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短剧新生态:长剧创作者“下凡”,短剧迎来“春节档”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微短剧新生态:长剧创作者“下凡”,短剧迎来“春节档”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2-08 13:48

  短剧主题“喜剧春晚”《欢剧喜乐会》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5年,短剧迎来“春节档”。《河豚小姐》《夫妻的春节》《阳光灿烂时》《天涯小娘惹第二季》《以爱之名》《朝阳初升》等精品短剧从春节开始陆续上线;以短剧为主题的“喜剧春晚”《欢剧喜乐会》也于短视频和电视平台“大小屏”同步播出。

  春节期间,“文博+微短剧”的跨界尝试出新作:王冰冰主演的首部古装微短剧《今人不见古时玥》,以饱满、有趣、快节奏的剧情,将一个围绕马王堆的时空穿越故事娓娓道来。

  短剧《今人不见古时玥》剧照。剧方供图

  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很火热。有人投入其中,也有人从长剧转赛道入短剧。从“横屏”切换到“竖屏”,从业者、研究者、见证者如何看待微短剧的生态?

  演员:短剧是“好玩”的新鲜事物,剧本像“嘴替”

  2024年年底,在成都的《开播!短剧季》节目录制后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见到了演员许梦圆。对于微短剧,她怀揣着乐观、热情、积极的态度:“你不觉得一个新鲜事物来了以后,特别好玩吗?”

  《开播!短剧季》聚焦短剧行业,以六大经典影视IP剧目为根基,集结26位演员展开竞演。他们对经典IP进行短剧“二度创作”,借助综艺手段选拔演员,开启短剧竞演的全新赛道。

  参加竞演的短剧演员许梦圆,出演过《你好,旧时光》《舍我其谁》《放学别走》等热播剧集,以及多部电影作品。近两年,她选择转向短剧赛道。

  那个曾经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你好,旧时光》里的“辛锐”,如今因为短剧《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中的“林家家”一角,再次火爆出圈。

  “无论是长剧形式,还是短剧形式,目的都是给观众呈现你的角色,展现你对生活的态度。”许梦圆说,既然出现了短剧这一新平台,值得去尝试一下,演员可以因此向观众展现更多东西,“演员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和渠道”。

  电影、电视剧演员能“切换”短剧的表演模式吗?

  许梦圆认为精品短剧的创作,和长剧没有太大区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短剧的特定要求上。“短剧会有‘打点’,每一集相连,上一集最后需要一个‘打点’,你要给观众一个比较强硬的眼神或态度,这里就要夸大一点,其他都还好,按照我正常的状态来表演。”

  今年“春节档”短剧《夫妻的春节》播出11集,目前播放量破3亿次。该剧监制、主演倪虹洁认为,5分钟说一个故事,对导演、编剧和演员来说考验非常大。

  “你要说得明白,说得清楚,还得有意思、抓人,要考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对演员台词的挑战更大。”

  倪虹洁记得有一场“跟老公分财产”的戏,压力很大,要用很快的语速、节奏把大段台词说出来,不允许脑子有空白,还要考虑当时拿到的道具,和对手演员的配合。“还好我的对手演员非常专业,所以不需要磨合的时间。”

  倪虹洁第一次看到这部短剧剧本,“由衷觉得太爽了”。

  短剧《夫妻的春节》剧照。剧方供图

  “第一感觉就是我们生活中想说的,但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来很好诉说的,我在这部剧本里看到了,这是心里的一种爽感,就是‘嘴替’——我有一种在短剧里‘重生了、燃起来了、整个人都好了’的那种感觉。”

  倪虹洁提到,短剧《夫妻的春节》很贴合自己心意。她一开始还奇怪,为什么剧本角色和自己这么相似?甚至还遇到相同的经历。制片人、编剧告诉倪虹洁,就是因为看了她的采访,“照着改的”。

  倪虹洁意识到,这就是短剧的魅力。“短剧可以在短时间内迎合当下的热点内容,也能因为由某一个演员来演而快速作出调整。”

  研究者:遵从剧集创作标准,塑造更具深度的新文艺形态

  2025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报告指出,微短剧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影视行业就业机会的增长,进一步激活人才市场。一部微短剧的诞生,涵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涉及的岗位种类多达10多个。多样化的职业需求,不仅直接扩大了影视行业的就业规模,还为传统影视从业者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认为,短剧已从“野路子”走向“新未来”,在主流媒体与市场合力推动下逐渐精品化、专业化。它不仅短小灵活,更代表了数字时代的表达潮流。当我们用主流价值观赋能“短内容”,就能塑造更具深度的新文艺形态,把中国故事以轻快且具网感的方式讲得更精彩。

  在《开播!短剧季》节目里,苏可以监制的身份亮相,很多观众都难以把他和“短剧”联系在一起。

  《一代枭雄》《扫黑风暴》《天下长河》《江河日上》……观众对这位演员最多的评价是“剧抛式演技”,同时,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担任教师,培育年轻一代表演人才。

