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剧《白蛇》焕新,对传统IP进行现代转码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舞剧《白蛇》焕新,对传统IP进行现代转码

来源:文汇报2024-11-29 10:17

  记者 宣晶

  寥寥细线勾勒的“雷峰塔”倒立着,似要缓缓沉入水底……舞剧《白蛇》昨天发布了全新海报,极具辨识度的意象留下不少悬念:如何跨越东西文化,对中国传统IP进行现代转码?原创舞剧《白蛇》2.0版将焕新归来,于2025年2月28日至3月2日再登上海大剧院舞台。这几日,在青年编舞家王培先的带领下,主演敖定雯、孙佳勇、谭一梅、宋雨等一头扎进上海歌剧院5楼排练厅,展开紧张的排练磨合。

  昨天下午,记者到现场探班时了解到,新版舞剧将深度融合故事、角色与舞段,并全面升级音乐、舞美、服化等元素。“我们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剧情进行更为细腻的梳理与重构,确保每一个情节转折都更加合理、流畅。”王培先说,“通过对白蛇与小青的深入挖掘,强化‘一体两面’的对立与融合,使故事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古老传说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

  “曾经困住‘白蛇’的雷峰塔是不是真的倒掉了?”舞剧《白蛇》以此疑问作引,展开对古老传说的颠覆性解读。当记者踏进排练厅时,敖定雯、谭一梅和孙佳勇正在合练一段三人舞,他们的肢体扭曲缠绕,难分难舍。“这是‘白蛇’‘小青’和‘许仙’在剧中的首次同框共舞。舞段的意涵不仅是将人物关系交代清楚,还要注入饱满的情感。”王培先解释说,青白二蛇本是“一体两面”,而许仙与“她”之间爱恨交织,“编创这支三人舞需要更大胆的创新、更细腻的打磨,才能把复杂内容灌注到肢体之中”。

  舞剧《白蛇》源于三个女人的一拍即合——芭蕾艺术家谭元元、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戏剧导演周可共同看到了“白蛇”故事本身跨越时代的生命力:白蛇对于“人性”的主动追求,对于“人妖殊途”之清规戒律的主动抗争,即使放置在当代语境中,依然可以与现实生活同频共振。主创团队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重新解读传统的东方故事。“白蛇”是符合社会期待的温柔贤淑形象,代表着自我;“青蛇”则是具有冒险精神和欲望张力,代表本我。

  作为上海大剧院“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三部曲之一,舞剧《白蛇》汇聚各界顶尖艺术家,集结国内外一线舞者。该剧自2022年11月首演以来,因其虚实相生的创新架构、中西交融的舞台魅力赢得赞誉。作为第五届进博会人文交流平台“场外剧目”,《白蛇》为八方来客打开一扇展露国风气韵的窗;2023年3月,《白蛇》第二轮演出也获得关注。本周初,舞剧《白蛇》启动新一轮创排,王培先担当2.0版本的编舞,与舞者们一同细化升级舞段。

  演员阵容方面,敖定雯、谭一梅、宋雨等曾参与首轮演出的“老将”仍默契登场;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张晋浩、美国辛辛那提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刘思睿、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孙佳勇、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念慈和苏海陆等新晋加盟。海内外知名舞蹈演员齐聚共舞,赋予舞剧《白蛇》新的色彩与意涵。“《白蛇》实现了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的跨界对话,于我而言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青年舞蹈家敖定雯生完孩子才3个月,就投入了《白蛇》2.0版的创排。“身上多了一重母亲的身份,我对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期待把这些体悟融入舞台表演,塑造出可信且感人的‘白蛇’形象。”

  将多舞种“食材”融成一道佳肴

  舞剧《白蛇》锐意创新,以国际化的表达呈现民间传说,向世界更好地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演幕启那一刹,观众看到的竟然不是西湖盛景,而是穿行在超市货架旁的摩登少妇。在2.0版本中,这段别开生面的群舞增加了挣脱囚笼的新意象,而这亦是贯穿全剧的精神内核。“希望新版舞剧实现风格化上的统一,经过编排的‘调味’与‘烹饪’,将多舞种‘食材’融合成一道佳肴,形成独属于《白蛇》的风格特点和审美样式。”王培先说。

  主创团队收集并分析了首轮演出的观众反馈,将精心调整优化故事走向。记者获悉,《白蛇》2.0版的结尾部分将呈现全新面貌。“这一次,我们仍然会有斗法,也仍然会有水漫金山。但我希望,水漫金山代表着把禁锢思想的束缚沉入水底。由此,‘白蛇’和‘青蛇’化为一体,重归一个完整的自我。”导演周可说。

  《白蛇》主创“梦之队”营造了自如穿梭虚实时空、切换新旧风格的舞台空间。舞剧运用二十四节气、时令佳节等传统文化元素串联,为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注入时代审美。“白蛇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但也有种种不甘。”谭元元常年活跃在国际舞台,她的内心始终保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自舞剧《白蛇》建组之初,她就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次再度受邀成为新版的艺术总监,谭元元感到非常兴奋,“期待它的焕新归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