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儿哼是南阳地区濒危的曲艺种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鼓儿哼是以南阳地方方言发音为基础,通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发音,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游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百姓文化生活中。作为口传心授的非遗技艺,鼓儿哼也面临着失传、变味、走调的传承危机,探索和梳理鼓儿哼的发展印迹,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和挖掘鼓儿哼这门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记忆,是浩瀚的人类文化历史传统的载体,是传承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民族瑰宝。但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还相对的薄弱,研究的理论相对匮乏,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而言,学界的普遍态度还存在提升空间和创新空间,还能找出更有利于其 发展的路径和平台。
河南南阳地处中原盆地,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代地处军事要地,水陆交通发达,使南阳地方文化兼具本土纯朴特色又有着各地文化的交融,作为中原文化代表的楚汉文化发源地,这里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鼓儿哼又称为鼓儿词,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南阳地区百姓娱乐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鼓儿哼”与“鼓书”的渊源
南阳鼓儿哼,是南阳地区民间传统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当地百姓平时又称其为犁铧大鼓、俚俗鼓词、白河大鼓书、鼓儿哼等。如果追溯其渊源,我们更是要从鼓书的形成开始探究。鼓书的本意原为“打鼓说书”,其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以书鼓简板为伴奏,在说唱之间,运用当地的方言俚语叙述故事。“鼓书”更多与宋代的“鼓子词”以及元明时期的“词话”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又与明朝末年的“木皮鼓词”有着相似的表演形式,拥用鼓板击节伴奏,说唱融合的表演,鼓书的主要曲种有很多,例如比较闻名的京韵大鼓、北京琴书、泽州鼓书、潞安鼓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温州鼓词、乐亭大鼓等数十种。这些说唱艺术形式在中国北方地区比较盛行,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其中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担任主要伴奏乐器。演员在演绎过程中所用的鼓,又被称为书鼓,这种鼓两面蒙皮,大多数是扁圆形状,置于高矮不同的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演员所用的板大致分为两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也有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鼓词就是鼓儿哼的文字脚本,有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结构。鼓书的节目有长篇、短篇、中篇之分。短篇基本上只有唱词,没有说白,中、长篇则有唱说兼具。人们口中的唱大鼓即是短篇鼓书,而大鼓书则是中长篇幅的作品。板腔体作为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则是鼓儿哼的曲调来源,在演绎的时候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鼓儿哼的一人一板一鼓的表演形式,与鼓书颇为接近,所以鼓书也可以考虑为鼓儿词即鼓儿哼的雏形。近代随着鼓儿哼的改良,也开始加入了三弦等伴奏乐器,更是趋向于大鼓书的表演形态。
唐代“道情”对鼓儿哼形成的影响
近代更多的说法是鼓儿词来源于唐代的“道情”,也就是唐代“道曲”(经韵)和“道歌”(新经韵)演唱道教故事,传颂道教思想的传播形式,道情是作为中国汉族曲艺品种之一。历史可以追溯至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道情渔鼓始于南宋时期,多用渔鼓、筒板作为伴奏乐器,发展到清代,随着社会文化的交融进步,各地的民间曲调也经过长时间的交融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形态,道情逐渐形成了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太康道情等多种形态。民间故事传说和向善的道家思想为题材,表演形式分为坐唱、单口、站唱、对口等。
随着道教思想的传播,道情的表演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认可,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西凉调”等分支剧种。这些曲种的唱腔特点都是在句末落音的位置拖腔,留的众人呼应的余地,烘托剧情气氛。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道情音乐其唱腔大部分为联曲体,表达内容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一百来种曲调和七十二个套曲,现在只有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能够收集起来,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用这种说唱的形式不拘泥道教思想为说唱内容,开始演绎当地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历史故事等多种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由于传统的鼓儿哼表演方便,一鼓一板就可以在田间地头表演,成为当时主流的民间娱乐文化形式之一。
