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在乐平,爱戏便有戏台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28 09:28

  朱 磊

  核心阅读

  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如一条丝线,将全市近500座古戏台、仿古戏台串珠成链。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在年轻团员们心里,赣剧是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和守护。

  乐平市赣剧团在老北街戏台上的惠民演出现场。汪和云摄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仍有锣鼓响。”一首民谣,在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传唱至今,道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但当你走进乐平,仍然会大吃一惊。70多万常住人口的县级市,古戏台和仿古戏台竟然有近500座,如珍珠般点缀在山水之间。

  想不到,活跃在戏台上的乐平市赣剧团,保持着如此高的演出频率与演艺水准,如一条丝线,将古戏台串珠成链。

  走下去,走进去,真切体会到群众对于戏曲的热爱。这份热爱,成为滋养赣剧艺术、培育赣剧人才的沃土。

  “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车在路上跑着。“慢点。”乐平市文化馆研究员蒋良善叮嘱司机,手指往远处指点,“你看,那栋老建筑就是老戏台子!”

  自13岁开始接触赣剧,蒋良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让他从爱看戏到研究戏再到写戏,最终让他放弃了30多万元的年薪,回到乐平专心做戏。

  乐平自古便是戏窝子,爱戏,便有戏台。多年来,蒋良善如蜜蜂采蜜一样,巡看了全县的老戏台子。这些戏台,凝聚了自明清以来乐平的戏剧史。一些老戏台的隔板上,还留着几百年前开台戏班子留下的剧目单。

  走进镇桥镇浒崦村,远看金碧辉煌,近看重檐翘角,榫卯结构一层层搭建起眼前这座“晴雨台”。这座古戏台历经400余年风霜,仍然是雕栏画栋,正中牌匾上刻着:久看愈好。“藻井的扩声效果,木雕上的人物故事,楹联上的忠孝节义,细细看,每一处都与戏有关。”蒋良善娓娓道来,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

  10月28日下午两点,还没走进曹家村,就被一阵高亢的鼓乐声提醒着:好戏开始了!

  “戏班子没进场,我就占好位了。”70岁的村民吴和金是老戏迷,正眯着眼,沉醉在台上的《杨门女将》里。

  去年,曹家村投了80多万元建了这个仿古戏台。村民代表们围桌商量,戏台钱村里出,开台戏的演戏钱咋解决?没想到,村民们听闻请戏班子,纷纷解囊,“要请就请乐平市赣剧团,有面子!”

  平时节省的吴和金,掏5000元没心疼,只想把场面搞得热闹漂亮,请亲戚朋友们好好听几场戏,也让自己远在石家庄的哥哥,借着这个机会回乡团聚。这不,一个电话打过去,两年没回家的亲人立马买了回程票。“在乐平,开戏比过年热闹!”蒋良善笑言。

  开台戏要连唱5天,乐平市赣剧团不含糊,每天从早到晚,两本大戏、两本小戏轮番上演。

  5点钟,《杨门女将》演罢,家家户户便升起了炊烟,吴和金家门口一溜的长桌摆起。流水席间,聊起白天这几场戏,兴起时免不了高唱几句,赢得掌声的更忙不迭敬酒,一年的离别与辛劳,都在这热热闹闹中得到了释放。

  团长入戏了,团员们“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每日里钓鱼养性……”海南某林场,胡海栋对着满眼香蕉林,心中苦闷,不觉喊出《江边会友》中的唱词。

  镜头一转,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胡海栋饰演《江边会友》中的尉迟恭,“倒也落得个清闲快乐……哈哈哈。”一段豪迈唱词出口,满堂喝彩。

  一段唱词,却有两种心境。当年胡海栋辞职下海,在海南种起了香蕉,却仍然难以丢掉自己的赣剧情怀,7年后回到赣剧团时,已是人到中年。好在嗓子一直没丢,胡海栋积极转型大花脸,利用一切机会,完善自己的表演方式。

  在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式上,胡海栋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中青年英才”荣誉称号。去昆山展演候场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唯一一名县级剧团演员。演出后,他摸出手机给赣剧团团长程慧发了条微信:“赣剧团给了我们越来越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这个奖项,是每名团员努力的成果。”

  一条微信,让程慧心中五味杂陈,2021年,她从市文联副主席平调到乐平文化馆当馆长。看十来分钟折子戏都要打瞌睡的她,到了文化馆才知道,乐平市赣剧团已经并入文化馆,文化馆馆长也是赣剧团团长。“宁带千军万马,莫带敲敲打打。”老话涌上心头,却让好强的程慧跃跃欲试。

