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实题材亮眼 创新表达获赞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现实题材亮眼 创新表达获赞

来源:北京晚报2024-12-27 09:17

  记者 邱伟

  《繁花》《玫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我是刑警》……回顾2024年荧屏大热作品不难发现,剧集的爆款逻辑正在发生转变,靠流量拉动的商业模式在市场验证中进一步失灵,观众对有创新、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好剧青睐有加,剧集创作逐步回归艺术规律。

  口碑佳作频现 品质好剧霸榜

  今年的口碑剧主要集中于现实题材作品,《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评分位居前列,赢得观众普遍赞誉。年代剧表现突出,《繁花》《南来北往》《小巷人家》成为高收视主力军。都市题材中,《玫瑰的故事》《凡人歌》《烟火人家》引发观众共鸣。

  边疆题材今年异军突起,《我的阿勒泰》《大海道》《日光之城》为观众展现了充满活力与热爱的边疆人文画卷。行业职场剧呈现了更多新鲜职业场景,《城中之城》《赤热》聚焦金融反腐、芯片等题材,《我是刑警》《九部的检察官》展现司法战线风采。

  悬疑剧、谍战剧纷纷拓展创新路径,《边水往事》《追风者》打破类型作品旧有叙事边界,《哈尔滨一九四四》把操控人心的博弈、人性的沉沦和救赎置于历史情境中放大。古装剧创作正剧化倾向越发明显,《庆余年第二季》《天行健》《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升级古装剧审美与叙事模式。

  整体来看,近年剧集领域的精品化趋势改变了行业现状,剧情悬浮、人物浮夸等根深蒂固的创作顽疾得到了改善,低质作品引发全网“群嘲”的情况明显减少,国剧创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出浮躁期。

  女性题材亮眼 带来全新故事

  当下荧屏,现实题材已成创作主流,曾经的爆款公式“流量艺人+大IP”早已不是成功捷径,今年古偶赛道整体热度也不及预期。此外,一个突出现象是观众对流量演员的接受度逐渐走低,使用“流量”已从“收视保证”演变为拖累口碑的风险因素。

  以往的剧集市场里,出于稳健回报的考量,主导者不敢出新、不愿出新,不去挖掘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冲突,编剧习惯以PPT思路将成功作品中的经典套路、典型人物生搬硬套集于一身,将大数据提炼出的“爆点”元素拼贴杂糅。而当下的剧集市场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品无新意观众不买账,凡是套路化创作、流水线生产的现代都市剧在播出数据上都不尽如人意,集体遭到市场冷遇。

  纵观今年荧屏,几乎所有出圈的剧集都由创新意识主导,国剧创作涌现出一批深入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也由此诞生了一批新人物、新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女性题材的进一步拓宽,激发了影视创作的全新动力,富于创新表达的女性形象成为全年荧屏最亮眼的存在,调动了观众广泛的探讨热情。

  今年的女性题材中,《山花烂漫时》见证了抗争不公与歧视、携手改变命运的女性力量,《我的阿勒泰》塑造了“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充满蓬勃生命力的草原母女,《小巷人家》以年代剧里“不懂事”的邻家闺蜜透视出健康的婚姻家庭对人的滋养,《玫瑰的故事》通过一路探索自我的女性叙事打造了“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的人生大女主。

  这些大热剧集切中时代脉搏,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情感共鸣,特色鲜明又温暖治愈,或赢得高口碑,或讨论度出圈,或播出效果超出预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鲜活的故事体验和生命体验。

  真实的力量永不过时

  盘点这一年的剧集会发现,拼概念、拼大牌、拼制作,都不如在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感上多下功夫。比如《小巷人家》中的庄超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荧屏角色,他孝顺却又愚笨、温良却又教条,被视为整部戏的张力所在。剧中,庄家夫妻之间戏剧冲突的设计折射了时代,有锐度地揭示了具有典型性的家庭矛盾,剧情直面生活真实又不失温暖底色,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热烈讨论,进而带动了追剧热情。

  年末荧屏,《我是刑警》出人意料成为竞争“年度剧王”的热门作品,这部刑侦剧与同类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原本本讲述破案之难,最大程度还原刑警在现实中面对的职业困境。剧中张克寒案的侦破过程有两条矛盾线,明线是刑侦剧中常规的警匪追捕“猫鼠游戏”,暗线是主人公秦川如何破解公安系统内部“条块分割”的体制积弊,把一盘散沙的办案力量重新拧成一股绳,最终实现案件侦破上的重大突破。双线交织的剧情脱离了刑侦破案剧的传统节奏,却让人觉得真实、好看、敢拍。

  如果不是剧中一起起案件的侦破过程揭示出职业环境的错综复杂,一般人很难想象办案阻力会来自于系统内部,刑警破案会受到那么多案外因素制约。这些剧情都是创作者从年代岁月里打捞起的真实记忆,也说明真实土壤上的文艺创作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这部剧的创作上,可以看到传统手艺人的回归。《我是刑警》编剧徐萌曾表示,近年业界不乏拿着受众画像、收视曲线等大数据分析去定制剧本的情况,但这对创作无用。徐萌的态度是“从一开始,我就不打算惯着谁”。对市场、对观众、对所谓类型剧“潮流”风尚,甚至对自己的创作经验,她都“不惯着”。“编剧不该是一味追赶潮流的人,因为永远会有新的潮流在前方;编剧也不该是讨好观众或看轻观众的人,因为今天的观众比想象中更深刻、更见多识广。”

  不追求网感、爽感、喜感,而是凭借对现实主义的深耕、对现实题材创作边界的拓展引爆市场,《我是刑警》值得更多创作者思考。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拥抱新年第一缕阳光

  • 天安门广场举行元旦升旗仪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