  苏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此前没有专门关注过短剧,偶尔会刷到一些短剧。他直言,刷到的短剧品质很粗糙,“表演上很假,缺乏真实感,一会儿一个身价上千亿的霸总,一看就不是我的菜”。

  但接到《开播!短剧季》节目邀约时,苏可没有拒绝。“我希望短剧表演能做好,不像我之前看到的那些瞎胡闹。”

  虽然一集只有几分钟,但一部完整的短剧,也差不多是一部长电影的体量。“我是站在观众的角度鸣不平。如果短剧投入少、收益高,却没有做出很好的品质,是对不起观众的。”

  苏可认为,既然要做微短剧,主创就必须要遵从剧集的创作标准,要体现合格的表演、人物关系等。

  从表演层面出发,微短剧演员固然可以展现夸张的表演风格,“就像周星驰有他的风格,但是他的夸张表演一定是建立在饱满、真实的内心情感基础上的”。如果仅仅是“五官挪位”“挤眉弄眼”,这种表演是失真的,只能算哗众取宠。

  在剧本的创作和角色的塑造方面,苏可认为,当下微短剧主创要更细致、深入地研究人物,每个角色都不能“脱离生活”,比如,并不是穿一身西装、面无表情地摆一个很酷的造型就是“霸总”了。尤其年轻演员应该多多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借鉴优秀的表演案例,而不要把短剧表演“模式化”,“你要演出一个让观众会相信的角色”。

  短剧《河豚小姐》剧照。剧方供图

  主创:“下凡”做短剧,在每个环节里做好自己的“加分”

  短剧制片人石小莫,曾经在传统影视传媒行业11年,参与过多个知名长剧项目,现在从事微短剧创作。

  石小莫观察到,现在有不少演职人员、大厂“下凡”搞短剧,特别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红果短剧月活用户破1亿人,倒逼长视频平台也开始大幅缩减长剧预算,集中力量突击中短剧,大有一种产业变革之感。

  “长视频剧集有《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九重紫》这种作品,说明观众对优质长视频的要求更高了。我周围做长剧的朋友,也会对《引她入室》《念念无明》等短剧的制作赞不绝口。”

  石小莫认为,从《墨雨云间》开始,“长剧短剧化”基本成了行业共识。短剧在内容层面,对观众需求充分重视,往往在创作初期就分析剧作是针对的哪种观众情绪,据此设置人物和情节。短剧重情绪轻逻辑,重标签轻人物,强情节高反转,信息高密度,感情戏讲求极致拉扯,画面重氛围有取舍。这种抓大放小,集中有效时间给观众看他们想看的创作方式,都是可以适当借鉴在横屏长剧集作品里的。

  石小莫坚信,随着短剧精品化和影视化的进程,短剧在题材内容上一定是有无限可能性的品类。

  今年春节档短剧《夫妻的春节》总制片人陈宣说,现在也会有一些长剧演员刷到他们的作品后主动来问。短剧开始登上卫视平台播出,大小屏联动,这让短剧有更多渠道被观众看到。

  “短剧的框架自由度高一些,因为它会表达当下的一个情绪,演员可能在演一个角色,但可代入个人情绪。我们做的都是当下最新的议题话题,演员对这些东西是有表达欲望的,觉得这个更有意思,加上导演在片场也会进行二次创作,我们给出来的剧本是一创,导演二创,演员三创,这样大家在每个环节里做自己的‘加分’。”陈宣说。

  《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指出,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创作计划带动下,“微短剧+”赋能价值被进一步激活。今年1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有关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将自去年以来推出的各项微短剧创作计划作了进一步扩充和整合,“微短剧+”赋能模式效应初显。

  最近,由许梦圆、李川主演的北京市西城区文旅题材微短剧《三井胡同的夏天》上线。许梦圆饰演的女主角,机缘巧合来到北京西城胡同生活,与男主角、“西城大妈”杜奶奶等角色相遇相知,产生情感联结,找到自我、治愈自我、实现自我,收获爱与成长。

  因为拍摄这样一部文旅微短剧,许梦圆体验了一段居住在胡同里的时光。

  许梦圆说,她希望像这样的文旅短剧越来越多。“短剧的‘标签’,不仅仅只是‘看得爽’或者‘刷得快’了,而是能带动文旅,让我国各个地方的可爱之处被看见。”

  石小莫现在不仅和国内的朋友一起做国内中短剧,还和韩国专业影视团队一起制作韩国短剧、美国短剧,正在策划日本短剧。

  石小莫说:“我们上部Reelshort人气短剧《Fatal Attraction:A Dark Mafia Romance》,剧本和制片人来自中国,导演是拍摄韩国tvN电视台电视剧的,演员来自各个国家。通过一些海外短剧,中国内容的蝴蝶翅膀影响到了好多国家、地区人的生命轨迹,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感动的体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