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互鉴正当时!《遇鉴文明》(第二季)开播!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文明互鉴正当时!《遇鉴文明》(第二季)开播!

来源:北青网2025-01-06 17:1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第二季)于2025年1月3日19:30在CCTV4开播。节目将中外不同文明的瑰宝呈现在同一舞台上,由中外专家学者开启跨文化深度交流,为全球观众打开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沉浸式地领略不同文明的魅力与底蕴。

  多元呈现: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本季《遇鉴文明》围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共推出中国玉文化、茶文化、瓷器、漆器、丝绸、中医、春节、道德经等12期节目。每期节目从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诞生的“互鉴之物”开始,通过中外权威专家对话、实地探访、创意表演、沉浸视觉等方式,溯源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增强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璀璨星光:中外权威学者携手共话文明

  本季节目共邀请了全球近60位专家学者,他们将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观众解读文化的碰撞与文明的互鉴。

  总台节目主持人王宁将在《遇鉴文明》中首次担纲主持大型季播文化节目。她曾在《面对面》《东方时空》及《感动中国》等经典节目中屡绽光芒,多次荣膺“中国新闻奖”与“星光奖”,展现了深厚的主持功底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此番,王宁将与中外嘉宾们一起,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旅。

  科技赋能:虚拟实景交融

  节目以文化为桥梁,创新运用AR技术,将那些承载着璀璨文明价值的“互鉴之物”生动呈现。每期节目开篇,一颗虚拟的水滴化身为探索的钥匙,每一次轻盈地落下,都仿佛解锁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引领我们见证跨越时空的“互鉴之物”,开启文明间的精彩对话。

  精彩秀演:艺术舞台盛放

  在《遇鉴文明》的舞台上,引入了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通过交流、展示、互动等方式,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欣赏,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由自得琴社演绎的《流水月光》融中西方乐魂,生动诠释《道德经》里“上善若水”的哲思意象;郑云龙演唱的《将进酒》豪情满怀,让人深切体悟诗酒文化的千古韵味,尽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文明交融中外,互鉴联通古今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总台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搭建了中外对话交流的桥梁,诠释了“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首期节目《光而不耀玉润中华》里,中外嘉宾通过讲述红山文化玉猪龙、C形碧玉龙、良渚玉琮王等古代玉器,展现了玉石见证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中华玉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以及玉石在东西方审美中的差异与相通之处,让观众深入感受玉润中华的魅力。

  2025年1月3日起,锁定CCTV4,让我们携手启程,感受文明之美,共赴互鉴之约。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