜蜂采蜜一样,巡看了全县的老戏台子。这些戏台,凝聚了自明清以来乐平的戏剧史。一些老戏台的隔板上,还留着几百年前开台戏班子留下的剧目单。

  走进镇桥镇浒崦村,远看金碧辉煌,近看重檐翘角,榫卯结构一层层搭建起眼前这座“晴雨台”。这座古戏台历经400余年风霜,仍然是雕栏画栋,正中牌匾上刻着:久看愈好。“藻井的扩声效果,木雕上的人物故事,楹联上的忠孝节义,细细看,每一处都与戏有关。”蒋良善娓娓道来,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

  10月28日下午两点,还没走进曹家村,就被一阵高亢的鼓乐声提醒着:好戏开始了!

  “戏班子没进场,我就占好位了。”70岁的村民吴和金是老戏迷,正眯着眼,沉醉在台上的《杨门女将》里。

  去年,曹家村投了80多万元建了这个仿古戏台。村民代表们围桌商量,戏台钱村里出,开台戏的演戏钱咋解决?没想到,村民们听闻请戏班子,纷纷解囊,“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平时节省的吴和金,掏5000元没心疼,只想把场面搞得热闹漂亮,请亲戚朋友们好好听几场戏,也让自己远在石家庄的哥哥,借着这个机会回乡团聚。这不,一个电话打过去,两年没回家的亲人立马买了回程票。“在乐平,开戏比过年热闹!”蒋良善笑言。

  开台戏要连唱5天,乐平市赣剧团不含糊,每天从早到晚,两本大戏、两本小戏轮番上演。

  5点钟,《杨门女将》演罢,家家户户便升起了炊烟,吴和金家门口一溜的长桌摆起。流水席间,聊起白天这几场戏,兴起时免不了高唱几句,赢得掌声的更忙不迭敬酒,一年的离别与辛劳,都在这热热闹闹中得到了释放。

  团长入戏了,团员们“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每日里钓鱼养性……”海南某林场,胡海栋对着满眼香蕉林,心中苦闷,不觉喊出《江边会友》中的唱词。

  镜头一转,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胡海栋饰演《江边会友》中的尉迟恭,“倒也落得个清闲快乐……哈哈哈。”一段豪迈唱词出口,满堂喝彩。

  一段唱词,却有两种心境。当年胡海栋辞职下海,在海南种起了香蕉,却仍然难以丢掉自己的赣剧情怀,7年后回到赣剧团时,已是人到中年。好在嗓子一直没丢,胡海栋积极转型大花脸,利用一切机会,完善自己的表演方式。

  在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式上,胡海栋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中青年英才”荣誉称号。去昆山展演候场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唯一一名县级剧团演员。演出后,他摸出手机给赣剧团团长程慧发了条微信:“赣剧团给了我们越来越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这个奖项,是每名团员努力的成果。”

  一条微信,让程慧心中五味杂陈,2021年,她从市文联副主席平调到乐平文化馆当馆长。看十来分钟折子戏都要打瞌睡的她,到了文化馆才知道,乐平市赣剧团已经并入文化馆,文化馆馆长也是赣剧团团长。“宁带千军万马,莫带敲敲打打。”老话涌上心头,却让好强的程慧跃跃欲试。

  彼时的赣剧团,经历着改制带来的阵痛,演员们虽然仍有排练,却得过且过,心气提不起来。赣剧团和程慧一样,急需一个舞台,“跟自己较较劲!”程慧说。

  为了参加2022年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程慧拉来了蒋良善当老师,从零开始学习,关于赣剧的历史、表演甚至古戏台都要补课,笔记记了几大本,蒋良善笑道:“程团长入戏了。”

  过去参加江西艺术节,赣剧团往往只报戏剧类专项,这次程慧却一口气报下13个子项目,甚至连广场舞都不放过。

  “不求拿奖,但是多一分展示就把我们赣剧团多推出去几分,我们要让全省老师们看到我们赣剧团的特色和优点。敢不敢试试?”程慧给大家打气。

  备战的那3个多月,沉寂的文化馆里,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是锣鼓齐鸣,声震九霄。

