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0 09:06

  魏 侨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经过了长时间的倦怠与徘徊,古偶剧的“遇冷”既暴露了创作模式与创作生态的问题,也与当下视听行业内容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

  近段时间以来,《永夜星河》《珠帘玉幕》《大梦归离》几部古装偶像剧撞档播出,让下半年低迷的古偶剧市场似乎重新热闹了起来。

  看得出来,主创们试图在“流量演员+恋爱故事”的固有模式里寻求创新。一些角色上的新奇设定、穿越元素的运用和游戏化叙事等,的确给观众带来惊喜。但随着故事向前推进,新奇感散去,完成度不高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就显现出来。有些剧集播出过半热度就开始持续下降,有些剧集后继乏力、口碑“扑街”,今年始终未能出现全民关注、提振市场的大热作品。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要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古偶剧都是影视行业的“造星利器”。作为一个融合古装传奇与青春偶像等元素的剧集类型,古偶剧大多以年轻演员为主角,几乎每年都有年轻演员凭借古偶剧一夜爆红,成为流量明星。而近些年,这一类型似乎辉煌难再。同样是流量演员,按照同样的路径出演,却始终离“爆红”差一口气,没有产生真正的爆款剧。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经过了长时间的倦怠与徘徊,古偶剧的“遇冷”既暴露了创作模式与创作生态的问题,也与当下视听行业内容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

  首要原因是特定创作模式带来的同质化。古偶剧与流量长期绑定,高昂的制作成本让主创们不得不去寻找“爆款”的确定性。于是“大IP+流量”的模式就被固定下来。在许多主创的自述中,或多或少都透露出古偶剧“以演员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即先为某个IP确定了有流量的主角演员,然后整个项目才能运转起来,之后的选角、班底甚至是制作,都围绕着主角展开。显然,这背后更多是追求投资回报率的商业考量,并不符合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

  信奉“爆款公式”的结果就是,一旦某一部剧火了,之后就会有大批相似主角、设定、类型元素的剧集扎堆出现。就如《甄嬛传》之后的宫斗和大女主剧,《花千骨》之后的仙侠剧,《琅琊榜》之后的谋略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后的宅门剧等。这些剧集并非狭义上的古偶剧,但其中的大热元素对古偶剧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事实上,一部剧的爆火往往包含了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并不能用一种类型或者模式来简单概括,盲目跟风并不能成功复制爆款。

  其次是视听领域的竞争冲击。在线上娱乐还不那么丰富的时候,古偶剧简单直给的剧情、浪漫的爱情想象和瑰丽的视觉效果,极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娱乐休闲需求。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茶余饭后更愿意看简单轻松的故事,因此古偶剧作为“下饭剧”,始终具备相当可观的收视底盘。过去许多质量欠佳但播出数据惊人的爆款剧,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人们有了更丰富的视听选择,尤其是微短剧强势崛起,快节奏的情节反转,强烈的情感冲击,更契合人们对即时娱乐的需求。加之综艺、游戏、动画、线下娱乐等更丰富多元的文化娱乐形式的持续发展,古偶剧在观众心目中的优先级不复往昔。

  再次是观众水涨船高的审美期待。如今,长剧集的内容迭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近期热播的《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等都显示了剧集精品的市场号召力。极具电影感的精良制作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也抬高了剧集创作的水平线。古偶剧曾经吸引观众的古典文化、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等,如今的观众并不是不想再看,但需要创作者挣脱同质化的怪圈,打破“始终差一口气”的局面。这就意味着要回归剧集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切中时代脉搏、讲好故事为本,而不是为制造爆款商品增添可有可无的新元素。

  综观影视剧的发展,追捧“爆款公式”并不只在古偶一个类型中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也在其他热门类型中反复上演。影视剧生产高投入、高成本,出品方在立项、创作、拍摄过程中始终面临投资回报率的压力,“爆款公式”的执念由此根深蒂固。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观众审美水平逐渐提高,长剧集精品化的需求愈发迫切,真正能够获得高回报的大热作品几乎不会在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中产生。

  市场遇冷也不必悲观,或许这正是行业沉淀革新之时,是真正愿意打磨作品、潜心创作的主创们的新机遇。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