  彼时的赣剧团,经历着改制带来的阵痛,演员们虽然仍有排练,却得过且过,心气提不起来。赣剧团和程慧一样,急需一个舞台,“跟自己较较劲!”程慧说。

  为了参加2022年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程慧拉来了蒋良善当老师,从零开始学习,关于赣剧的历史、表演甚至古戏台都要补课,笔记记了几大本,蒋良善笑道:“程团长入戏了。”

  过去参加江西艺术节,赣剧团往往只报戏剧类专项,这次程慧却一口气报下13个子项目,甚至连广场舞都不放过。

  “不求拿奖,但是多一分展示就把我们赣剧团多推出去几分,我们要让全省老师们看到我们赣剧团的特色和优点。敢不敢试试?”程慧给大家打气。

  备战的那3个多月,沉寂的文化馆里,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是锣鼓齐鸣,声震九霄。

  比赛日,为了节省成本,团里置办了最简单的行头,设备用编织袋装了几袋,戏称要“扛着编织袋闯省城”。

  艺术节上,赣剧团一出手便不凡,大戏《瓷·心》获得评委交口称赞,拿下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大戏新创剧目奖。器乐表演中,结合赣剧打击乐与瓷乐特点编排的《惊蛰》,一出场便让大家眼前一亮,顺利进入复赛。复赛中,大家又别出心裁将打击乐演奏与赣剧行当唱腔相结合,打造了一出《生旦净末丑》。

  “复赛后,大家觉得已经充分展示了特点,退了房便要打道回府。还没出发,决赛通知到了,乐平市赣剧团成了器乐组唯一一个入围的县级赣剧团。”程慧回忆,可大家傻眼了,决赛的曲目没准备。

  怎么办?赣剧团几十年基层表演积累的底蕴充分发挥,大花敲鼓、二花打锣、老旦拉胡……用了半天时间,捏合了赣剧“九角头”特色发声作为开场,结合锣鼓特点排出的新曲,拿下全省总决赛第四名。

  一场“战斗”,让久违的精气神又回来了。团员“扛着编织袋闯省城”的美名,在乐平市传为佳话,各类演出邀约不断。乐平市赣剧团,火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相关部门为赣剧团提供编制待遇保障,曾经让人头疼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全团演职人员66名,有国家二级演(奏)员9人,三级演(奏)员36人。“在基层剧团,是难得的‘九角头’齐全的存在!”蒋良善评价。

  翻开手机,程慧给我看了演出排表,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演出以乐平为中心,辐射到了周边10余个县市,每年要在基层演出400多场。

  赣剧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

  10月19日晚上7点,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大家陆续入场,等待一场与赣剧的约会。

  乐池里,响起铿锵的音乐,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支交响乐队。舞台上,精美布景变换,演绎出一部荡气回肠的《李迩王》。

  台下,蒋良善感叹,“这个本子成稿近10年,如今却让一个县级剧团搬上了舞台。”根据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改编的这出赣剧,是他尝试以赣剧与莎士比亚经典进行对话的新探索。

  同《李迩王》一样,在乐平市赣剧团,古老的艺术并不只有一张面孔。

  乐平市第十九小学,孩子们在蒋良善和赣剧团青年演员吴雅静的带领下排练赣剧课本剧《雪孩子》,云手、踱步、走台……摆得有模有样。从老师讲学生听到老师导学生演,2021年开始,乐平市赣剧团走进课堂。如今,有了课本剧这个创新平台,赣剧团更受学生欢迎,每年进校园达500多节课。

  2024年,在音乐和表演上巧妙运用了赣剧四平调和老拨子声腔,融入戏曲舞台程式化表演的《雪孩子》,荣获第八届江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集体组最佳剧目奖和“全民美育”青少年戏曲展演全国美育铜星。“第一次接触课本剧就觉得好惊喜,没想到戏曲可以这样玩。希望有一天可以走上赣剧的大舞台。”从配角演到主角,五年级的詹星桐同样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在赣剧团负责新媒体,程军才2022年才开始起步,身上的家什却很齐备。仅2023年,剧团在抖音直播演出320余场,平均每场观看人数6万—8万,总计浏览量超530万。

  “看戏需要导赏,一部戏为什么要看角儿,因为舞台、式子、本子基本固定,演绎出自己的风格全靠演员功力,从妆容到动作,要细细品。我就是网络导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看到赣剧的内核!”程军才解释。

  舞台、传承、创意,赣剧团要走得远,3个要素都不能丢,而乐平市赣剧团之所以能够留住和吸引年轻人加入,也是因为这3个要素。

  如今,随着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成长起来,“九角头”几乎每个角色都有新生代,乐平市赣剧团拥有了一批可挑大梁的后备力量,也成为他们坚持守正创新的最大底气。“在大家心中,赣剧是什么?”我问道。“是我们的饭碗,更是戏迷们的心灵家园,需要我们一生去钻研和守护。”演员们回答。“它是历史的留声机,也是时代的播放器。”程慧说。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