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甄子丹“文戏武拍”打出新花样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甄子丹“文戏武拍”打出新花样

来源:北京晚报2024-12-30 09:49

  记者 王金跃

  由黄百鸣、甄子丹联合监制,甄子丹执导,甄子丹、张智霖、许冠文等主演的电影《误判》12月27日全国公映。该片出品方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近日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观影会,放映结束后,黄百鸣出席现场,甄子丹则通过视频连线跟媒体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甄子丹说,一直以来,自己在选择角色时都会坚持信仰和初心,“这次也不例外”。

  故事有警醒教育意义

  “我拍了40多年电影,这是第一次拍摄律政题材。”黄百鸣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公映后,在全国引发轰动,在香港反响也很大,这让他意识到,法治题材电影一样可以做到叫好又叫座。

  《误判》根据真实冤案改编,一个年轻人因为借出了住址而误收毒品包裹,在辩护律师的诱骗和误导下承认了贩毒控罪,结果被判了刑。黄百鸣调查后发现,类似案件在香港居然发生过几百起,“这些年轻人因为贪图小便宜,就为了一千块钱,让自己误入歧途,最后身陷囹圄。”他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警醒和教育意义。

  他的儿子,同时也是《叶问》系列电影编剧的黄子桓开始创作剧本,当后者提出要在故事里加入动作戏时,黄百鸣很快就想到了甄子丹。2008年,两人合作的电影《叶问》将甄子丹的演艺事业推向了高峰,“叶问”系列也成为甄子丹的代表作。“一开始我真的非常担心,犹豫要不要接下这部戏,因为这种题材不是我擅长的。”甄子丹经过两个月的思考,最终答应了下来,“我是在有了一些创作方向后才答应的。我一直喜欢幕后工作,这次做导演并不是一时兴起。”

  法庭戏“文戏武拍”

  “要将商业元素跟律政题材结合在一起,很难。”甄子丹直言不讳地说,既然他来演,动作戏就少不了,“如何平衡这两种元素,如何把故事讲得深入浅出,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在甄子丹看来,《误判》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要用轻松的手法把故事的精神传递出来,“观众并不喜欢被说教,他们喜欢寓教于乐的方式。”作为导演,他尽量做到不重复以往的内容和常见的表达手法,“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让每场戏都不一样,如何做到让观众‘入圈’”。

  甄子丹坦言,自己对动作戏比较有自信,而片中的文戏对自己挑战很大,因此他花了很大的工夫,争取在每个环节都不能有漏洞。《误判》的剧本先后写了十稿,他找来很多资料做研究,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并且对故事发生的特定时期和时代感做了一一考证。

  作为一部律政题材电影,自然无法躲开法庭戏。但甄子丹不想拍那些司空见惯的法庭戏,“我用的是‘文戏武拍’的手法,就是借用武术的节奏和手法,不知不觉让观众兴奋地投入其中,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绪,让每一个段落的情绪得到升华。”片中有一场长达20分钟的法庭戏,甄子丹就采用了这种手法,他将这场戏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节奏和亮点,但总体的情绪是往上走的。最后,甄子丹饰演的检察官霍子豪和许冠文饰演的大法官正面对决,将气氛推向最高潮。

  邀请自己父亲演“父亲”

  《误判》中除了有张智霖、吴镇宇等实力派演员,更有许冠文、汪明荃这样许久没有在大银幕上露面的老艺人。甄子丹透露,许冠文在片场不喜欢按照套路演戏,每一条演得都不一样,这让甄子丹觉得很新鲜。他喜欢现场观察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和气质,找到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捕捉到他们最精彩的表演瞬间。

  甄子丹还邀请了自己的父亲在片中扮演霍子豪的父亲。虽然戏不多,但是这个角色的作用很大,“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加重要呢?”在甄子丹看来,邀请自己的父亲出镜,能大大加强片中霍子豪的内心转变过程,让人物变得真实可信。

  借《误判》传递正义公理

  作为看家本领,甄子丹在《误判》中设计了五场打斗戏。这几场戏的风格都不一样,但都体现了甄子丹在动作领域的创新。尤其是在地铁中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斗戏,在动作设计和调度上充分考虑到了地铁的空间特点和高速行驶的过程,将压迫感拉满。

  《误判》塑造了一个跟甄子丹以往不同的银幕形象霍子豪,“他除了能打外,还有智慧。”为了让这个人物真实可信,甄子丹特意让他在影片开头低调一些。刚从警队改行到律政行业的霍子豪,一开始很多同事都不服他,“但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不畏强权的精神,最终赢得了其他人的信任。”拍《误判》,甄子丹希望传递给观众这样的理念:相信这个世界有正义、有公理。“把正能量和美好释放到社会中,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和初心”。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拥抱新年第一缕阳光

  • 天安门广场举行元旦升旗仪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