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崇高感贴地,让安全感兑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让崇高感贴地,让安全感兑现

来源:文汇报2024-12-09 10:08

  ■记者 王彦

  屏幕上,恶行滔天的张克寒被击毙。确认案件告破,赶到现场的秦川眼含热泪、高举双手,竖起大拇指为参与案件的基层刑警八年来的锲而不舍点赞。屏幕外,台网两端的收视数据双双刷出新热度。

让崇高感贴地,让安全感兑现

  《我是刑警》正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热播。该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笔,在30余年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一线刑警的办案历程与成长轨迹,串联起我国基层刑侦的发展脉络。作为一部涉案剧,且剧中不乏大案、要案、积案、冷案,在近年来渐成显流的悬疑题材、破案题材里,拍案惊奇的烈度与头脑智计的复杂度不少见。但如同朴素的剧名,《我是刑警》既不一味追逐连环反转的叙事迷宫,也不渲染天赋异禀的完美英雄。编导演共同着力讲述的,是“去滤镜”之后一支真正的刑侦队伍如何锻造金色盾牌。就像张克寒案件所呈现的,一群人的无悔追踪有之,时间带来的技术升维有之,但面临的困境、走过的弯路亦有之。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看来:“这部剧有着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与类纪实拍摄风格,剧集把破案过程的复杂性、紧迫感及其遭遇的矛盾如实表现,是对刑侦工作的真实还原。”剧情过半,央视八套的实时收视率破4,爱奇艺热度破万,创下2024年台网双平台新高——台网双热,不同审美偏好的观众都爱现实主义,也都相信:真实世界,没有英雄万能的剧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底牌里,有忠诚警魂,其实也包括“走过的每一步都作数”。

  片头有两句设问:我们当警察为了什么?案子那么难,为什么要坚持?当评论区有网友感慨,“如今敢深夜走在街头,千言万语,感谢艰辛付出,感谢时代进步”,英雄的崇高感接了地气,观众的安全感兑现。

  “素面朝天”的纪实风格,真诚作答当警察为了什么

  《我是刑警》开篇就是两桩凶案。1991年春节前夕,河昌市大山子派出所副所长高建设在寒夜里遇袭身亡,配枪失踪。1995年又是年关将近,旧案尚未破,西山矿1·28特大杀人抢劫案案发,多人遇害。两桩凶案,两次年节时分,天寒地冻的肃杀与热火朝天的百姓生活图景冰火两重天,年代的真实感带着观众即刻入戏,谁都无法预知白玲满手冻疮热情递来的白条鸡最后会引发怎样的一声叹息。

  “素面朝天”,导演惠楷栋说,真实感的营造没什么奥秘,就是“落地”。创作前期,团队耗时2年,行程2万里,采访各级专家、一线刑警近200人,整理各类访谈达200万字;140多天的拍摄期,从40℃的重庆到冰天雪地时的黑龙江,走过5个省市区,全组演员470多人、群演1.1万余人。如此规模的创作,就是希望用“重案实录”的纪实风格,把16万一线刑警的真实写照、35年基层刑侦的奋斗历程呈现给观众。导演告诉创作团队,不需要追求画面多唯美、光线多漂亮,而是想要一种颗粒感;他与饰演秦川的于和伟沟通,演员的反馈也是“不要讲究把我拍得怎么样,而是要放在人群中,让人相信,我就是一名警察”;开机前,他还把“去表演化”的想法对主要演员挨个嘱咐,“只许造型,不要化妆,别带梳子到片场,头发乱了就用手”,要的就是基层警察的落地感。

  贴近生活的质感、朴素的妆面还都只是讲故事的型,叙事内核上,《我是刑警》拍出了难能可贵的真实、一种回归了中国公安刑侦剧传统的真诚。侦办“1·28西山矿案”,没有灵光乍现、天降神兵,有的只是一群人不眠不休一次次现场侦查、摸排、技术勘查,直至抓捕、审讯。人不够,就调人;专业能力有限,就请专家。没有拍胸脯限期破案的个人英雄主义,从头至尾,众人合力,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为的就是“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朴素演绎下,审讯室里的两段戏剧高光被观众狠狠称赞。秦川讯问白玲,从一枚戒指的细节入手,以母子亲情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面那个本分的女人从想袒护到开口,最后又哭又笑、絮叨着讲一些再也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秦川安静又悲悯地看着她,想起母亲说过,整个市场只有白玲的白条鸡不注水,宋小军在组织抢劫杀人时没想过,他最先杀死的就是妻子和孩子的未来。而审讯宋小军,铁证如山、逻辑严谨的抽丝剥茧是中式刑侦的功力,嫌疑人吐露的犯罪历程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现实主义。

