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来源:光明网2025-01-29 18:25

  每年的《辽视春晚》,都堪称一场顶级视听享受的嘉年华。如何在这个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舞台上,将歌舞类节目编排得既精彩纷呈又富含文化深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在娱乐属性与艺术文化的双重维度上站定脚跟,在输出情绪价值和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触动。

  显然,2025《辽视春晚》成功跨越了这一难度极高的创作门槛。纵观整台晚会的歌舞类节目,不仅是对辽宁悠久历史与丰富风情的全面展现,更是作为文艺重镇的辽宁在创新文旅融合形式上的一次精彩亮相。特别是辽博宝藏《簪花仕女图》被搬上今年的辽视春晚,以全新的歌舞样态对这幅镇馆之宝进行“诗画合璧”的创新演绎,以深度再创作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出画成舞,惊艳全场。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发髻高绾,簪花微颤;裙裾飘摇,雍容雅逸……当一幅“活生生”的《簪花仕女图》在2025《辽视春晚》的舞台上惊艳亮相,观众也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极尽繁华的古韵盛世。二十多位面容姣好的年轻舞者身着精致的仕女服饰,每一步轻盈的舞姿都像是踏着历史的节拍,绽放出绵延千年的古风古韵。随着音乐的旋律,她们在古意盎然的置景映衬下翩翩起舞,每个转身每次回眸,都散发出那个时代的女性特有的温婉气质和高雅志趣。

  作为唐代画家周昉的传世之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仕女的雍容华贵与优雅气质,也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富足,成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要以舞蹈的形式高度还原这样一件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深意的艺术瑰宝,就要求舞蹈演员除了具备精湛的舞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还必须对画作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再具体呈现在每个细节中,其难度可想而知。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簪花仕女图》经历了三次艺术创作:画师用画笔记录下千年前的一次赏花游园之会;舞者们用舞姿演绎出纸上千年前的仕女神韵;2025《辽视春晚》用电视视觉手段让观众与馆藏文物近距离互动。为了达到让画中仕女一一“复活”的程度,创作团队依据这幅千年古画的高清扫描图,精准还原画作中的色彩与图案;舞蹈中作为道具出现的五种硕大簪花,也都是以绢为材料手工精制,在细节处务求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准,让观众能够在节目中一睹唐代贵妇的华服风采;此外,对画作中各个仕女的表情、扮相等细节,创作团队也尽力做到百分百还原,演员们的每个动作甚至是眼神,都要展现出古典韵味,以便形象地诠释出唐代仕女的“静气、雅气、大气、贵气”,甚至还会为了完美呈现当时流行的“蛾翅眉”这一标志性的独特眉形,就要求演员们必须牺牲个人形象,刮掉原有的眉毛……除了细节到位,舞蹈《簪花仕女图》在舞美设计上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巧妙融合,依托真实拍摄与数字技术的充分结合,让演员在极具大唐风韵的舞台置景中翩翩起舞,呈现出一秒穿越的神奇观感。而这些近乎考据癖、细节狂魔式的严苛要求,不仅折射出全体工作人员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与奉献精神,也为舞蹈作品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簪花仕女图》播出后,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持续不减,相关话题迅速抢占微博视频热搜榜前列。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舞蹈如梦似幻,尽显国风之美,令人陶醉!”“精准捕捉了古代仕女的风姿绰约,看这节目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的感觉!”“既有古典雅韵,又不失现代审美,真心希望这个节目能成为新经典!”

  观众的交口称赞,不仅是对舞蹈《簪花仕女图》“形神具备、高度还原”的一份认可,也意味着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不俗成就。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作品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也再次印证了《辽视春晚》在艺术创新与融合发展方面的卓越能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