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8 09:28

  朱 磊

  核心阅读

  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如一条丝线,将全市近500座古戏台、仿古戏台串珠成链。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在年轻团员们心里,赣剧是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和守护。

  乐平市赣剧团在老北街戏台上的惠民演出现场。汪和云摄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仍有锣鼓响。”一首民谣,在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传唱至今,道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但当你走进乐平,仍然会大吃一惊。70多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古戏台和仿古戏台竟然有近500座,如珍珠般点缀在山水之间。

  想不到,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保持着如此高的演出频率与演艺水准,如一条丝线,将古戏台串珠成链。

  走下去,走进去,真切体会到群众对于戏曲的热爱。这份热爱,成为滋养赣剧艺术、培育赣剧人才的沃土。

  “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车在路上跑着。“慢点。”乐平市文化馆研究员蒋良善叮嘱司机,手指往远处指点,“你看,那栋老建筑就是老戏台子!”

  自13岁开始接触赣剧,蒋良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让他从爱看戏到研究戏再到写戏,最终让他放弃了30多万元的年薪,回到乐平专心做戏。

  乐平自古便是戏窝子,爱戏,便有戏台。多年来,蒋良善如蜜蜂采蜜一样,巡看了全县的老戏台子。这些戏台,凝聚了自明清以来乐平的戏剧史。一些老戏台的隔板上,还留着几百年前开台戏班子留下的剧目单。

  走进镇桥镇浒崦村,远看金碧辉煌,近看重檐翘角,榫卯结构一层层搭建起眼前这座“晴雨台”。这座古戏台历经400余年风霜,仍然是雕栏画栋,正中牌匾上刻着:久看愈好。“藻井的扩声效果,木雕上的人物故事,楹联上的忠孝节义,细细看,每一处都与戏有关。”蒋良善娓娓道来,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

  10月28日下午两点,还没走进曹家村,就被一阵高亢的鼓乐声提醒着:好戏开始了!

  “戏班子没进场,我就占好位了。”70岁的村民吴和金是老戏迷,正眯着眼,沉醉在台上的《杨门女将》里。

  去年,曹家村投了80多万元建了这个仿古戏台。村民代表们围桌商量,戏台钱村里出,开台戏的演戏钱咋解决?没想到,村民们听闻请戏班子,纷纷解囊,“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平时节省的吴和金,掏5000元没心疼,只想把场面搞得热闹漂亮,请亲戚朋友们好好听几场戏,也让自己远在石家庄的哥哥,借着这个机会回乡团聚。这不,一个电话打过去,两年没回家的亲人立马买了回程票。“在乐平,开戏比过年热闹!”蒋良善笑言。

  开台戏要连唱5天,乐平市赣剧团不含糊,每天从早到晚,两本大戏、两本小戏轮番上演。

  5点钟,《杨门女将》演罢,家家户户便升起了炊烟,吴和金家门口一溜的长桌摆起。流水席间,聊起白天这几场戏,兴起时免不了高唱几句,赢得掌声的更忙不迭敬酒,一年的离别与辛劳,都在这热热闹闹中得到了释放。

  团长入戏了,团员们“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每日里钓鱼养性……”海南某林场,胡海栋对着满眼香蕉林,心中苦闷,不觉喊出《江边会友》中的唱词。

  镜头一转,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胡海栋饰演《江边会友》中的尉迟恭,“倒也落得个清闲快乐……哈哈哈。”一段豪迈唱词出口,满堂喝彩。

  一段唱词,却有两种心境。当年胡海栋辞职下海,在海南种起了香蕉,却仍然难以丢掉自己的赣剧情怀,7年后回到赣剧团时,已是人到中年。好在嗓子一直没丢,胡海栋积极转型大花脸,利用一切机会,完善自己的表演方式。

  在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式上,胡海栋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中青年英才”荣誉称号。去昆山展演候场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唯一一名县级剧团演员。演出后,他摸出手机给赣剧团团长程慧发了条微信:“赣剧团给了我们越来越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这个奖项,是每名团员努力的成果。”

  一条微信,让程慧心中五味杂陈,2021年,她从市文联副主席平调到乐平文化馆当馆长。看十来分钟折子戏都要打瞌睡的她,到了文化馆才知道,乐平市赣剧团已经并入文化馆,文化馆馆长也是赣剧团团长。“宁带千军万马,莫带敲敲打打。”老话涌上心头,却让好强的程慧跃跃欲试。

