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源于中国西南四川地区的瑰宝——川剧,又称川戏,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川剧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如同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川剧艺术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方式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川剧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更需积极拥抱新时代的特点,更好地体现人民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应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审美和参与,从而展现新时代川剧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人民生活:川剧艺术不竭的灵感源泉
在新时代的川剧舞台上,创作者们深入挖掘人民生活的涓涓细流,将其化为艺术的滔滔江河。从喧嚣繁华的市井街巷到宁静悠远的乡村角落,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劳作休闲,都被匠心独运地融入剧情之中。现代川剧《还我河山》便是一例典范,它细腻描绘了自贡盐商在市场中的忙碌与智慧,以及他们为家庭生计奔波的辛酸与欢笑。这些日常琐碎,在艺术的精心雕琢下,焕发出深邃的内涵与强烈的情感共鸣。川剧以其独特的脸谱、悠扬的唱腔和曼妙的身段,将日常琐事升华为艺术的瑰宝,使观众在品味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社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迁,而川剧艺术则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记录这些变化的生动史书。在新创作的川剧作品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城市化进程的铿锵步伐,农村新面貌的勃勃生机,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绵阳市艺术剧院出品的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便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践行“两个结合”,守正创新,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它讲述了农民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探索与奋斗,现代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成果,展现了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积极适应与创新精神。这种对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使川剧艺术与人民的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成为了人民生活历史的永恒印记。
人民情感:川剧艺术深邃的灵魂
川剧艺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民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忧愁,都能在川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经典的川剧剧目和新时代创作中,人物的情感塑造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当观众看到剧中人物因家庭团圆而喜极而泣,因遭遇不公而悲愤交加,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川剧成为了人民情感的宣泄口和精神的栖息地。经典川剧《柳荫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了人民对自由、平等、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川剧艺术对人民情感和理想的深刻表达。
除了个体情感的细腻描绘,川剧还彰显了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在新时代的川剧创作中,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不断弘扬。川剧艺术作品通过讲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馨故事,展现了人民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切向往;部分作品则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歌颂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现代大型川剧《草鞋县令》以清朝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与再创作,展现了纪大奎面对水旱灾害时的从容不迫、坚守本心与排除万难,最终成功解决民生难题的感人故事。这部剧反映了人民对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的期盼与赞颂,体现了川剧艺术对人民愿望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真挚热爱,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川剧艺术的传播深入人心,成为了人民精神层面的共同财富。
人民审美:川剧艺术创新的导向
新时代川剧艺术创作在尊重传统审美的基础上积极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在舞美设计方面,传统的川剧舞台注重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如今则结合了现代灯光技术、多媒体投影等手段,营造出更加绚丽多彩、层次分明的舞台效果。在神话题材的川剧中,灯光与投影的巧妙运用打造出如梦如幻的仙境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同时,在服装设计上既保留了川剧传统服饰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使服装更加美观大方且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川剧艺术要保持其人民性,就必须在通俗易懂与高雅艺术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在剧情创作上,新时代川剧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事方式,避免过于复杂的情节和晦涩难懂的语言,让广大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剧情。但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川剧又不失其高雅的品质。如川剧《梦回东坡》中,主演陈智林老师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以及融入戏剧歌曲元素的创新尝试,使得剧情与戏剧、音乐与戏曲完美融合,既能够吸引普通民众,又能满足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扩大了川剧的受众群体并提升了其艺术影响力。
人民参与:川剧艺术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川剧艺术创作并非创作者的孤立行为,而是广泛吸收了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在剧本创作阶段,民间故事、传说成为了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些来自人民的故事经过专业创作者的整理和改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以巴腔渝调的传统戏剧形式深情演绎了红岩故事,展现了江姐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顽强意志力以及坚定如磐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个剧目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致敬,也反映了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体现了川剧艺术在弘扬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川剧团体还开展征集活动,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剧情构思和角色设计,充分发挥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方面,民间川剧爱好者与专业演员的交流互动,也为演员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灵感并促进了表演水平的提升。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普及中,人民群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川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自发组织在社区、乡村等地开展川剧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川剧。同时,学校、文化馆等也积极开展川剧艺术教育,通过川剧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系列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川剧观众和潜在的传承人。在这些活动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川剧艺术的欣赏者,更是传承者和发展者,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为川剧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川剧艺术,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其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在人民的沃土中,川剧艺术汲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活力,人民不仅是其创作的源泉,更是其灵魂之所系。在新时代的川剧艺术创作中,人民性成为了其发展的根本遵循,它贯穿于川剧艺术从创作源泉到灵魂深处,从审美导向到发展动力的每一个环节。正是这份对人民性的坚守,使得川剧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的文化舞台上不断创新发展,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川剧艺术以其与人民紧密相连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璀璨明珠。它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重要力量,更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继续闪耀着光芒。川剧艺术创作者们深知,只有坚持人民性的表达,深入生活的土壤,汲取人民的营养,才能推陈出新,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他们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的本质,把握时代的脉动,领悟人民的心声。这样的文艺创作,才能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我们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川剧艺术创作人民性的实践,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精神,展示巴蜀文艺的新气象,铸就巴蜀文化的新辉煌。用心用情讲好巴蜀故事,表达新时代的人民心声,让川剧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世界听见巴蜀大地的声音,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力量。
作者:卢玉林,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