南阳鼓儿哼的传入与发展
南阳鼓儿哼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鼓儿哼传入期,发展鼎盛期,没落期,新时期改良期,现代创新期。
首先通过对现存鼓儿哼艺人的采访,对鼓儿哼的传入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清道光年间传入。鼎盛时期大致在清朝的中后期,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了余四海、赵文秀、毕光舟等被人们认可和推崇的艺人,鼓词艺人游走村庄巷道,凭借简单的伴奏乐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表演,深受百姓喜爱,艺人可以停留在某地献艺数日,来完整的演绎某一部鼓儿哼的作品,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出现了余四海、赵文秀、毕光舟等著名鼓词艺人,特别是南阳镇平县衙门门口曾经悬挂过赞扬余四海的榜文,当时的鼓词是老百姓传扬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文艺形式的发展,鼓儿哼受到了别的曲艺的冲击,特别是加入唱腔旋律的坠子,以其更为丰富的表演形式,华丽的唱腔和伴奏乐器坠胡的引入,吸引了更多的群众。鼓儿哼出现没落衰败的景象,这也促进了鼓儿哼的艺人着手开始改良这一表演形式,引入伴奏乐器,与坠子加以加工融合,俗称第一代“鼓碰弦”,随后又加入南阳民歌,进一步丰富唱腔旋律,以鼓词的鼓板为特色,说唱的“唱”增加比重,使鼓儿哼的表演内容更加轻盈丰富,俗称第二代“鼓碰弦”,这个改良时期也伴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丰富。
“书帽”这种趣味性很强的小段是鼓儿哼特殊的组成部分,《十八扯》《鸭子跳坑》《大实话》《颠倒歌》鼓儿哼的经典作品,作品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大书开演之前的开场就是以书帽为引子,来张罗吸引听众,深受大众欢迎。鼓儿哼演唱的曲目分长篇和短篇,传统曲目内容丰富,诸如《包公案》《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等长篇大书可以演唱几场到几十场;《拉荆芭》《十字坡》《桃园结义》《刘全进瓜》《罗成算卦》等或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取材于社会生活,或是长篇大书中的节选,以300句为限的短篇也是经常上演的曲目。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民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儿哼顺应文艺发展的脚步,对伴奏乐器又进行了创新,由月牙形的钢片板取代犁铧片,声音清脆明亮,铿锵有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部门的保护整理挖掘和老艺人们的坚守下,以老艺人叶子立为代表,又寻得老艺人10多个,全都是六七十岁,其中半职业艺人占多数。由文化馆牵头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相继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曲(书)目,表演形式主要为农闲时, 一人走街串巷独自表演,娱乐群众,劝人向善。将老艺人平生所演出的大书,搜集整理各人的传统小段登记保存。在文化部门和政府领导的重视下,通过老艺人叶子立的联系,对现存的南阳周边县市约存有二十多位的情况进行梳理调查,有的老人家还在坚持不断演唱,有的身体状态已经无法再唱了。在相关县市文化部门领导努力挖掘下,新野县城郊,赵岗,新店,王集,歪子,上庄,沙堰,施庵,高庙,溧河,王庄,五星都有艺人坚持传承。但是,鼓儿哼现状并不乐观,除了叶子立老师的几个徒弟(年龄偏大),已出现断代情况,作为河南省非遗项目的鼓儿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往往一部作品只有一位艺人能够完整唱出来,艺人的身体状况对鼓儿哼的作品的留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能够完整保存下来鼓儿哼的作品,还能传唱研究成为保存传承鼓儿哼的重中之重。
而关于鼓儿哼的鼓谱等文字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能保存下来的仅仅是鼓词,而准确记载板眼和文字结合的资料迄今为止,并未流传下来。
鼓儿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于传统条件的限制,鼓儿哼没有现代娱乐的科技支撑,纯朴的一人一鼓一板的表演形式,带有深刻的历史印迹,也是我们了解南阳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在走访鼓儿哼的民间老艺人的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鼓儿哼作为南阳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曲种,融入到了这块土地,扎根在每一位南阳人民的乡情之中。
发展到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寻根的脚步来到了鼓儿哼的面前,这门濒危的曲艺品种秉承中华传统的血脉,蕴藏着中原人民文化的结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去,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彧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