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0 09:06

  魏 侨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经过了长时间的倦怠与徘徊,古偶剧的“遇冷”既暴露了创作模式与创作生态的问题,也与当下视听行业内容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

  近段时间以来,《永夜星河》《珠帘玉幕》《大梦归离》几部古装偶像剧撞档播出,让下半年低迷的古偶剧市场似乎重新热闹了起来。

  看得出来,主创们试图在“流量演员+恋爱故事”的固有模式里寻求创新。一些角色上的新奇设定、穿越元素的运用和游戏化叙事等,的确给观众带来惊喜。但随着故事向前推进,新奇感散去,完成度不高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就显现出来。有些剧集播出过半热度就开始持续下降,有些剧集后继乏力、口碑“扑街”,今年始终未能出现全民关注、提振市场的大热作品。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要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古偶剧都是影视行业的“造星利器”。作为一个融合古装传奇与青春偶像等元素的剧集类型,古偶剧大多以年轻演员为主角,几乎每年都有年轻演员凭借古偶剧一夜爆红,成为流量明星。而近些年,这一类型似乎辉煌难再。同样是流量演员,按照同样的路径出演,却始终离“爆红”差一口气,没有产生真正的爆款剧。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经过了长时间的倦怠与徘徊,古偶剧的“遇冷”既暴露了创作模式与创作生态的问题,也与当下视听行业内容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

  首要原因是特定创作模式带来的同质化。古偶剧与流量长期绑定,高昂的制作成本让主创们不得不去寻找“爆款”的确定性。于是“大IP+流量”的模式就被固定下来。在许多主创的自述中,或多或少都透露出古偶剧“以演员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即先为某个IP确定了有流量的主角演员,然后整个项目才能运转起来,之后的选角、班底甚至是制作,都围绕着主角展开。显然,这背后更多是追求投资回报率的商业考量,并不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

  信奉“爆款公式”的结果就是,一旦某一部剧火了,之后就会有大批相似主角、设定、类型元素的剧集扎堆出现。就如《甄嬛传》之后的宫斗和大女主剧,《花千骨》之后的仙侠剧,《琅琊榜》之后的谋略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后的宅门剧等。这些剧集并非狭义上的古偶剧,但其中的大热元素对古偶剧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事实上,一部剧的爆火往往包含了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并不能用一种类型或者模式来简单概括,盲目跟风并不能成功复制爆款。

  其次是视听领域的竞争冲击。在线上娱乐还不那么丰富的时候,古偶剧简单直给的剧情、浪漫的爱情想象和瑰丽的视觉效果,极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娱乐休闲需求。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茶余饭后更愿意看简单轻松的故事,因此古偶剧作为“下饭剧”,始终具备相当可观的收视底盘。过去许多质量欠佳但播出数据惊人的爆款剧,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人们有了更丰富的视听选择,尤其是微短剧强势崛起,快节奏的情节反转,强烈的情感冲击,更契合人们对即时娱乐的需求。加之综艺、游戏、动画、线下娱乐等更丰富多元的文化娱乐形式的持续发展,古偶剧在观众心目中的优先级不复往昔。

  再次是观众水涨船高的审美期待。如今,长剧集的内容迭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近期热播的《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等都显示了剧集精品的市场号召力。极具电影感的精良制作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也抬高了剧集创作的水平线。古偶剧曾经吸引观众的古典文化、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等,如今的观众并不是不想再看,但需要创作者挣脱同质化的怪圈,打破“始终差一口气”的局面。这就意味着要回归剧集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切中时代脉搏、讲好故事为本,而不是为制造爆款商品增添可有可无的新元素。

  综观影视剧的发展,追捧“爆款公式”并不只在古偶一个类型中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也在其他热门类型中反复上演。影视剧生产高投入、高成本,出品方在立项、创作、拍摄过程中始终面临投资回报率的压力,“爆款公式”的执念由此根深蒂固。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观众审美水平逐渐提高,长剧集精品化的需求愈发迫切,真正能够获得高回报的大热作品几乎不会在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中产生。

  市场遇冷也不必悲观,或许这正是行业沉淀革新之时,是真正愿意打磨作品、潜心创作的主创们的新机遇。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