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抽丝剥茧探寻人性深处谜题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抽丝剥茧探寻人性深处谜题

来源:北京晚报2024-12-30 09:51

  记者 王润

  一个房间,两个男人,三次枪响,多次反转……岁末年初,由徐昂导演的北京人艺跨年新戏《迷幻》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冯远征、闫楠两位主演以极具突破性的精彩表演,吸引着观众跟随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同探寻人性深处的谜题。

  《迷幻》改编自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作品,他的创作灵感源于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其中十四个变奏曲分别献给了不同的人,成为作曲家留给听众的悬念。在话剧《迷幻》中,这首经典的曲子,让舞台上的两位男人都为之痴迷,也引出了一位和他们都密切相关的女人。

  剧中只有两个角色,冯远征扮演的作家诺克远离人群,身居孤岛;而以记者身份闯入的拉尔桑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两个人围绕作家新出版的作品展开了真实与谎言交织的对话,每一个看似接近真相的答案却又被新的疑问所推翻。你来我往中,上演的不只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极限拉扯”,更让观众在一次次出人意料的反转中,不断感受到人性的变幻莫测和情感的复杂强大。一个渴望情感却又害怕亲密,在陷入其中时会突然抽身,用距离来保护自己;另一个则是献祭型人格,爱一个人甚至能够忘我投入到爱屋及乌的境界。他们与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既是对爱情真谛的追问,也是对彼此内心的探索。

  人艺舞美设计师陈葳为该剧设计的舞美、灯光也别具一格。开放的洗手间,清冷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离群索居的氛围,让这座封闭静谧的海岛上唯一的建筑物——主人公诺克的居所呈现在观众面前。随处可见的手稿,堆叠的书籍,壁炉里燃烧的火苗和台灯渲染出的气氛,又在疏离中构建了一丝暖意。考究的细节,处处透露出人物的生活状态,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当闫楠扮演的拉尔桑独自站在台上表演时,两个角度的灯光把他的两个影子分别投在左右两边,巨大且细节不同,与剧情和人物设置巧妙呼应。

  看了演出之后,便会明白导演徐昂为何庆幸这部十多年前就被人艺选中的剧本当年没有被搬上舞台,因为那时他对作品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入;也会理解冯远征为何认为演这个戏“太难太累了”,但却十多年都“念念不忘”。以往冯远征在影视剧中有很多特别的角色和大胆的表演,但在戏剧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则相对传统,而《迷幻》终于让他有了突破自我、表现更加复杂多面性格人物的空间。他层次丰富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悸动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激发人们对于爱情与自我、创作与身份的思考。

  作为人艺特邀演员出现在该剧中的闫楠,同样让人惊喜,他以扎实的台风、细腻的表演,微妙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声调,塑造了一个多重人格的人物。他演的拉尔桑情感丰富深沉,让人想到那句名言:“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值得商榷的是,该剧让拉尔桑在出场后没多久,就脱掉外套露出身上不合身的粉色毛衣,并且行为举止都表现得有些刻意。也许这是导演故意埋下的伏笔,或是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但在这样一部想要探讨“超越生死与性别之爱”的作品中,这样的处理容易误导观众,也把人物设计得似乎有些过于刻板印象了。

  不管怎样,这不是一部停留在简单是非善恶层面的作品,而是引领观众在抽丝剥茧过程中,不断去探秘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之作。这其中有不可告人的隐秘,也有脱离世俗的伟大,有惊世骇俗的选择,也有令人回味的慨叹。北京人艺能够将这样一部作品搬上舞台,令人惊喜和敬佩,也让人感受到,北京人艺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同样还有极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记者方非 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