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来源:光明网2025-01-29 18:25

  每年的《辽视春晚》,都堪称一场顶级视听享受的嘉年华。如何在这个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舞台上,将歌舞类节目编排得既精彩纷呈又富含文化深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在娱乐属性与艺术文化的双重维度上站定脚跟,在输出情绪价值和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触动。

  显然,2025《辽视春晚》成功跨越了这一难度极高的创作门槛。纵观整台晚会的歌舞类节目,不仅是对辽宁悠久历史与丰富风情的全面展现,更是作为文艺重镇的辽宁在创新文旅融合形式上的一次精彩亮相。特别是辽博宝藏《簪花仕女图》被搬上今年的辽视春晚,以全新的歌舞样态对这幅镇馆之宝进行“诗画合璧”的创新演绎,以深度再创作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出画成舞,惊艳全场。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发髻高绾,簪花微颤;裙裾飘摇,雍容雅逸……当一幅“活生生”的《簪花仕女图》在2025《辽视春晚》的舞台上惊艳亮相,观众也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极尽繁华的古韵盛世。二十多位面容姣好的年轻舞者身着精致的仕女服饰,每一步轻盈的舞姿都像是踏着历史的节拍,绽放出绵延千年的古风古韵。随着音乐的旋律,她们在古意盎然的置景映衬下翩翩起舞,每个转身每次回眸,都散发出那个时代的女性特有的温婉气质和高雅志趣。

  作为唐代画家周昉的传世之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仕女的雍容华贵与优雅气质,也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富足,成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要以舞蹈的形式高度还原这样一件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深意的艺术瑰宝,就要求舞蹈演员除了具备精湛的舞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还必须对画作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再具体呈现在每个细节中,其难度可想而知。

让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活”起来

  《簪花仕女图》经历了三次艺术创作:画师用画笔记录下千年前的一次赏花游园之会;舞者们用舞姿演绎出纸上千年前的仕女神韵;2025《辽视春晚》用电视视觉手段让观众与馆藏文物近距离互动。为了达到让画中仕女一一“复活”的程度,创作团队依据这幅千年古画的高清扫描图,精准还原画作中的色彩与图案;舞蹈中作为道具出现的五种硕大簪花,也都是以绢为材料手工精制,在细节处务求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准,让观众能够在节目中一睹唐代贵妇的华服风采;此外,对画作中各个仕女的表情、扮相等细节,创作团队也尽力做到百分百还原,演员们的每个动作甚至是眼神,都要展现出古典韵味,以便形象地诠释出唐代仕女的“静气、雅气、大气、贵气”,甚至还会为了完美呈现当时流行的“蛾翅眉”这一标志性的独特眉形,就要求演员们必须牺牲个人形象,刮掉原有的眉毛……除了细节到位,舞蹈《簪花仕女图》在舞美设计上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巧妙融合,依托真实拍摄与数字技术的充分结合,让演员在极具大唐风韵的舞台置景中翩翩起舞,呈现出一秒穿越的神奇观感。而这些近乎考据癖、细节狂魔式的严苛要求,不仅折射出全体工作人员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与奉献精神,也为舞蹈作品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簪花仕女图》播出后,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持续不减,相关话题迅速抢占微博视频热搜榜前列。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舞蹈如梦似幻,尽显国风之美,令人陶醉!”“精准捕捉了古代仕女的风姿绰约,看这节目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的感觉!”“既有古典雅韵,又不失现代审美,真心希望这个节目能成为新经典!”

  观众的交口称赞,不仅是对舞蹈《簪花仕女图》“形神具备、高度还原”的一份认可,也意味着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不俗成就。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作品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也再次印证了《辽视春晚》在艺术创新与融合发展方面的卓越能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蛇年寻“蛇”:墨西哥羽蛇寻踪

  • 亚冬场馆提前“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