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听!古乐潮音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0 09:22

  骨笛、编钟、箜篌、古琴……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唤醒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在法国街头直播弹奏古筝,创新南音琵琶的制作技艺……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解析传统审美与现代时尚“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

  ——编 者

  图①:彭静旋在法国巴黎演奏古筝。受访者供图

  图②:华夏古乐团在演奏。河南博物院供图

  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

  唤醒8000年前的笛音

  记者 张文豪

  悠长的笛声响起,舞台逐渐点亮。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穿戴先民服饰、手持七孔骨笛,吹奏出8000多年前的远古回声。一曲罢,仰韶陶埙、商代铜铙、先秦编钟依次亮相,青年演员身着汉服,奏响一段段古乐。

  “骨笛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吹奏它,我感到无比自豪。”95后晏文涛学笛已有20年,“每一次登台吹奏,我仿佛都被带回数千年前。”

  距离演奏厅不远,一支通体晶莹、光滑如玉的七孔骨笛,陈列在博物院展厅入口。这支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18年,晏文涛加入华夏古乐团。当时,团长霍琨想让他复刻、演奏骨笛。选材、开孔、调音、抛光……那段时间,晏文涛整天泡在制作室,参照馆内文物、借鉴前人经验,寻找同比例复原的更优解。

  第二年,晏文涛成功制作出改良版的骨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骨笛怎么吹?与竹笛相比,骨笛的吹奏方式不同,可借鉴经验很少。初次登台的晏文涛并不成功:在乐曲“引子”中,他愣是没吹出声响,急得直冒冷汗。拿捏角度、调整气息、修正吹孔……晏文涛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练习磨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悠扬的笛声从孔洞传出,他如闻天籁。

  6年来,晏文涛手持骨笛,和乐团同事参与大小演出近2000场。从《梁祝》到《滚滚红尘》,再到流行音乐《孤勇者》,一支骨笛穿越古今。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上,晏文涛一人分饰多角,吹完骨笛换上排箫,呈现不同古乐器之美。

  “用古老的乐器,吹新潮的曲子。”晏文涛说,乐团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还有不少00后加入,“大家脑洞大开,将钟鼓磬瑟、箫管琴笙等古乐器融合现代舞蹈和流行歌曲,产生了不少网络爆款,让古乐不断奏响新声。”

  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

  法国街头弹古筝

  记者 杨颜菲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首《刀剑如梦》奏响。女孩微微颔首,十指轻弹,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拍摄记录……在95后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的镜头中,来自中国的乐器古筝散发着无限魅力。

  “7岁开始学习古筝,手上长满了血泡。直到血泡变成茧子,弹琴才不会痛。”彭静旋摊开手掌,一手的茧子长了消,消了又长,已经陪了她20年,“对古筝的爱,远大于练琴的苦。”

  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彭静旋来到法国继续学习。这里有着浓厚的街头表演氛围,吉他、非洲鼓等各国乐器轮番演奏,热闹中却少见中国传统乐器。这让她萌生了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的念头:“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能通过我们的音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8年,彭静旋第一次把古筝搬上街头。路人的掌声与喝彩,给了她继续下去的勇气。后来,她开始拍摄、分享街头演奏的视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视频风格。

  “有一次,一名外国游客告诉我,通过我的演奏,他感觉到了宁静,似乎听见了鸟儿的鸣叫、溪水的流淌。”彭静旋当时演奏的是《高山流水》,“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不只是传统曲目,彭静旋还改编并演奏了不少流行音乐、世界名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她和国外的大提琴手、歌剧演员、舞蹈团体合作拍摄视频。“西方音乐,东方演绎,真好听”“希望通过音乐,让我们更加接近彼此”……许多外国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想通过跨界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对古乐产生兴趣。”彭静旋说,“未来,我会尝试更多古筝的新玩法,让古乐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南音乐器制作师蔡剑芳——

  新制琵琶传古韵

  记者 刘晓宇

  黝黑的面庞,健壮的体格,手中是梧桐木粗坯,脚下是厚厚的木屑……第一次见蔡剑芳,记者很难将眼前的“木匠”与95后乐器制作师的身份联系到一起。

  福建省泉州市张坂镇田中村,一栋古色古香的闽南大厝,便是蔡剑芳的工作室。走进其中,刨刀、锥刀、斧头等工具陈列案头,一把琵琶粗坯正在蔡剑芳手中逐渐成形。“南音琵琶乐声柔和,要经过5次以上的音色校准,才能和其他乐器合鸣。”蔡剑芳说。

  从6岁起,蔡剑芳就跟着父亲蔡东鹏制作南音乐器。蔡剑芳家世代制作乐器,在闽南地区颇有名气,传到蔡剑芳已经是第五代。

  “乐器制作是苦活累活。以琵琶为例,就有选料、打粗坯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蔡剑芳说,一把琵琶的制作,往往耗时半年以上。

  “选料是关键,南音琵琶制作一般选用梧桐木和杉木,最好存放20年以上,木质稳定不易变形,音色才会准。”蔡剑芳说。老料不好找,蔡剑芳就经常到各地乡村去“淘”。“遇到好木材,看准了就要下手,不然拆解后便失去了价值。”

  如何创新传统制作技艺,拓展古乐器表现的边界?这几年,蔡剑芳一直在思考与实践。

  南琵琶音柔,北琵琶音尖,过去很少同台亮相。“能不能融合南北琵琶的特色,制作音域介于二者之间的琵琶,以适应风格多变的流行歌曲?”有了想法,蔡剑芳便投入其中,将北琵琶“品多”的特点融入南琵琶。几经调试,新制的琵琶音色更显浑厚沉稳,颇具古朴音韵。“新制的琵琶,能更好表达南音慢慢叙来、典雅悠长的特色。”蔡剑芳说。

  除了南音琵琶,蔡剑芳还能制作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箫等南音乐器。“近些年,购买人群从专业乐团拓展到业余爱好者,其中年轻人越来越多。”蔡剑芳介绍,泉州“文旅热”,让南音有了更多元的展演场景,各式南音乐器供不应求。

  有传承,有创新,悠悠雅韵“飞”进更多寻常百姓家,这是蔡剑芳最高兴的事。

  版式设计:沈亦伶 汪哲平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