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黄昱宁
2023年,《无所畏惧》在央视播出,在都市剧类型中收视率排名全年第二,仅次于《狂飙》。也许正是这份亮眼的成绩,直接将第二季《无所畏惧之永不放弃》送上了2025年的荧屏春节档。我怀着“观察员”式的好奇心打开了这一季,看叙事,看人物,看季播都市剧的未来走向。要知道,在此之前真正能在国内连续播上好几季的,不是喜剧,就是古装IP,或是刑侦剧。
一
有了第一季对主要人物的充分铺垫,第二季进入正题的节奏明显加快。戏一开场,被大律所开除的两位年轻女律师昂首走出办公室,用六集时间基本完成了自主创业,并且接到了第一批案源。从第七集开始,编导就开始展现娴熟的叙事手段,尤其善于处理多线并行的信息分配问题。
在第七集中,诱骗失独老人的债权纠纷案引出假离婚案,进而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与此同时,律所里又接到了另一宗离婚案。两宗离婚案相映成趣,其中一宗是陈硕给罗英子提供了暗中策应,另一宗则是由罗英子和陈硕打对台。如此犬牙交错的故事线要编织得合理有效,并且主要靠谋略而非巧合推动,同时还得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跟上这些互相牵制的线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几集的完成度看,至少在讲故事的层面上,第二季比第一季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看到这里,让人隐隐为后半季,乃至下一季担心的问题反而是:不注水的叙事节奏是否能一直维持?至少在第二季里,前六集的节奏,就比七到十集要慢一些。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在所难免,毕竟,无论对于制作方还是接收端而言,一季38集(每集45分钟)的体量都是庞大的,超过了当下欧美季播剧的长度极限。如果下一季《无所畏惧》继续进行,那么,内容、形式和节奏上的调整与创新,在“有所坚持”的同时也“有所变化”,恐怕是制作方眼下就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二
说回第二季。
在单元案件层出不穷、高潮迭起的同时,优秀的季播剧一定会把主要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无所畏惧》也不例外。
从女性视角切入职场是近年的热门题材,以至于如今这个标签几乎可以贴在大部分都市职场剧上。在《无所畏惧》中,罗英子和邱华联手创业的姐妹情谊,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经典故事型的新版本。从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到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再到美剧《破产姐妹》、中国电影《好东西》,两位在性格上形成强烈反差的女性,似乎总是能合力编织出好看的故事线和富有新意的细节。
我很喜欢第12集。罗英子把创业之后拿来的第一笔钱——大几十万——全部用现金提出来,装在袋子里拿进办公室,跟邱华一起享受“触摸”金钱的乐趣。这场戏拍得很有特点。在性格光谱上更靠近“理性”那一头的邱华和显然更“感性”的英子,她们的表情和台词,一个温软持重,一个激情洋溢,在那一刻却都以不同的方式沉浸在经济独立与人身自由的快乐中。在这样的氛围下,顺势接上邱华入股的戏,就显得顺理成章。
更有意思的是,入股明明可以用刚获得的现金分红来抵扣,但邱华却坚持要先自己打款,再接受分红,因为“一码归一码,我得先入股,你再给我分红”。
“行,邱老板做生意,明明白白。”
无须更多的解释,这一个细微的动作,两句短短的台词,一点小小的执念,就生动贴切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体现了城市的游戏规则,体现了这个刚刚生根发芽的创业空间的生机与活力,更体现了两个事业女性之间唇齿相依的合作关系。
在很多这样的细节中,热依扎和啜妮的表演,就好像一块糖和一勺奶悄悄融入清咖啡那般自然。你浅尝一口,就能掂量出那种不多不少、正好适配的默契感。季播剧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就是通过这些感人的细节和默契的表演,才得以建立并且强化的——这是季播剧能够延续的根本动力所在。如果没有观众能够共情的人物,那么为什么他们看完这一季,还想追下一季?
值得一提的是,《无所畏惧》并没有因为最初从女性视角切入,就忽视剧中的男性角色的塑造。在第二季,男性律师群像(陶正、韩之通、薛律以及新加入的许卓、方睿)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每一位都有“八百个心眼子”,我们甚至在后半段里看到新成立的全男班“同乾所”,与瑛华所分庭抗礼,进一步拓宽了整部剧的面向。当然,在本剧的男性角色中,戏份最多,个性最突出的还是陈硕。纵观两季《无所畏惧》,即便把陈硕放到整个都市剧的人物长廊里,他都是一个立得住的人物。
三
从第一季已经可以看出,陈硕身上折射出最典型也最多面的“都市性”。这个人物一直在利益与良知、刚正与通透、冷静与凉薄、法理与情理、理性与率性之间游走,精确计算比例,努力拿捏分寸。第一季的故事线赋予这个人物的是相当准确但偏于表象的东西,我们能看到他在计算,在平衡,看到他酷似那些忙忙碌碌地在我们身边穿梭的“城里人”:他们行走在看不见的钢丝上,外表戏谑潇洒,内心如履薄冰地维持着八面玲珑。
第二季的情节给了陈硕更大的空间,但编导演都没有满足于在原地兜圈。陈硕出场的时候仍然是全剧的智商和情商担当,他是那么深谙都市职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一个债权案套离婚案的戏法就能在他的掌控下最终达成一石多鸟、四角俱全的效果——这几集写得紧凑,演得精彩,观众看完他四两拨千斤的过程,油然而生的是强烈的爽感。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人物身上的“八面玲珑”也终于被撕开了一条缝,渐渐地越撕越宽。
刺穿这条缝的其实是繁华都市的结构性法则:不是所有的真情都能兼顾利益,不是所有的阴谋都能靠博弈轻松瓦解,也不是所有的(童年)创伤都能靠表面上的玩世不恭来轻易抚平。当代表第二季最大负面势力的许卓粉墨登场时,陈硕就不得不面临根本性的选择和取舍。曾经滴水不漏、无所不能的陈硕,终于也出现了支离破碎的瞬间。
“我这人有反骨”,这是陈硕在剧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宣言,“一不怕威胁,二不怕小人”。
说实话,在这类必须优先考虑大众接受度的通俗剧集中,人物塑造的难度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好演员仍然可以抓住机会——饰演陈硕的王阳就是一个例子。除了继续发挥他在演绎此类职业(律师)的台词优势之外,在动作和表情上,王阳更多采用回收和渐进的方式,将人物坚硬外壳上的那道细细的裂纹,耐心地展现出来。在大部分戏里,陈硕内心的激愤或柔软,总是准确地从这道缝里渗出一丝半缕,旋即被带有自嘲意味的表情和动作匆忙掩饰,悄然消解。这样的演绎,使得人物每一次的情感流露都很克制,每一次的情绪递进都很细微,既没有放空也没有过火,决不会溢出这个人物的规定情境和行为逻辑。演员仿佛是在渐渐积累势能——他知道“收”与“放”的辩证关系,惟有收得恰到好处,才会在势能转化成动能的瞬间,格外动人。
在这样细腻的演绎之下,我们渐渐发现,陈硕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罗英子,他也要追回在往昔岁月里缺失的温情;他要攻克的不只是罗英子的防线,更重要的是拆解自己内心的堡垒;他曾经在第一季里施以援手的对象(罗英子),在转了一大圈之后,日渐强大,反过来也“拯救”了他。通过这种对称的、近乎圆环式的情节的构建,这个人物的成长弧光也随之勾画完整。
或许,透过这道弧光,编导试图传达的是一则温暖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现代都市寓言:他人固然可能成为地狱,但也可能,或者说,更可能,成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