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1-06 15:04

  我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工作而言,怎样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更好交上我们的答卷,更好肩负起纪录片国家队的使命任务。

  学思想、出精品,是持续提升“大片看总台”品牌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以“大影视观”深化精品创作。

  “大影视观”简言之,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心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第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第三,引领影视发展大势。

  心怀“国之大者”,讲好中国故事,“大片看总台”的精品创作实践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以价值引领促进人的精神跃升

  中华民族的时空经纬,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丰富滋养,为纪录片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提供了极大启示。

  就时间经度而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就空间纬度而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中国人对天下的理解。中华民族对空间的认识,从来不仅仅指地理空间,而是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指向“道”这个包含自然、人心的最大天地。

  纪录片创作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从中华文明的时间长河中汲取活水,从中华文明的广袤天地间汲取精华,坚持以价值引领促进人的精神跃升。

  以守正创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坚持守正创新,以充满时代气息的纪录片创作,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航拍中国》鸟瞰大美中华,不仅开创了中国纪录片新视角,还改变了中国航拍器产业的整体业态。

  2017年1月该片开播时,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制作才会动用航空拍摄,航拍是惊鸿一瞥的鲜见视角。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4月《航拍中国》终章时,航拍无人机不仅是纪录片标配,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更被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多领域。

  一部纪录片助力了中国航拍器一个产业的发展。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国家涵养工程作品,以每集5分钟的精巧,以百集的连绵,生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开播于2018年1月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于当代传播中,创造性转化了纪录片的讲述语态;于现代语境中,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

  该片以国宝故事活化文化遗产,联通古今中国人情感,展现文化自信与自豪,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以文化自信创新中国叙事体系

  以文化自信创新中国纪录片叙事话语体系,是纪录频道作为纪录片国家队的文化自觉。

  实现创新,关键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以《“字”从遇见你》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为例,这些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其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自含的灵动、洒脱、飘逸的气质,使精巧玲珑、意味深远的历史文化微纪录成为可能。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频道在创新中不断获得发展,实现从分众专业频道到大众主流频道的快速成长。

  以中国纪录突破人类视野极限

  探索未知是人类永恒的内生动力。以中国纪录不断突破人类视野极限,是纪录频道作为纪录片国家队的自我要求。

  在人类的诗和远方中,目力所及处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迹,中国纪录片人应有如此志气、勇气、豪气。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频道拍摄的我国首部太空实景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即将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该片创下人类多个“之最”:迄今地球轨道拍摄规模最大、参与职业航天员最多、拍摄周期最长、调动在轨航天器资源最多。

  《窗外是蓝星》成为纪录片“思想+艺术+技术”的成功尝试。

  以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纪录片是广受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中有着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天然亲和力,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传播纽带,被称为“盒子里的外交大使”。

  我们以纪录片精品为抓手,以心意共鸣为基点。

  我们站在人类情感相通、命运与共的高度,以纪录片精品深入链接“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这两组关键词,基于时间经度、空间维度、哲学深度、情感浓度,系统性完善中国故事的有效讲述方式,积极贡献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以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心怀故乡,不惧远行,海阔天高,大有可为。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今日中国,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天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纪录片人当歌以咏志,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央视剧评|心怀“国之大者” 讲好中国故事

  梁 红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工作)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

  注:原文刊于《电视研究》2024年第6期有改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