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蛟龙行动》总制片人于冬:这是最想拍也最难拍的电影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蛟龙行动》总制片人于冬:这是最想拍也最难拍的电影

来源:北京晚报2025-02-07 10:37

  记者 袁云儿

  “我为什么筹重金拍《蛟龙行动》?因为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的重工业电影。”春节档影片《蛟龙行动》总制片人、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他从来不为拍摄该片而感到后悔,也相信2月份会有更多人看到这部作品。

  作为爆款电影《红海行动》的续作,《蛟龙行动》由林超贤执导,集结黄轩、于适、张涵予、段奕宏、王俊凯等主演,是国内首部深海军事动作大片,首次展现核潜艇对战等军事场面。于冬坚信,无论最终票房如何,《蛟龙行动》一定会留在2025年的中国影史中。

  筹备5年拍摄2年

  核潜艇专家全程护航

  蛟龙小队队员身着单兵飞行器起飞、全景式展现一艘核潜艇内部的各个舱室、两艘核潜艇开启鱼雷对战、“刀枪不入”的机械狗荷枪实弹巡逻……作为国内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蛟龙行动》中的许多战争场面令观众直呼大开眼界。于冬表示,这部电影中的不少内容,“不光中国电影,甚至全世界电影都从来没有涉及”。

  7年前,于冬与导演林超贤合作的军事动作片《红海行动》在2018年春节档上映,取得36.5亿元票房。很多观众留言,能不能再拍一部海军题材的电影?

  于冬在带领主创团队构思时想,海军有五大兵种,分别是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岸防部队,他们选择拍摄难度最大的核潜艇。核潜艇长啥样,鲜有资料看到,就连好莱坞也很少拍现代战争的潜艇对战。于冬为林超贤请来涉及核潜艇各个方面的专家,如退役潜艇长、潜艇机电长等,从前期筹备到中期拍摄,每场戏都有相应舱位的专家在现场指导剧组,确保专业上经得起考验。

  在故事的铺排上,主创团队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动用核潜艇?蛟龙小队如何跟着核潜艇“龙鲸号”出任务?整体剧情如何与《红海行动》相关联?“四栖作战的特种兵蛟龙小队,再加上核潜艇,已经是超乎想象,加上影片内容是维护世界和平,主题更加宏大。”于冬透露,经过五年筹备和两年多拍摄,《蛟龙行动》终于亮相。

  并肩作战到生死考验

  两对兄弟诠释热血担当

  “你不觉得黄轩和张译有一点很相似?他们都文质彬彬的,但演的都是武将。”于冬回忆,当年黄轩正在拍博纳影业出品的剧集《上甘岭》,那天刚杀青,他就把黄轩从战壕里拉出来,说晚上跟你谈去拍林超贤的新片。就这样,黄轩成为蛟龙小队新任队长。于冬评价,黄轩非常投入地完成了这一角色。

  至于饰演蛟龙小队成员韩骁的于适,则是于冬“一眼相中”的决定。2023年7月,《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首映礼上,受邀观影的于冬看完电影,记住了饰演姬发的新人演员于适。他马上给林超贤打电话,说自己发现了一个表现很好的演员。首映礼结束后,于冬叫来于适,问他想不想拍林超贤的《红海行动》续集,于适拍着胸脯回答:“让我来,我能做。”于适在拍摄动作戏时表现出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准确性,让于冬大为赞赏。

  《蛟龙行动》里,张涵予与段奕宏、黄轩与于适饰演的角色构成了片中的两段“兄弟”关系。前一段侧重并肩作战、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后一段则通过误伤情节展现军人的付出与牺牲。

  以往于冬去剧组探班,都会叫主演出来聚聚,但去《蛟龙行动》剧组,他发现收工之后,所有人回到房间都不会再出来了,因为一早又要训练,又要投入拍摄,根本没时间聚餐。“拍林超贤的电影都要提前拿出几个月时间训练,不准轧戏,拍完才能去接别的戏。”于冬评价,《蛟龙行动》所有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好,每次他去看拍出来的样片,都无比激动。

  导演倒吊入水拍摄

  拼尽全力奔赴十年之约

  2024年春节前后,于冬去《蛟龙行动》探班,恰逢剧组正在拍摄一场水下戏份。当时剧组在青岛影都挖了一个17米深的巨大水库,把一艘破损潜艇倒悬在水中,饰演蛟龙小队的演员们全都要进入最底层的水下密闭空间拍摄。林超贤抱着摄影机,把自己180度倒吊起来,入水拍摄。那是青岛最冷的时候,于冬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风中,看到林超贤一头扎下去的那一刻,他感动极了,“这样拼命的导演,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了。”

  “其实我每次去探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导演能够减点预算,控制成本,但是每次看到导演在片场这么拼命,我都不想再跟他讨论预算问题了。”于冬说。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紧急救援》《长津湖》,再到今年的《蛟龙行动》,于冬与林超贤的合作已长达十年。于冬以前评价林超贤是“中国的迈克尓·贝”,但现在认为,就连迈克尓·贝也拍不过林超贤。

  于冬坦言,无论同行还是团队内部,都曾质疑他,说为什么要拍这么贵、这么烧钱的电影。但于冬觉得,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他与林超贤的十年之约。“我希望在林导最有能力的时候,也是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把我们最想拍,也最难拍的电影拍出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湖北冰雪运动“滑出”经济新动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