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季播都市剧打了个样——评央视播出的《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为季播都市剧打了个样——评央视播出的《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

来源:文汇报2025-02-08 10:38

  黄昱宁

  2023年,《无所畏惧》在央视播出,在都市剧类型中收视率排名全年第二,仅次于《狂飙》。也许正是这份亮眼的成绩,直接将第二季《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送上了2025年的荧屏春节档。我怀着“观察员”式的好奇心打开了这一季,看叙事,看人物,看季播都市剧的未来走向。要知道,在此之前真正能在国内连续播上好几季的,不是喜剧,就是古装IP,或是刑侦剧。

  一

  有了第一季对主要人物的充分铺垫,第二季进入正题的节奏明显加快。戏一开场,被大律所开除的两位年轻女律师昂首走出办公室,用六集时间基本完成了自主创业,并且接到了第一批案源。从第七集开始,编导就开始展现娴熟的叙事手段,尤其善于处理多线并行的信息分配问题。

  在第七集中,诱骗失独老人的债权纠纷案引出假离婚案,进而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与此同时,律所里又接到了另一宗离婚案。两宗离婚案相映成趣,其中一宗是陈硕给罗英子提供了暗中策应,另一宗则是由罗英子和陈硕打对台。如此犬牙交错的故事线要编织得合理有效,并且主要靠谋略而非巧合推动,同时还得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跟上这些互相牵制的线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几集的完成度看,至少在讲故事的层面上,第二季比第一季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看到这里,让人隐隐为后半季,乃至下一季担心的问题反而是:不注水的叙事节奏是否能一直维持?至少在第二季里,前六集的节奏,就比七到十集要慢一些。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在所难免,毕竟,无论对于制作方还是接收端而言,一季38集(每集45分钟)的体量都是庞大的,超过了当下欧美季播剧的长度极限。如果下一季《无所畏惧》继续进行,那么,内容、形式和节奏上的调整与创新,在“有所坚持”的同时也“有所变化”,恐怕是制作方眼下就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二

  说回第二季。

  在单元案件层出不穷、高潮迭起的同时,优秀的季播剧一定会把主要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无所畏惧》也不例外。

  从女性视角切入职场是近年的热门题材,以至于如今这个标签几乎可以贴在大部分都市职场剧上。在《无所畏惧》中,罗英子和邱华联手创业的姐妹情谊,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经典故事型的新版本。从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到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再到美剧《破产姐妹》、中国电影《好东西》,两位在性格上形成强烈反差的女性,似乎总是能合力编织出好看的故事线和富有新意的细节。

  我很喜欢第12集。罗英子把创业之后拿来的第一笔钱——大几十万——全部用现金提出来,装在袋子里拿进办公室,跟邱华一起享受“触摸”金钱的乐趣。这场戏拍得很有特点。在性格光谱上更靠近“理性”那一头的邱华和显然更“感性”的英子,她们的表情和台词,一个温软持重,一个激情洋溢,在那一刻却都以不同的方式沉浸在经济独立与人身自由的快乐中。在这样的氛围下,顺势接上邱华入股的戏,就显得顺理成章。

  更有意思的是,入股明明可以用刚获得的现金分红来抵扣,但邱华却坚持要先自己打款,再接受分红,因为“一码归一码,我得先入股,你再给我分红”。

  “行,邱老板做生意,明明白白。”

  无须更多的解释,这一个细微的动作,两句短短的台词,一点小小的执念,就生动贴切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体现了城市的游戏规则,体现了这个刚刚生根发芽的创业空间的生机与活力,更体现了两个事业女性之间唇齿相依的合作关系。

  在很多这样的细节中,热依扎和啜妮的表演,就好像一块糖和一勺奶悄悄融入清咖啡那般自然。你浅尝一口,就能掂量出那种不多不少、正好适配的默契感。季播剧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就是通过这些感人的细节和默契的表演,才得以建立并且强化的——这是季播剧能够延续的根本动力所在。如果没有观众能够共情的人物,那么为什么他们看完这一季,还想追下一季?