  又以“盗粮案”为例,国家粮库里数以百吨的黄豆不翼而飞。秦川顺藤摸瓜揪住嫌疑人,不在剧本赋予的“金手指”,而是在生活化的点滴浸润。过目不忘记下电话号码,是细腻敏锐;迅速决定赶往仁城,是当机立断;与老板娘拉家常扯老乡,则是不动声色间探虚实。而嫌疑人李埋伏的一番陈词,哭笑不得间隐隐透着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

  人们常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正是这样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作品真实落地,让观众在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中找到片头问题的答案。

  深广的时空维度,勾勒刑侦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我是刑警》里篇幅最长的“张克寒连环持枪抢劫案”登场了。在观众习惯倍速观剧的当下,主创们用近乎奢侈的10集时长来讲述一桩案子。8年、11条人命,如此恶性案件,剧中没有高速混剪以“炫”智力的快感,也不图感官刺激的爽感,依然用现实主义与纪实风格踏实地还原“道高一丈”的真相。

  剧中的张克寒是名职业罪犯,他跨越昀城、溪城、钟城多地,当街枪杀多人抢得巨款。亡命之徒之所以能在8年间逍遥法外,剧中借侦查过程,将人物画像刻画得极为鲜明:张克寒身体素质好,痴迷枪支,生性凶残,反侦查意识极强,他会利用监控死角作案,出手果断举枪就射,逃跑时频繁换装改变步态,作案后又藏身山野墓地……而在警方这边,新旧刑侦理念冲突、异地各自为政、部分办案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官僚作风等问题都成为破案进程中的绊脚石,导致数次功亏一篑。

  观众对现实主义投以信任,跟随秦川走进那些难以言说的办案困境,才会发现刑警面对的破案之难,不仅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较量,还要破解各种体制顽疾,推动刑侦事业的进步。戴清评价,当观众看《我是刑警》,剧中那些典型性案件固然触目惊心、引人一探究竟,而在强烈纪实风格下,剧集的核心竞争力或许还体现在:“强大的震撼力凸显了刑警工作的艰巨、牺牲以及付出的英雄主义情怀;编剧徐萌有为刑侦技术现代化立传写史的宏愿与抱负,她对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症结、时代暗影的表现亦是发人深省的,也投射了当下人们面对过往的冷峻的社会历史反思。”

  “张克寒案”中,观众跟着案件侦办过程走过不同地方,也在背景环境社会风貌、人们衣食住行的改变中感受8年寒暑的时间更迭。而对秦川来说,他描摹嫌疑人画像,跟着歹徒足迹触到了我国枪支管理法出台前的社会痛点,又在8年奋战中感受到时代进步的力量、机制的完善。

  事实上,若将剧中大小案件串联,亦不难发现一条刑侦技术与理念日日新的叙事暗线。“1·28西山矿案”中,虽提到了对现场遗留的弹壳、雷管等进行检测,但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迅速锁定嫌疑人,对嫌疑人的排查和比对主要依赖人工。到了“半枚血指纹案”,先进的图像分析系统大大提升了指纹比对工作的精度,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已参与办案。“张克寒案”办结后不久,新成立的信息情报中心已发挥大数据威力,甚至比法医报告更快锁定真凶……

  1995年,曾经的民警秦川在警校“再造”毕业后入职刑警,带着学校的理论知识深入实践,他在拥挤的会议室里敢于当着武英德等权威专家的面发表己见。斗转星移,2012年,法医雷修平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授课,新技术的应用思辨与传统刑侦技术价值的重新认识,引发来自各地的侦查员、技术员的热议。老一辈刑事技术专家曹忠恕之子曹阳的侃侃而谈映出时代步履:DNA、视频、心测、手机技术、网络情报等新手段都在助力破案,2008年后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使得命案侦破率达到90%以上。叶茂生之女叶海平关心新技术能否成为呈堂证据,更完善的诉讼流程才能杜绝当年她父亲牺牲后、罪犯逃脱死刑的事情再次发生。刑侦技术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发展中,老中青三代刑警的精神传承与思维的革新自然流露。

  许多观众注意到了片尾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它也作为记忆的回响在剧中被秦川唱响在1995年叶茂生牺牲的雪地里。“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警魂,不单是秦川这个“案痴”一人的,它更渗透在数不清的一线刑警的人生脉络中。从德高望重的业界泰斗到久经沙场的中坚力量,再到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后起之秀,在印刻着岁月不同痕迹、甚至常常意见相左的面孔后面,始终有同样的热血警魂在燃烧,那是和《便衣警察》里一脉相承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