  比赛日,为了节省成本,团里置办了最简单的行头,设备用编织袋装了几袋,戏称要“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艺术节上,赣剧团一出手便不凡,大戏《瓷·心》获得评委交口称赞,拿下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大戏新创剧目奖。器乐表演中,结合赣剧打击乐与瓷乐特点编排的《惊蛰》,一出场便让大家眼前一亮,顺利进入复赛。复赛中,大家又别出心裁将打击乐演奏与赣剧行当唱腔相结合,打造了一出《生旦净末丑》。

  “复赛后,大家觉得已经充分展示了特点,退了房便要打道回府。还没出发,决赛通知到了,乐平市赣剧团成了器乐组唯一一个入围的县级赣剧团。”程慧回忆,可大家傻眼了,决赛的曲目没准备。

  怎么办?赣剧团几十年基层表演积累的底蕴充分发挥,大花敲鼓、二花打锣、老旦拉胡……用了半天时间,捏合了赣剧“九角头”特色发声作为开场,结合锣鼓特点排出的新曲,拿下全省总决赛第四名。

  一场“战斗”,让久违的精气神又回来了。团员“扛着编织袋闯省城”的美名,在乐平市传为佳话,各类演出邀约不断。乐平市赣剧团,火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部门为赣剧团提供编制待遇保障,曾经让人头疼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全团演职人员66名,有国家二级演(奏)员9人,三级演(奏)员36人。“在基层剧团,是难得的‘九角头’齐全的存在!”蒋良善评价。

  翻开手机,程慧给我看了演出排表,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演出以乐平为中心,辐射到了周边10余个县市,每年要在基层演出400多场。

  赣剧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

  10月19日晚上7点,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大家陆续入场,等待一场与赣剧的约会。

  乐池里,响起铿锵的音乐,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支交响乐队。舞台上,精美布景变换,演绎出一部荡气回肠的《李迩王》。

  台下,蒋良善感叹,“这个本子成稿近10年,如今却让一个县级剧团搬上了舞台。”根据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改编的这出赣剧,是他尝试以赣剧与莎士比亚经典进行对话的新探索。

  同《李迩王》一样,在乐平市赣剧团,古老的艺术并不只有一张面孔。

  乐平市第十九小学,孩子们在蒋良善和赣剧团青年演员吴雅静的带领下排练赣剧课本剧《雪孩子》,云手、踱步、走台……摆得有模有样。从老师讲学生听到老师导学生演,2021年开始,乐平市赣剧团走进课堂。如今,有了课本剧这个创新平台,赣剧团更受学生欢迎,每年进校园达500多节课。

  2024年,在音乐和表演上巧妙运用了赣剧四平调和老拨子声腔,融入戏曲舞台程式化表演的《雪孩子》,荣获第八届江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集体组最佳剧目奖和“全民美育”青少年戏曲展演全国美育铜星。“第一次接触课本剧就觉得好惊喜,没想到戏曲可以这样玩。希望有一天可以走上赣剧的大舞台。”从配角演到主角,五年级的詹星桐同样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在赣剧团负责新媒体,程军才2022年才开始起步,身上的家什却很齐备。仅2023年,剧团在抖音直播演出320余场,平均每场观看人数6万—8万,总计浏览量超530万。

  “看戏需要导赏,一部戏为什么要看角儿,因为舞台、式子、本子基本固定,演绎出自己的风格全靠演员功力,从妆容到动作,要细细品。我就是网络导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赣剧的内核!”程军才解释。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而乐平市赣剧团之所以能够留住和吸引年轻人加入,也是因为这3个要素。

  如今,随着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成长起来,“九角头”几乎每个角色都有新生代,乐平市赣剧团拥有了一批可挑大梁的后备力量,也成为他们坚持守正创新的最大底气。“在大家心中,赣剧是什么?”我问道。“是我们的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我们一生去钻研和守护。”演员们回答。“它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程慧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 交通运输系统最大航标船海口列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