  值得一提的是,《无所畏惧》并没有因为最初从女性视角切入,就忽视剧中的男性角色的塑造。在第二季,男性律师群像(陶正、韩之通、薛律以及新加入的许卓、方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每一位都有“八百个心眼子”,我们甚至在后半段里看到新成立的全男班“同乾所”,与瑛华所分庭抗礼,进一步拓宽了整部剧的面向。当然,在本剧的男性角色中,戏份最多,个性最突出的还是陈硕。纵观两季《无所畏惧》,即便把陈硕放到整个都市剧的人物长廊里,他都是一个立得住的人物。

  三

  从第一季已经可以看出,陈硕身上折射出最典型也最多面的“都市性”。这个人物一直在利益与良知、刚正与通透、冷静与凉薄、法理与情理、理性与率性之间游走,精确计算比例,努力拿捏分寸。第一季的故事线赋予这个人物的是相当准确但偏于表象的东西,我们能看到他在计算,在平衡,看到他酷似那些忙忙碌碌地在我们身边穿梭的“城里人”:他们行走在看不见的钢丝上,外表戏谑潇洒,内心如履薄冰地维持着八面玲珑。

  第二季的情节给了陈硕更大的空间,但编导演都没有满足于在原地兜圈。陈硕出场的时候仍然是全剧的智商和情商担当,他是那么深谙都市职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一个债权案套离婚案的戏法就能在他的掌控下最终达成一石多鸟、四角俱全的效果——这几集写得紧凑,演得精彩,观众看完他四两拨千斤的过程,油然而生的是强烈的爽感。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人物身上的“八面玲珑”也终于被撕开了一条缝,渐渐地越撕越宽。

  刺穿这条缝的其实是繁华都市的结构性法则:不是所有的真情都能兼顾利益,不是所有的阴谋都能靠博弈轻松瓦解,也不是所有的(童年)创伤都能靠表面上的玩世不恭来轻易抚平。当代表第二季最大负面势力的许卓粉墨登场时,陈硕就不得不面临根本性的选择和取舍。曾经滴水不漏、无所不能的陈硕,终于也出现了支离破碎的瞬间。

  “我这人有反骨”,这是陈硕在剧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宣言,“一不怕威胁,二不怕小人”。

  说实话,在这类必须优先考虑大众接受度的通俗剧集中,人物塑造的难度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好演员仍然可以抓住机会——饰演陈硕的王阳就是一个例子。除了继续发挥他在演绎此类职业(律师)的台词优势之外,在动作和表情上,王阳更多采用回收和渐进的方式,将人物坚硬外壳上的那道细细的裂纹,耐心地展现出来。在大部分戏里,陈硕内心的激愤或柔软,总是准确地从这道缝里渗出一丝半缕,旋即被带有自嘲意味的表情和动作匆忙掩饰,悄然消解。这样的演绎,使得人物每一次的情感流露都很克制,每一次的情绪递进都很细微,既没有放空也没有过火,决不会溢出这个人物的规定情境和行为逻辑。演员仿佛是在渐渐积累势能——他知道“收”与“放”的辩证关系,惟有收得恰到好处,才会在势能转化成动能的瞬间,格外动人。

  在这样细腻的演绎之下,我们渐渐发现,陈硕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罗英子,他也要追回在往昔岁月里缺失的温情;他要攻克的不只是罗英子的防线,更重要的是拆解自己内心的堡垒;他曾经在第一季里施以援手的对象(罗英子),在转了一大圈之后,日渐强大,反过来也“拯救”了他。通过这种对称的、近乎圆环式的情节的构建,这个人物的成长弧光也随之勾画完整。

  或许,透过这道弧光,编导试图传达的是一则温暖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现代都市寓言:他人固然可能成为地狱,但也可能,或者说,更可能,成为天堂。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