  彼时的赣剧团,经历着改制带来的阵痛,演员们虽然仍有排练,却得过且过,心气提不起来。赣剧团和程慧一样,急需一个舞台,“跟自己较较劲!”程慧说。

  为了参加2022年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程慧拉来了蒋良善当老师,从零开始学习,关于赣剧的历史、表演甚至古戏台都要补课,笔记记了几大本,蒋良善笑道:“程团长入戏了。”

  过去参加江西艺术节,赣剧团往往只报戏剧类专项,这次程慧却一口气报下13个子项目,甚至连广场舞都不放过。

  “不求拿奖,但是多一分展示就把我们赣剧团多推出去几分,我们要让全省老师们看到我们赣剧团的特色和优点。敢不敢试试?”程慧给大家打气。

  备战的那3个多月,沉寂的文化馆里,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是锣鼓齐鸣,声震九霄。

  比赛日,为了节省成本,团里置办了最简单的行头,设备用编织袋装了几袋,戏称要“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艺术节上,赣剧团一出手便不凡,大戏《瓷·心》获得评委交口称赞,拿下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大戏新创剧目奖。器乐表演中,结合赣剧打击乐与瓷乐特点编排的《惊蛰》,一出场便让大家眼前一亮,顺利进入复赛。复赛中,大家又别出心裁将打击乐演奏与赣剧行当唱腔相结合,打造了一出《生旦净末丑》。

  “复赛后,大家觉得已经充分展示了特点,退了房便要打道回府。还没出发,决赛通知到了,乐平市赣剧团成了器乐组唯一一个入围的县级赣剧团。”程慧回忆,可大家傻眼了,决赛的曲目没准备。

  怎么办?赣剧团几十年基层表演积累的底蕴充分发挥,大花敲鼓、二花打锣、老旦拉胡……用了半天时间,捏合了赣剧“九角头”特色发声作为开场,结合锣鼓特点排出的新曲,拿下全省总决赛第四名。

  一场“战斗”,让久违的精气神又回来了。团员“扛着编织袋闯省城”的美名,在乐平市传为佳话,各类演出邀约不断。乐平市赣剧团,火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部门为赣剧团提供编制待遇保障,曾经让人头疼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全团演职人员66名,有国家二级演(奏)员9人,三级演(奏)员36人。“在基层剧团,是难得的‘九角头’齐全的存在!”蒋良善评价。

  翻开手机,程慧给我看了演出排表,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演出以乐平为中心,辐射到了周边10余个县市,每年要在基层演出400多场。

  赣剧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

  10月19日晚上7点,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大家陆续入场,等待一场与赣剧的约会。

  乐池里,响起铿锵的音乐,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支交响乐队。舞台上,精美布景变换,演绎出一部荡气回肠的《李迩王》。

  台下,蒋良善感叹,“这个本子成稿近10年,如今却让一个县级剧团搬上了舞台。”根据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改编的这出赣剧,是他尝试以赣剧与莎士比亚经典进行对话的新探索。

  同《李迩王》一样,在乐平市赣剧团,古老的艺术并不只有一张面孔。

  乐平市第十九小学,孩子们在蒋良善和赣剧团青年演员吴雅静的带领下排练赣剧课本剧《雪孩子》,云手、踱步、走台……摆得有模有样。从老师讲学生听到老师导学生演,2021年开始,乐平市赣剧团走进课堂。如今,有了课本剧这个创新平台,赣剧团更受学生欢迎,每年进校园达500多节课。

  2024年,在音乐和表演上巧妙运用了赣剧四平调和老拨子声腔,融入戏曲舞台程式化表演的《雪孩子》,荣获第八届江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集体组最佳剧目奖和“全民美育”青少年戏曲展演全国美育铜星。“第一次接触课本剧就觉得好惊喜,没想到戏曲可以这样玩。希望有一天可以走上赣剧的大舞台。”从配角演到主角,五年级的詹星桐同样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在赣剧团负责新媒体,程军才2022年才开始起步,身上的家什却很齐备。仅2023年,剧团在抖音直播演出320余场,平均每场观看人数6万—8万,总计浏览量超530万。

  “看戏需要导赏,一部戏为什么要看角儿,因为舞台、式子、本子基本固定,演绎出自己的风格全靠演员功力,从妆容到动作,要细细品。我就是网络导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赣剧的内核!”程军才解释。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而乐平市赣剧团之所以能够留住和吸引年轻人加入,也是因为这3个要素。

  如今,随着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成长起来,“九角头”几乎每个角色都有新生代,乐平市赣剧团拥有了一批可挑大梁的后备力量,也成为他们坚持守正创新的最大底气。“在大家心中,赣剧是什么?”我问道。“是我们的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我们一生去钻研和守护。”演员们回答。“它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程慧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