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启示与深意?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启示与深意?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12-05 10:18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启示与深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传来消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为什么能申遗成功?申遗成功有什么意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祥林。

  春节为何能申遗成功?

  被世界各地中华儿女寄予深厚情感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无论身在何地,全世界的中国人始终对春节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这是团聚的日子,是家庭、民族、国家团圆的日子”。春节被列入该名录,这点很重要。

  李祥林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中国央视的春节晚会作了对比。他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向外传播其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而中国的春节晚会则释放召唤中华儿女回家的信号,“春晚的作用体现在凝聚力和号召力上,体现在让家家户户团圆的期盼上。”正因为春节被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共同寄予了深厚情感,才能够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项目评审注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感情,注重那些能够让他们的内心情感紧密联系的传统。”李祥林说。

  早在2013年,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韩国在申报时,使用了“妈妈的味道”一词来做宣传,指出了该项非遗连接民心、沟通情感的巨大作用。“春节也有相同的情感凝聚力,从小到大它贯穿了我们一生。”李祥林说。

  多民族共享的节日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证明

  春节连接的并非只有汉族人民的情感。李祥林介绍,虽然春节发源于汉族,但是在多民族共居的中国,春节也影响到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样有着欢度春节的习俗。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也会在春节中融入各自的文化,“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证明”。

  例如聚居于青海的土族,同样有过春节的传统,送灶王爷、打扫房屋、祭祖、走亲访友……这些习俗与汉族并无两样。而他们的春节,还有一样特别的活动,就是轮子秋。这是土族先民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多在农闲和喜庆节日的时候举行。

  羌族人同样过春节,他们称羌年为“小年”,称春节为“大年”。李祥林认为,这既体现了羌族对春节的接受和重视,也显示了羌族文化中谦虚的一面。

  “所谓大年,指的就是从汉族地区传入羌族地区的春节。因为居住地相邻,所以羌族受汉族的文化影响很大。”据李祥林观察,羌族过春节,也遵循着春节普遍的习俗规则,但并不与汉族过春节完全画等号,因为羌族人民将自身的文化也融入了春节。比如正月初一捧白石进屋,象征“进宝”;带白石走亲戚,表示给对方“送财”来了……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尤以春节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接纳,有广泛的文化传播效应。

  非遗保护不是“排外”

  而是牢牢守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李祥林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这是必须的,但同时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守护,使之少受外来的冲击。“我们当然应该敞开怀抱去拥抱外来文化,这是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但是关键在于,不要让它替代了我们原有的文化。”李祥林还提到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当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外来文化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不够。”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当人们开始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时,就产生过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讨论。“非遗保护的兴起,恰恰不是要拒绝外来的文化,而是在坦然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要牢牢地守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如果以一个人的经历来作比喻的话,只有走到这一步,才真正叫做‘长大’。”在李祥林看来,非遗保护就是意在从文化理念上提醒我们这一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